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趴在地上,手里抱着一把步枪,高温让他缺水严重,脉搏已经开始变快,这有点不妙,诚然他有不凡的忍耐力和意志力,但缺水导致的休克并不会因为意志力超凡就不复来临。
他动了动手指,枪支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沉,再坚持下去也难有收获,更重要的是沙暴即将来临,他攥紧了拳头,露出不甘的神色,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等待。
他小心地掀开盖在身上的毡布,站了起来。
装备不多,毡布和枪,还有一个干瘪的水囊,他带着这些东西慢吞吞地走向远处的城市——倒不是他不想一路狂奔,只是一整天的功夫趴在烈日炙烤的沙漠里,还颗粒未进,只喝了小小一囊水,饥饿叫他实在没有多余的体力。
他只能头顶毛毡,走得一脚深一脚浅。
若说沙漠是海,那么城市就是岸,少年晓得越是浅滩越是危险。
在这里,沙子浅到覆盖不住建筑物的遗骸,这些文明时代的遗留之物有些曾有着美丽的玻璃穹顶,现在却成了可怕的陷阱,虽然不致死,但没人喜欢从几十米高摔下去。
好在他已经熟知这片海域(探索过程中的悲惨苦难就不复赘言),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落脚而什么地方又必须避开,哪怕疲惫不堪,一路上也还算顺利,他推开一扇厚重的金属大门,抖掉身上的沙子,踏入了城市的中心区。
这座城市很大,外围被沙漠吞食,少年走在其中时,依旧像一只蚂蚁在巨大的蚁巢里爬行,倘若蚂蚁够多或许还会显得蚁巢拥挤不堪,但这个蚁巢已经空了,这城市除了少年之外再无他人,也没有任何动物或者任何植物。
它荒废已久。
少年想看它不荒废的模样,然而希望渺茫。
门内曾经是一处空中花园,那时它高入云端,人站在那里可以俯瞰整座城市,人们在此彻夜玩乐日日狂欢,四周的一圈商铺奢侈地尽数使用了太空材料,相隔日久依然光鲜,给眼睛一种喧嚣热闹的错觉。
显然这里并不适合作为居住的地方,如果有得选,少年更乐意找个温馨舒适的住所,但就在空中花园之下的、“温馨舒适又充满科技感”还“如同在星辰包围之下”的住宿区已经被沙子埋得不能更严实了。
不过住在高科技式奢侈的商业区也有好处,起码他有了很多储备粮,哪怕狩猎失败,他也不至于饿死自己。
他推开一家用金属材料仿造了木纹装饰的商铺,把毛毡和水囊都抛在地上,猎枪则小心翼翼地摆在柜台。
这里原本是一家糕饼房,虽然实际上都用着电力在烹饪,但为了营造复古的环境,还是造出了等比例大小的用木柴做燃料的仿古董炉灶——这给如今的借住者帮了大忙,气温极低的时候,他把可燃物堆在这里面点火取暖。
食品柜里面还有几块已经过期不知多久的白面饼,曾经它们只是用来作为高级点心的基底,连主角都算不上,这时候却成了救命的东西。
一个饼下肚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但再来一个未免太不懂得节约,少年算了算储备,决心明天要走得更远一些,并且无论如何要去检查陷阱——沙暴之后,陷阱里往往都会有收获的。
食物精心包起来放回食品柜,刚把食品柜关好,门外就响起了狂风呼啸的声音,他只好又走到门边,用毛毡把门窗都堵严。
夜里的光是奢侈品,燃料难得,除非气温降到无法忍受,否则炉灶是不会启用的,他已经把整个空中花园所有能找到的液体燃料都搜罗了起来,装在罐子里,再把撕成条后拧紧的织物浸泡后点燃来照明。
这种照明方式,在十几个世纪前,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上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使用,接连两次剧变,幸存的人也只得求助于古老的智慧了,比如用铁钉和石块相互敲打引火也是复活的古代生存技巧之一。
小小的灯火在他用桌椅和毡布拼成的床铺上投下了一片亮光,他借着光从床铺下摸出一本书,翻到折角的一页。
书本是从城市的图书馆里找到的,也正是那个地方告诉了他玻璃穹顶的可恨之处,他摔断了几根骨头,没有受致命伤,但痛苦了很久,痊愈之后他试图寻找医院,可惜地图上标明是医院的地方运气并不太好。
哪怕只冲着那份地图,图书馆一摔也是值得的,何况它还给了他一座残存的文明宝库,最初他还用多余的书和字典引火,后来发现书页里有前人书写的笔记,他就再也舍不得了。
没有活人陪伴他,让他人写的东西来陪伴,也能稍解寂寞。
现在他手里这本书名叫《黑石天降——记第一次大灾变》。
这本书讲的是多年前的一段历史:那时候人类文明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人们治愈疾病,延长寿命,探索星空,改造地球,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仿佛这么下去,人类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宇宙的主宰”,然而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不知来处的黑色陨石雨”从天而降,几乎毁灭了地上的一切,好在这场灾变发生得十分突然,结束得也十分迅速,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黑色陨石“在太阳光的照耀下蒸发不见”(那个手写笔记的家伙在这里用红笔划掉“蒸”字,写上了“挥”,少年一度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看了一本《儿童物理》)。
人类遭遇了这场灾祸,却完全不明所以,全世界没有一个科学家、一个组织或者一个政府能解释这件事,“而且,就算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也无法通过任何便捷快速的方式告知全世界”,卫星几乎全都被密集的黑色陨石击得粉碎,人类失去了早已习惯的通信方式,一夜之间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
人们做了许多努力,重启了在发明卫星之前就存在的远程通信方式,花费了近一个世纪,才让地球勉强恢复了繁荣。
接下来,就是折角之后的内容了:
曾经人类只用不到一百年就建立了不起的工业体系(笔记:后来居上),为那之后的星际探索打下了基础,从废墟上重建花费的时间并不比那更短,这听起来似乎很难理解,毕竟早前的一百年里人们花费时间打了很多不必要的战争(宇宙探索的时代来临之后人们发现自己为之争斗的东西相对他们从宇宙中发掘的而言简直不值一提,和平随之而来)(笔记:傻白甜),而且,知识不会随着工业建设的毁灭而消逝,比起上一个一百年,重建中的人们掌握了珍贵的经验。
但进程还是被拖慢了。
不是被资源、能力、战争所限,而是因为互不信任。
人类的互信危机由来已久,或许人类的基因里面就写着“不信任”,是相互争斗让人类文明急速发展……
少年翻动书页,心里想:若有一天人类仍能从灾变中复原,他要写一本书,名叫《沙暴来袭——记第二次大灾变》。
当然,前提是……他不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幸存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