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禺轩在幽州等了月余,杨万林他们终于归来。此一战北幽节度使王战筹划得当,指挥有方,大尧兵分三路,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围住胡族部落的主力,稳扎稳打,最终将胡族此部聚歼于河谷地。
胡族首领战死,其族亲大部死于战场之上,少数被擒,唯独跳掉首领最小的一个妻子和一双儿女。虽是大胜,但对于大尧北疆边塞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此一役王战调动部队十二万,其中精骑八万,一大半都是他用步伍营向朝廷换来的,其余的是原北疆边防骑兵和北幽境内的驻防骑兵。另外四万人中,两万轻骑,两万轻装步伍,王战这十二万大军可是实打实的作战部队,而他自己深知此役必须一击而中,稍有偏差,大尧虽人多势众,可放在这茫茫的漠北草原上,根本就不算什么,胡骑一旦脱出包围,大军无力再追,因此王战出征并没有带太多的粮草辎重,精骑一律自己随身携带口粮,轻骑更是带足双份,而辎重全由马车驮付,交由轻装步伍押送在后,追赶骑兵大队。
王战可是在大营中等了两个月,待一应事务具备,行军计划是推了又推,拟了又拟,真正看准了,才迅速的打出这致命的一拳,这一拳直中胡族部落的心口上。胡人一向瞧不起大尧军,其主要也是因为大尧军中多步伍而少骑兵,而那些本就不多的骑兵,骑战水平还都不怎么样,即便胡骑寡不敌众,也能随心所欲的脱出战线,另寻立足之地,对于胡人部落,辽阔的北方之地,哪里都可以让他们的族人安居。
可这一次不再似以往了,王战用大尧举国精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偏不倚的直插入了这个胡族部落的最大聚集区,又在拂晓时分以前锋营小股骑兵,引诱胡骑兵出战保护营区,最终完成了三路快速齐进,对胡族骑兵主力的包围之势,等胡族首领发现,将他三万骑兵和主帐大营围住的大尧军居然有近十万,而且几乎全是骑兵时,胡族首领想撤已为时晚矣。
王战一点点的把这个口袋扎紧,胡族兵也被逼于河谷之地,胡族首领无奈,反身率胡骑死战。王战亲自军前督战,命八万大尧精骑梯次冲杀,两万轻骑坚守防线,最终三万胡骑兵有死无生,而大尧骑兵,特别是那八万精骑兵,居然也损失了三万多,加之坚守外围而阵亡的轻骑,此战若只论折损,反是大尧军输了。
战后北幽节度使王战勘察战场,看着战后遍野的苍凉,老泪纵横,对身边跟随的亲信副将说道:
“此一役虽将这支胡族尽数剿灭,既除却了我北幽眼前之患,又换来大尧北疆至少二十年的太平,可……可我北疆骑勇折损过半,只怕再难复原出征时那强兵壮马之势了,此战若不为全歼,放开口子,让胡人有可逃之心而不死战,又何尝会如此惨烈。”
军士来报,王战抹去眼中泪水。军士说已经将聚集区的胡人全部控制,多为老弱妇孺,报请节度使如何处置。
王战抬头望着远方广阔的天地,沉思了片刻下令道:“胡族首领亲族一律斩首示众,留下三日口粮,值钱物品和马匹羊群等一律带回,其余人概不诛杀。”说完一摆手,军士领命而去。
王战身旁亲信副将问他为何如此处置?要么斩草除根全数杀掉。如果要给这些胡人留下生路,又为何带走聚集区中的所有物资只留下三天口粮?
王战目光看着远处的天空,轻叹了一口气对副将说:
“老夫并非武人出生,自无武人的杀伐之性。老夫虽动了恻隐之心,可这是毕竟是漠北草原,有的都是草原之狼,我军得胜必定会带走部族中的所有马匹,对于没有马的胡人来说,他们只是狼的口中肥肉罢了,待我大军班师而去,不出二日,四周的其他胡人部落就会蜂拥而来,掠夺这个败落的部族,到时这里剩下的老弱妇孺,只会成为其他部族的奴隶,奴隶是不需要这些牛羊和财物的,与其留着去壮大其他的部族,不如就让我军带回犒赏将士吧。”
大尧北幽军付出了相当惨烈的代价得胜而归,在班师回营的路上,这场北疆歼灭战的损益簿上又重重的添了一笔。
天命北疆征剿将军、北幽节度使王战,在得胜归来的路上,因坐骑受惊落马而亡,朝廷追封其燕王,平北大将军,其子赐亲王,接北幽节度使。至此以后,北幽军政再无明主。
北幽军返回大营后,朝廷除了大加封赏有功将士之外,还特准了北幽边塞军轮值休沐。杨万林和李钧的营都被轮入第一批休沐,暂定半年,秦大壮向杨万林告假回了西蜀老家,李钧无家无室,且在南楚家乡的父母早年均已亡故,便应杨万林之邀一同回了幽州,住在杨万林府中。
刘禺轩听闻杨万林已回到幽州,便登门拜访,杨万林和李钧虽是得胜而归,可两人的脸上却并无打了胜战的欣喜之色。刘禺轩问起,才知两人的骑营都是紧随先锋营之后,承担着战场上正面接敌的角色,最后陷入了与胡骑的死斗。
杨万林和李钧所在的骑军大队,在此役中折损六成,仅仅只有他两人率领的营损失较少,这也全赖于两人在战前就商议好的策略,才至战时两营始终未被拼死一搏的胡骑冲散。可即便如此,两人所统率的营也都各战死了两成,若加上受伤抬回,但以后再不能骑马的士兵,这一战下来两人的骑营减员都达三成,所以两人怎么可能有好脸色。
李钧大叹胡骑之勇,直说如果再多给这个胡族部落两三年的发展兼并,一旦他们的胡骑兵超过五万,只怕这次出征的十万精骑,必然难以将其剿灭,而大尧的北疆就会永无宁日了。
三人攀谈了大半天,刘禺轩才说出此来的目的是为了践行相互学武,杨万林听刘禺轩提起此事,心头的不快顿消大半。
从此刘禺轩每日都会到杨万林府上与他相互教授武学,刘禺轩学武资质超乎常人,武学底蕴又非常深厚,所以杨万林那套自创枪法他仅十日就已使得得心应手,杨万林又牵来马,将马上的运用一并教与了刘禺轩。相反,杨万林学习刘禺轩教他的短刀技总是不得要领,可杨万林却看出此短刀技对于自己日后的近身缠斗,将有质的提高,所以学得非常努力,刘禺轩见杨万林如此诚心去学,就又将一套结合短兵器游斗的步法教与了杨万林。
李钧每日陪着他们两人,只是多数时间都在看从杨万林书房取出的书,若碰上不认识的字词,就会请教他们两人。每日习武完后,三人要么在府中喝酒谈天,要么骑马出城游玩,日子过得甚是欢快,就这么过了三个月,秦大壮返乡后回到幽州,给杨万林和李钧带了西蜀特产送到杨万林府里,见到救命恩人还在,高兴得两眼通红。当晚四人喝了不少酒,特别是秦大壮,秦大壮说自己就是命好,被胡骑兵撸去时,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了,谁知道老天让他碰上了刘禺轩,又说自己沙场之上九死一生的时刻,杨万林却突然杀到,与他共同杀敌……说着说着秦大壮就放声大笑,片刻后又嚎啕大哭,或许当晚再没有谁比秦大壮更开心。
半年后,军中的三人休沐结束返回北疆大营,刘禺轩向他们告别离开了幽州,向南继续他的游历。又过几年,在抗击胡族部落屡立战功的杨李二人均已升为都尉,大尧北疆外的胡族各部落称他们为中土双壁,整个北疆也趋于安宁。届时大尧西面与回纥国发生冲突,朝廷将杨万林与李钧部调往了西北,跟着杨万林升到校尉的秦大壮也一同被调去,杨万林知自己调往西北可能再难回北疆了,又觉西北气候恶劣,相传西党城内治安也不太好,所以干脆将家眷迁回了京城。
此后,直到杨万林被调回京城做了军器监的少监之前,其三人都任职于西党边塞军中。杨万林被调回京,李钧也被调去了西北都护府,而秦大壮干脆脱了戎装,回西蜀老家兴元府经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