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5900000014

第14章 中药服用常识(1)

(第一节)中药汤药服用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

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煎药方法

在中草药的应用中,最常用的就是煎成汤剂后服用。煎煮用具一般选择砂锅,也可用不锈钢器皿。煎药时忌用铜、铁、铝制品。方法如下:

1.常规煎药方法:

在煎煮前先加冷水将饮片浸泡20—30分钟,加水量一般以高出药面3—5厘米为宜,第二煎则用水量应当酌减。但浸泡时应注意不宜用60℃以上的热水浸泡,在煎煮过程中不要随意加水或抛弃药液。

煎煮用火在沸前宜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

煎煮一般分为一煎、二煎。一般药一煎沸后煎30分钟为宜,二煎药沸后煎20分钟为宜;感冒类药一般沸后用武火煎15分钟为宜,二煎沸后5—10分钟为宜;而滋补药一般沸后煎40分钟,二煎沸后30分钟为宜。

每剂药煎好后,应趁热及时滤出煎液,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用。

煎液量一般200—300ml,分两次或遵医嘱服用。

2.特殊煎药方法:

(1)先煎:有些药物需要适当延长煎煮时间,煎煮时需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10—20分钟再与用水浸泡过的其他药物合并煎煮,如:矿物类朱砂、动物骨甲类龟甲、龙骨等。有毒饮片生川乌、生草乌或制附子等需先煎1—2小时除去毒性。

(2)后下:有些药物需在其他药文火煎煮15—20分钟后再放入煎煮5—10分钟。如:气味芳香的饮片降香、沉香、薄荷、砂仁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钩藤等。

(3)包煎:包煎即是把饮片装在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后与其他药共同煎煮。需要包煎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湿后有粘性的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

(2)富含绒毛的饮片,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3)花粉等粉末样饮片,如蒲黄、海金沙等。

(4)烊化:一些胶类、蜜膏类中药不宜与其他药同煎,可将此类药置于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一起服用。如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等。

(5)另煎:一些贵重中药,为减少损失需单独煎煮取汁,然后与其他药液混匀后分服。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等。

(6)兑服:对于液体中药,应直接兑入其他药物煎汁中服用,如黄酒、蜂蜜、姜汁等。

(7)冲服:一些用量少的贵细中药宜先研成粉末再用其他药的煎液冲服,如羚羊角、三七、鹿茸、紫河车、沉香、金钱白花蛇等。

二、服药的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三、服药的剂量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见出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以免出汗、泻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在使用峻烈的药物以及有毒性的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切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反应或伤及人体正气。

四、服药的方法

汤剂一般是一天1剂,即将两次或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但对急症重证,可一次性服用(顿服)以使药力集中,也可一天数次服用、或煎汤代茶多次服用,以使药力持续,甚至一天可连服两剂以加强疗效。

对于服汤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小量而多次饮用的方法。对于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也可用鼻饲法给药。

五、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次数。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的(心、肺),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治疟疾的药要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左右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急性病、呕吐、惊厥及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六、饮食禁忌:

病人在服药或用药期间,对某些食物不宜同时进服,称为服药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具体来说,在服药期间,不宜吃与药性相反或影响治疗的食物,因为各种食物与药物一样,都具有不同的性能,因此要使忌口适宜,必须根据疾病和药物的性能特点来考虑。这样有利于发挥药效,缩短病程,早日恢复健康,如常山忌葱;地黄、首乌忌葱、蒜、白萝卜;人参忌白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蜜忌生葱;腹泻病人忌食香蕉、梨;便秘病人忌食柿子、苹果、莲子;水肿病人忌食含水分较多的水果和椰子、梨。

寒性病服温热药时要忌食生冷物;热性病服寒凉药时要忌食辛辣食物。服镇静安神药时,忌食辛辣、酒、浓茶等刺激和兴奋中枢神经的食物。服人参、西洋参等滋补药时要忌饮茶,高热患者忌食油。另外,由于疾病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的食物,都应根据病情予以避免。

如果服药时不注意饮食禁忌,不仅服药会无效,还可能使病情加重。如服人参吃白萝卜,就会减低甚至消除人参的补气作用。肾炎病人及水肿病人不能吃咸,否则会使病情加重。糖尿病人忌食苹果、梨、荔枝、柠檬等甜度较高的水果,否则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病情。肾炎病人忌食香蕉,因为香蕉含较多的钾盐,易并发高血钾症。哮喘病人忌食红枣,因红枣易生痰、助热、积食。又如患哮喘、过敏性皮炎、肝炎、疮疖等病人,在服药时,不能吃鸡、羊、猪头肉、鱼、蟹、虾、韭菜、发菜等食品。因为这些食品含有异体蛋白,一部分人对它特别敏感,容易引发过敏反应,使病情加重。总之,在服药期间,应注意“吃药”和“忌口”相结合,个别病人个别对待,这样才能达到尽快恢复健康的目的。

(第二节)免煎中药服用常识

免煎中药根据其性状不同分为颗粒和粉末两种。

一、服用方法

1.常规服用方法

(1)将一天药量中的各味免煎中药包装袋全部撕开,倒入容器中。

(2)根据药量加温开水200—300ml,(对于粉末状的免煎中药应先用凉开水调成糊状,然后再用开水冲)可根据药量多少,酌情增减加水量,搅拌使之充分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或遵医嘱。间隔服用时,可根据药液的温度加热后再服用。

2.“免煎中药”配合汤剂一起服用

免煎中药中有些动物药和矿物药以及三七、琥珀、乳香、没药、人参、川贝等,为了增强吸收,提高药效等原因,临床上多以饮片煎煮后的汤药,配合以上几味“免煎中药”联合使用,即将免煎中药与汤剂按处方量趁热或加热混合,搅拌均匀后服用,从而起到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疗效。

3.煎煮服用

免煎中药用温开水冲后有时会出现难溶或不能完全溶化的现象时,可放在小火上加热2—3min,可促使其完全溶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和吸收效果。

4.有部分免煎贵重中药,是经超微粉碎入药的,不能溶解,可水冲摇匀后服用,也可以在微波炉中加热20秒,促进其溶解,待水温降至温热后服用。

5.也有些免煎中药,因其味道欠佳,可用蜂蜜调后服用、或蜜调后制成丸服用,以解决儿童服用困难的问题。

6.根据病情需要还可将免煎中药装成胶囊,随身携带,长期服用;也可将其调制成膏服用。

7.免煎中药还可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搅拌均匀后外用熏洗患处;也可加温水、香油或醋,搅拌均匀至膏状,将药膏均匀涂布到患处,并做适当包扎。

二、注意事项

1.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2.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3.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4.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5.免煎中药应放置在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

6.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中药,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后服用。

7.因为免煎中药的每味药工艺不同,冲服时,如有部分药物未能完全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

8.包装袋打开后应立即服用,如果放置时间长,免煎中药会受潮,沾在袋中不易倒出。

9.免煎中药在冲服时有些品种会出现不溶解或部分不溶解,或溶解较慢。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免煎中药本身是由药材微粉化后制成,冲服时类似于散剂,有不溶解、沉淀现象。如川贝母、天麻、全蝎、蜈蚣、沉香、西洋参、三七等。

(2)有些籽仁、根类产品,冲服时出现混浊或有絮状物,尤其在药液放冷后比较明显。这是由于这类药物含有的一些物质在温度较高的药液里溶解,在温度较低的药液里凝聚所致。如车前子、菟丝子、法半夏等。

难溶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冲服方法不当造成,如水温低、搅拌不充分等。所以在服用免煎中药时,还需特别注意。

(第三节)中药膏方服用常识

一、膏方的制备工艺

膏方补不补看医生,灵不灵看药师,膏方制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膏方的品质。传统膏方究竟是怎么熬制的?熬制过程中有什么讲究?历经几百年这些讲究还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千人千方熬出千锅膏,唯一概莫能外的就是必须坚持的三大原则:药材地道是基础,处方对症是关键,精心熬制是保证。

制膏方整个流程工序很复杂,历史很悠久,火候拿捏全凭经验道行,对制膏人要求很高。一份膏方要经过浸、煎、滤、熬、收等步骤,慢熬而成,整个流程严谨而科学。

我们对每一料膏方都实行身份证追溯制度,保证膏方质量,避免差错发生。另外,一张方子,需经过配药处、浸药处、煎药处、收膏处、发货处五处审查校对。进入制膏流程后,会详细记录配制步骤。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膏方品质。

膏方的定制加工流程,主要为如下七个步骤:

1.配方

方法:将中药房调配好的饮片、细料和辅料配齐分装,送入加工区。

2.浸药

方法:饮片以专用容器加水适量,充分浸透5—6小时。将药物和匀后,放入有盖的容器内,然后在其中加入适量的冷水浸泡,一般以水高出药面20厘米为度,浸泡时间约5—6小时左右,这样,药物中的有效成份容易煎出来。

3.提取

方法:取浸透的饮片入锅煮沸2小时,用纱布过滤,取出药汁;再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合并两次药液,药渣压出药汁并入上述药液,置容器放置沉淀6小时。

俗话说“煎药要煎透”。所谓“透”,就是恰如其分的意思。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要及时搅拌,并去除浮于表面的泡沫,以免药液溢出,煮至2小时后,过滤取出药液,药渣续加冷水再煎,第二次加水量一般以淹没药料即可,如法煎煮三次为度,合并药液,静置沉淀,再用四层纱布过滤,尽量减少药液中的杂质。

4.浓缩

方法:过滤净的药汁倒入锅中,进行浓缩。可以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发,并随时撇去浮沫,让药汁慢慢变成稠厚,再改用小火进一步浓缩,此时应不断搅拌,因为药汁转厚时极易粘底烧焦,在搅拌到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来为度,此时方可暂停煎熬,这就是经过浓缩而成的清膏。

至于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物,则不宜与他药同煎,以免造成浪费,应该用小火另煎浓汁,于收膏时将药汁冲入;或将人参、冬虫夏草研成细粉,于收膏时调入膏中亦可,保证有效成分不会流失,充分发挥其药效。

5.收膏

方法:把蒸烊化开的胶类药、黄酒与糖(以冰糖和蜂蜜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不断用铲搅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即可。

6.分装

方法:膏滋乘热快速倒入事先清洗、消毒过的专用容器(大包装,一料一罐)内,或进入自动分装机内分装(每袋20g,一料约60袋)。

7.凉膏

方法:膏方定制成品在净化环境中凉放备取。收好的膏冷却后,装入清洁干净的瓷质容器内,先不加盖,用干净纱布将容器口遮盖上,放置一夜,待完全冷却后,再加盖,放入阴凉处。

膏方的收藏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收藏不妥,极易发霉变质,影响药效。一般存放膏方的容器以瓷罐为宜,切不可用金属的锅、罐存放,以免引起化学反应。一料膏方通常可服用4—8周,所以放置的环境以阴凉干燥为好,如阴凉之处或冰箱内,因膏方中糖份含量高,且其中还含有动物蛋白,温度一高容易变质发霉。自动分装机包装的膏方一般比较容易保存。

二、服用膏方的禁忌症

同类推荐
  • 不孕不育门诊百问百答

    不孕不育门诊百问百答

    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占生育年龄妇女的15%-20%,近些年来,我国青年人结婚以及生育年龄普遍延后,此外加上环境污染、社会因素、性传播疾病等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使得不孕不育症患者显著增加。本书针对不孕不育症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不孕不育的相关知识。本书所搜集的问题都是患者最关心、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本书对不孕不育症的正确认识、病因、诊断以及中医疗法、西医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预防措施均做了详尽的解说。本书内容精炼,通俗易懂,内容全面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及家属阅读。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本书介绍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设备性能、使用方法、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并发症及其防治。
  • 中药学知识问答

    中药学知识问答

    本书由知名中药学专家荟萃中医药理论知识,针对中药使用的各个环节,对中药进行详细剖析,以问答的形式编撰而成。书中的问题均“来自临床,面向患者”,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药品的基本知识,中药的选择、质量、服用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次数,中药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常用中药的鉴别以及药食同源中药的介绍等内容。书中的问题均是患者经常问到、药师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的,解答力求贴近读者,内容丰富、具体,简明易懂,以帮助患者和广大群众了解常见疾病常识,正确选药,安全合理用药。同时本书也适合临床中药学工作者及药店药师、临床中医师等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 神医华佗秘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神医华佗秘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本书从上百种古医典籍中撷取了华佗的一些秘方,记载了华佗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科、鼻科、齿科、喉科、皮肤科、伤科、急救科、解毒科、治奇症法等领域的1100余种,对祖国医学和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方例。
  • 验光28忌

    验光28忌

    从介绍眼球的基本结构入手,让您了解验光,走出验光误区,学会判别验光正确与否,并教您检影验光方法和“验光28忌”。全书篇幅不长,但却是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感悟。《验光独行侠谈验光28忌》语言朴实、深入浅出,是验光专业人员的良师,是远视、近视患者的益友。
热门推荐
  • 翻仙

    翻仙

    逆天路,踏仙行,覆云雨,翻仙界。道无常,从心意,斩天魔,证长生。
  • 淮柳山庄

    淮柳山庄

    微风,细雨,石桌,木椅,一壶茶。山庄虽小,可里面的人却可穿梭无数位面。
  • 天道规则

    天道规则

    30世纪始、这是一个任何事物都超过任何世纪的时间。在这个科技、法力、异能、能量……等各种力量各放异彩的时间段里,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主宰这个世间。科技、它并不是唯一的正解,法力、它并没有通天彻底之能,异能、它也无法一步登天,能量.这也不是唯一的能源……所有的力量它们都被无法言喻的规则束缚的!规则、等待的重立。古有千年一大劫,今有规则重立时。在这个世纪、这个无名声的城市、它有着一个本该绝不存在的建筑!孤儿院……这是一个多么悲催的地方啊!孤儿院中一共有着四位儿童……他们真正的没有任何的亲人!不!也许他们彼此间便是一家人。他们天赋异禀,他们比任何人都珍惜亲人!不知为何、他们内心中都渴望的平淡……
  • 暗夜堕天使

    暗夜堕天使

    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创造了天使。他们既可以守护人类,亦可以毁灭人类。同学九年,恋爱半年,结婚典礼当天,才知道青梅竹马的新郎爱的是她的闺蜜,愤而出国,八年后,唐离回来了。还带着一个天使。
  • 宦海沉浮之雨晴

    宦海沉浮之雨晴

    出生是不光彩的私生女,爸不疼妈不爱,6岁成为家族牺牲品,踏上一条“必死之路”。从此,传奇的一生就此展开。听说付雨晴是红颜祸水,引得天朝四少竞相折腰,狼烟四起,烽火遍地。听说付雨晴智谋无双,权倾朝野,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听说付雨晴吏治清明,堪比尧舜,备受人民拥护。听说。。。其实付雨晴只是看似有着比林妹妹还林妹妹的身体和气质,实际上是外干中强,心比墨还黑,无节操无下限的被亲情伤透了的可怜的娃。宦海风云,谁主沉浮?切看雨晴是如何从如履薄冰到恣意妄为。
  • 不平凡的阴阳先生

    不平凡的阴阳先生

    手持一炳阴阳剑行走在阴阳两地,一双阴阳眼看破世间妖魔鬼怪,一个不甘平凡的阴阳先生,龙虎山掌门,茅山掌门,一个是他兄弟,一个是他二叔,明明可以靠背景吃饭却非得靠实力吃饭的人,本人小中医,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和各种不服,哥很帅,请不要盲目崇拜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灵破诸天2

    灵破诸天2

    天地万物,无一不有灵!功参造化,御天地万物皆可化灵!是以灵破诸天!天地异力横生,炼之九、方能九龙伏天际!天才?何为天才,三年前我为天才、一夜之间沦为废人,可叹苍天无眼!我不甘!三年绝望,屈辱,坚持!既然我已重生!誓要让这天下无如三年前那般陷我于绝境之人得尝恶果,天下卑鄙之奸人、我必见一杀一!以正我心中之道!(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枕边尸香

    枕边尸香

    从小我就有个未曾谋面的媳妇,十五岁那年爷爷去世,我给她做了倒插门……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