老鼠三食言了,他并没有放了袁家父子。也是,本来自己是要一命归西的,现在却利用这形式,让自己拿了先手,那经书如此奇异,如果真能证明那经书所言非虚的话,那么他们地仙门今后就不用满大山地瞎刨地了。事已至此,那能放了这么关键的袁家父子,但因为自己身中剧毒,老鼠三要先养好精气。
袁家父子虽然毫发无伤,却不知道接下来会被怎么处置,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老鼠三还没有要了结他们的意思。沦为人质的期间,袁家父子虽然被关在一处院子里,但行动自由,于是借着这机会,父子俩厘清了一下那些前尘往事。袁凤桐可能不想下一代卷入一些道不清楚的恩怨,所以有些事情至今对儿子都是只字未提,但这时候,已经没有必要再隐瞒了。
事情极度复杂,要从清末的时候说起。
袁凤桐的曾祖袁六喜自打开张了捏古斋之后,日渐兴隆,声明远播。说来也怪,一个逃荒的饥民竟然天赋秉异,对古玩有着不可思议的敏悟和见识,短短十年不到,竟然能穿着绸缎坐着轿子,频频出入豪门大院,还被人毕恭毕敬地称呼为“六爷”。那时候国家开始乱糟糟,但还没像后来日本鬼子来时那般乱透,加上满清气数已尽,急着用钱的皇室贵胄孤臣遗老多了去了,袁家在这中间倒手来倒手去,其实积累了外人想像不到的财富。
但正是因为积了一份殷实的家业,结果事情就出在了袁六喜的大公子袁俊臣身上。因为老子成了京城的一号人物,袁俊臣就开始不务正业,在一群八旗子弟的撺掇下,竟然还染上了福寿膏。到了后来,半个京城的人都知道,袁家大公子不是在窑姐**上睡觉,就是在仙福楼吸福寿膏。袁六喜跟儿子说过,再去仙福楼就剁他一只手,可惜这人学坏容易,学了坏再学好就不那么容易了。直到有一天,袁俊臣和祁贝勒家的老大,为了争一个苏州来的歌妓,在暖香院大打出手。袁俊臣因为刚吸了两袋福寿膏,兴奋过度,再加上旁观者的起哄,下手没个轻重,一个巴掌就把祁贝勒家的大公子给打肿了半个脸,贝勒府的人哪受过这样的羞辱,抓起一只圆凳就朝袁俊臣抡了过去,这一抡竟立马就要了袁俊臣的命。袁六喜赶到暖香院的时候,儿子的身子都凉透了,匆匆收拾回来,就打算找祁贝勒理论。
那时候满清气数差不多尽了,王子贝勒也不比当年可以横行霸道,慈禧太后刚死,宫里面也乱着呢,祁贝勒家也实在不想节外生枝,就想尽快把这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没,更不想这个时候被老百姓抓住攻击皇室的把柄。听说还有一批受西方影响的学生,甚至已经提出要君主立宪什么的,思潮闹得很凶。当晚祁贝勒家的管家就主动来到了袁家,说只要不把事情弄大了,要多少钱都可以,语气更是略带央求,完全没了往日皇家颐指气使的样子。
袁六喜早年听说祁贝勒家有本奇书,叫《古陵七说》,是祁贝勒祖上诚王爷帮着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的时候偷偷留的。别看乾隆皇帝编了套《四库全书》,表面上是为后世留下文化财产,其实在编的时候毁得更严重,先人的著作只要不符合皇家利益,被销毁是必然的,实际上这跟焚书坑儒其实没什么两样。据说编书虽有一部,毁掉的却是几倍于书。但因为祁贝勒的祖上诚王爷是个爱书之人,并且发现那《古陵七说》里有些玄妙,就私自把它保留了下来。大清皇室说来巧了,差不多每一代或者隔一代就会出现一个特别爱书的王爷,乾隆皇帝修四书废古经的时候,诚王爷私底下其实藏了不少古籍。
让贝勒府管家意外的是,袁六喜提出来的赔偿是要三千两银子外加一本书,那书就是《古陵七说》。要银子很好理解,可祁贝勒搞不明白为什么袁六喜要加一本书进去,尽管意识到这本书的有点非同凡响,但话说回来,如果能用些银两和一本书把这个事情给抹平了,那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经过一丝犹豫也就答应了。
结果,或许是冥冥中注定似的,袁家一个不肖子孙的死,让袁家得到了那本天下奇书《古陵七说》。其实袁六喜也不知道《古陵七说》到底是本什么书,只是早年听一个陕西来的盗墓贼说起过,这书极为玄妙。天下坟冢陵墓,尤其皇室贵胄文武大臣以及民间巨贾,死后为了阴福永享并能荫护子孙,必然都请风水大师或者和尚道士反复勘定坟穴,而勘定风水选址造墓的本事五花八门稀奇古怪,各有各的根据。中国历史上的风水堪舆著作,诸如《葬经》《撼龙经》《青囊奥旨》等各有各的玄妙,但所有这些著作都不如一本叫《古陵七说》的奇书。这本书何人所写出自那个朝代,均无人知晓,但传说其集风水之大成,书里面不但著有风水理论,还列举了根据其建造的很多陵墓,内容奇异翔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风水典籍既然能帮人勘坟造墓,那其本身其实也是一部盗墓宝典。但又因为这书过于玄奥,而且历经乱世辗转流失,所以知道这书存在,并且为了这经书明争暗斗过的,也就那么些人以及那些人的后代。如今刚好和祁贝勒家结上了关系,袁六喜也就顺手牵羊,先要了这书。
而后更古怪的事情发生了,蓝掌柜不知道从哪儿得来的消息,竟然知道了经书落到袁家手里的事情,二话不说直接上门,说是想借阅一番开开眼界。那可是拿儿子的命换来的,自己才翻阅没几天,还没琢磨出个所以然呢,哪能随便借阅于人,袁六喜断然不从。结果蓝掌柜先是厚着脸皮套近乎,套近乎不成了就直接厉声呵斥袁六喜,大说他如何忘恩负义,想当年要不是他蓝家收留,姓袁的可能还在乞丐堆里混饭吃呢。
想起当年寄人篱下,袁六喜羞愤难当,再加上自己曾经在酒席上说过,蓝家如果有难,哪怕袁家只剩一斗米,天塌地陷隔江隔海也会给蓝家送半斗,所以一时竟不知道如何辩驳。袁六长叹一声,想着原来这世间所谓的恩情,也并非平白无故地能得来消受,人到了关键时候,才会真正现出他原有的模样,什么推杯交盏什么称兄道弟,一到这时候一文不值,就剩个答应还是不答应。不过袁六喜也不是一般人物,一边也在思量,自己翻阅经书后发现,这经书实在是晦涩难懂,即便再推敲下去,也不见得能完全知晓其中的奥义,不如分给蓝掌柜一半,先让他瞧上几眼,让他也尝试破解个头绪出来。这样既解了上门讨书的困局,还可以哄着他让他帮着解惑,况且就算蓝掌柜真能破解个头绪出来,还有大半在自己手里呢,也不怕他翻了天,好处全被他揽去。把话说死了的话,万一姓蓝的出去多嘴,以后上门要经书的,可能还不只他一个人。
于是袁六喜态度回暖,说了一段承蒙关照的套话,最后跟蓝掌柜商定了患难与共有福同享,就将经书的三分之一给了蓝掌柜。蓝掌柜欣喜异常,也没有得寸进尺,由怒转笑并指天发誓说,如果哪天知晓了什么,一定是兄弟俩共同进退,永不相负。
就这样,经书的一部分又到了蓝家的手里。
后来,袁六喜和蓝掌柜像变了一个人,完全不顾家里的生意,并且经常一起出去办货,有时候甚至一出去就是两三个月。家里人完全不清楚情况,直到几年后有一次,两个人从外面回到京城后,变得失魂落魄胡言乱语,尤其最怕照镜子,一照镜子就疯疯癫癫,不到三个月,就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具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只是在袁六喜弥留之际,给子孙留了话:永远不要碰墓里面的东西,袁家从此不做湿货,有违者,逐出家门。
真正发生了什么,袁凤桐也是听自己的父亲袁海山说的,只说袁六喜和蓝掌柜按图索骥进了一个诡墓后,遇到了他们自己,两个和他们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人在那种情景里面,什么理智都没有了,哪里还管得了金银财宝,狂奔着冲出古墓,连鞋都跑掉了,脚上身上被碎石和荒草割破了都没有知觉,慌不择路。袁六喜死后,那本经书也就被锁了起来,袁家也无人再碰,如果不是因为蓝兆魁和老鼠三同时被杀,谁也不会再联想到这本尘封多年的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