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如果说先科医疗的最大功绩就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商界精英,那么这个深圳国企当之无愧地堪称中国医疗仪器界的黄埔军校。
1991年以栾东朝,秦帆,何天莱为首的英锐公司的建立,开创了深圳医疗仪器界私企的先河。从此,长江后浪推前浪,深圳私企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南方沿海改革开发的沃土上,一个接一个地破土而生。
1995年初,罗瀚,马胜林,于大利一起从先科医疗辞职,下海创业,共同建立了礼生精密仪器公司。罗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马胜林任总工程师,于大利任营销总监。
礼生公司规模比英锐公司小得多,刚成立时员工还不到20人。罗瀚把公司办公室也租在深圳商贸大厦,就在英锐公司的下面一层。当时礼生公司主要经营的产品是胎儿监护仪,后来也经营B超产品,和英锐公司的产品简直大同小异。
1995年末,袁总没有料到的,他最信任的福建人曹喜川,也从先科医疗辞职,在内地某财团的支持下,建立了金光辉医疗仪器公司。曹喜川任总经理,并聘任了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黄育新为销售部经理。金光辉公司的主打产品如监护仪等,和英锐公司的产品如出一辙。
由此,深圳的医疗仪器界形成了以英锐,礼生,金光辉三家公司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局面。
由于栾东朝和曹喜川当年在先科医疗共事时就气场不和,所以英锐公司和金光辉公司之间属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竞争关系。虽然同在深圳,除了生意场上的争斗,两家公司领导人及员工在私下里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礼生公司对金光辉公司的态度,虽然没有英锐公司那么强硬,但只是很勉强的出于礼貌的点头之交。可以看出,罗瀚似乎对金光辉公司也不太欣赏。
至于英锐和礼生这两家公司之间,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的关系?是团结合作,还是残酷竞争?是相互扶持,还是法庭相见?
让我们还是从历史的角度说起吧!
1996年开始,英锐公司创业七君子由于对公司的研发,营销,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分歧,七人核心产生了动摇。
首先是副总裁冯力因身体状况不佳提出到加拿大修养几年,接着副总裁阮克祥递交了辞呈,全家移民新西兰。
两位创始人的离职不但没有削弱英锐公司的战斗力,正相反,1997年初,英锐公司快速引进了新的一批后起之秀,其中包括来自四川的豪气人脉王孙先平,来自河南的研发高手王立德,来自浙江的颜值帅哥赫之,和来自山东的销售能手于放等。
精力充沛,能言善辩的孙先平很快取得了总裁栾东朝的赏识,一跃而成为公司的营销总监,主管所有产品的经销和运营。
王立德被任命为研发部总经理,主要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直接受秦帆的领导。
赫之和于放分别任职市场部副总经理和销售部副总经理,受到何天莱的直接指挥。
1998年末,副总裁张严平和武诗廷一起从英锐公司辞职,共同创立了宣度医疗。而他们竟然拉走了英锐公司的重量级人物何天莱,担任宣度医疗的法人代表。
其实,在何天莱心中,任何公司都没有英锐的分量重,那里不但有与他患难与共的老领导,老同事,也凝聚了他七年来创业奋斗的全部汗水和心血!
但张严平和武诗廷两人,一位是他的发小,一位是他的同乡,对于他们力邀他共同创业的请求,何天莱真是感到盛情难却。
张严平比何天莱小一岁,原来家在上海,他和天莱是小学同学。后来因父母支边去了西北,全家在兰州生活了很多年。张严平19岁时以兰州市理科第二名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物工程系。大学四年,虽然他品学兼优,但略微感到北京这个大都市似乎不太适合他。大学毕业时他的成绩本可以留校任教,但他毅然选择了南下闯荡。
进先科医疗之前,张严平对未来的事业发展还比较茫然,可以说,是先科医疗的培训和实战让他清醒地意识到了作为生物工程师的真正价值。尤其是后来追随栾东朝,秦帆,何天莱一起下海创业,建立了英锐公司,更让张严平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创业者的人生价值!
这时候,英锐公司已经成立七年初具规模,似乎不需要那么多创业者当指挥,而需要更多更年轻的守业者来发展事业。
张严平强烈地感觉到应该是再次创业的时候了。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武诗廷,立刻与武诗廷心中所想不谋而合。
武诗廷也是上海人,和张严平同龄,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所学专业是工程力学。但生性开朗活泼的他可不愿意留在上海当老师,到南方改革开发的最前沿创业才是他的奋斗目标!
先科医疗的锻炼让武诗廷大开眼界,而英锐公司的建立更让他感到了创业经历那种先苦后甜的快乐。如今张严平再次创业的提议正是他一直盼望的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好机会。
只不过,武诗廷也和张严平一样,属于科技型人才,在管理方面迫切地需要何天莱那样的商界奇才来帮他俩全面掌控公司局面。
这以后的日子里,何天莱虽然名字已经挂在了宣度医疗的创业史上,就任公司的法人代表。但实际上,他还没有正式到宣度医疗上班。
英锐公司这边,何天莱一直没有想好怎样来辞职。应该说,以他在英锐公司的地位,除了栾东朝,好像他也没必要向其他人说明什么。就这样,那一年多的时间,他似乎更忙了,因为几乎是每周前三天在英锐公司上班,后两天在宣度医疗忙活,一个人当两个人用。
如果说历史上有一段“萧何月下追韩信”,那么当今也有一段“栾总真情留天莱”的动人故事。
1999年末,深圳的天气已经略显一丝凉意。
英锐公司的员工已经基本都下班了。何天莱通知秘书把明天要和日本客户谈判的材料准备好,便开始收拾桌上的文件,准备离开。
忽然,有人敲响了办公室的门,天莱还以为是秘书来送文件了,便说声:“请进!”没想到,进来的竟然是栾东朝。
英锐公司成立七年了,这还是栾总第一次踏进一位同事的办公室。当然了,一般总裁找人谈话,都是把员工叫到总裁办公室或会议室,绝对不会登门拜访。这一次栾总真是破例了。
何天莱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栾总,您怎么亲自过来了,叫我去您那里就好了!”栾总毕竟比天莱年长10岁,所以天莱对栾总还是很尊敬的。
“天莱,为了你,我跑断了腿都是值得的!”栾总的话让天莱微微感动。
接着,栾总向天莱阐述了英锐公司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包括如何做到中国医疗仪器界的老大,如何向国际领域进军,打入欧美市场,如何成为上市公司,并收购外国企业和公司。
“这些战略发展的预想,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谈起过,包括秦帆和孙先平,”栾总语重心长地说,“但我今天要跟你谈,天莱,因为你是唯一有能力让英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人,而且,你也知道,只有英锐有这个底气能让你实现梦想,让你的才华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天莱听着栾总的话,瞬间觉得心里就像翻腾蹈海一般。如果栾总也像其他领导一样,用财富或地位来挽留他,那天莱一定不会动容。
但栾总偏偏不是,他用一个未来跨国公司的美好蓝图来征服了天莱的心。因为这10多年来栾总非常了解天莱,了解他的梦想和追求不仅仅是创立公司,而是要把公司建成跨国企业,遍及五洲四海。
栾总一边说着:“天莱,英锐公司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英锐公司!”一边向天莱伸出右手。
天莱也向栾总伸出右手,只说了句:“栾总,您放心,我留下!”
他们的两只手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凡是了解中国医疗仪器界的专家同事们,都认为深圳医疗军团的领头羊-英锐公司的成功,是遵循大家所熟悉的套路:“代理销售+自主研发+国际化+国内国际并购”。
而事实上,对英锐产品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的不是之前盛传的来自西门子的质量及制造运营高手,而是创始人之一何天莱的贡献:领先的市场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英锐公司加大了在海外扩展的步伐。
2000年何天莱的回归,让英锐公司真正踏上了国际化的征程。
何天莱非常重视国际客户的需求,对每一条客户的意见都不放过地去研究和讨论,然后要求研发给予支持。最典型的是英锐公司的监护仪在进入欧洲时,欧洲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尤其是东欧和北欧,语言繁杂,而英锐的监护仪的多语言版本超过20种。
何天莱带领属下很好地把握住了大客户,不仅赢得了大订单,更重要的是向最强劲的对手里学习,获得真经。
2006年10月,踏入国际化进程的英锐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成为第一家登陆美国的中国医疗仪器公司。同年,英锐公司更名为英锐国际医疗集团,并任命何天莱为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全面掌控集团的收购兼并发展战略。
2008年4月,在何天莱亲自策划及领导下,英锐集团以两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数据监护公司。由此获得了美国300张床以下中小医院监护市场的50%份额,成功晋级为全球监护仪市场的第三位。
没有经历过国际收购的人是绝对体会不到那种紧张激烈的商场战役的。
那是何天莱和下属们几十个晚上的挑灯夜战,无数次的越洋电话会议,先后六次往返美国,八家中介机构包围中的唇枪舌剑,三个月的拉锯谈判......
现在看起来,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非常值得的。
2010年,英锐集团年销售额达到38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国内其他所有同类企业的3倍以上。而后起之秀的礼生公司和金光辉公司同年销售额分别为3.3亿元人民币和1.6亿元人民币。
同年,英锐集团乔迁到新建的高达35层的新英锐大厦,比当年花重金装修的商贸大厦更加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