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闰年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因此,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七十二候
准确地说,七十二候是一个历法术语。在传统历法中,5天算作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了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在这72候中,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候应”。这些“候应”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生物类和生物类,非生物类“候应”如“水始涸”、“地始冻”、“虹始见”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獭祭鱼”、“桃始华”、“萍始生”、“鹰化为鸠”
等。
早在战国时期,最初形成的八个节气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就有记载了,当中就有“蛰虫始振”、“始雨水”、“小暑至”、“东风解并举”、“鱼上冰”、“桃始华”、“凉风至”、“寒蝉鸣”、“候雁归”等物候现象。之后,汉代《逸周书·时训解》一书中对七十二候有了更为详尽的注解。这些物候现象到北魏为历书记载。元代《王祯农书》把它们与二十四节气合为时令,依据气象影响的物候规律,作出了全年农业操作规划,这就是著名的“授时指掌活法图”。
现根据《礼记·月令》、《逸周书·时训解》、《时宪书》等书的记载,对七十二候简介如下(这里的月为旧历月):
正月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候,鱼陟负冰(陟,音帜,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仓庚,黄鹂也);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变为鸠,至秋则鸠复变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驾,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鴑,阴气盛则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见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拍,农急时也);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鸶,降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日女功兴而戴驽鸣。
四月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蘼草死(葶苈之属);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日麦秋)。
五月
芒种:初候,螳螂生(螳螂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二候,鹃始鸣(居畜切,伯劳也);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调,蝉也);三候,半夏生(半夏,药名也,阳极阴生)。
六月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蟋蟀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三候,鹰始挚(挚,音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时行。
七月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寒也);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八月
白露: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一日:大日鸿,小日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
养羞以备冬月)。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二候,蛰虫坯户(坯,音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三候,水始涸【国语日: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
天根者,氐(氐:二十八宿之一)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
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九月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二候,雀人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三候,菊有黄华(诸化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二候,草木黄落(阳气去也);三候,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十月
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蜃,蚌属)。
小雪: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二候,天气升地气降;三候,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十一月
大雪:初候,鶡鶡(音曷旦)不鸣(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三候,荔挺出(荔挺,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冬至: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二候,麋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三候,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十二月
小寒: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候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自晋代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三候,雉始鸲(雉鸣也。
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大寒:初候,鸡始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二十四番花信风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朝编撰的《广群芳谱》更有24番花信风的记载。
二十四番花信
风,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才目关。因止匕,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24番花信风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特定意义,它充分反映着作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自然现象。反映四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二分”、“二至”是节气的转折点。反映温度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小雪、大雪。反映自然现象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