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93900000054

第54章 从历朝取士看历史兴衰

从历朝取士看历史兴衰

晚上与两位网络上的朋友谈到中国自隋唐传下来的科举问题,颇觉意犹未尽。现在重发一篇文章,兼与二兄商榷。

科举自隋唐传下以来,一千五百余年,一直占据了朝廷取士用人的主流,直至今日仍是如此。唐朝的取士之法有两途,文武之道并举,“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⑴至于择人录取的方法则有四途,“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⑵身言书判之外,还有德行一个准则,所谓德行,指的自然是心术了。心术与人才的问题,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为这个问题所烦恼,较值得称道的是曹操,在他主政之时,即使是一些德行不好的人,也得到了重用与提拔⑶,史称其掌权的汉魏:“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但曹操显然无法预见他所死后的局面,在失去大政治家掌控全局的情况之下,奸雄一个一个走上政治的舞台,曹丕篡汉、司马氏篡魏,司马氏的晋朝,也是钩心斗角,群相内耗,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后来的五胡乱华。所以唐朝取士虽然条件比较宽,但也极注重心术问题⑷,当时的书法家柳公权就曾以笔谏劝诫皇帝,谓:“心正则笔正。”⑸说你心术好了,字就写得好了,言下之意,自然对皇帝的心术有所臧否。于皇帝如此,取士可知。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度下影响最为深远、关系最为重大的一门,是进士之科。千余年来,一直有无数士人为之前仆后继,为之手舞足蹈,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林外史》中穷形尽相的描写,实在形容得再明白没有了。然而,那是明代以后的事,当时的科举制度明显的出现了质的变化,跟唐人关系不大。唐朝因科举出身的人才在历史上,相比之下应该说得上是极多的。著名的人物就不一一列举。以致于太宗李世民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入殿的情况下,朗声而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⑹得意之情如见。时人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颇堪玩味的是,在中唐之时,曾有大臣议废除进士之科。为什么呢?原因从高宗而起。进士科目,从隋大业年间开始,一直是以试策为主。“试策”,就是抛开书本子,直接以真本事做问对,优则取,不合则弃。这是真刀实枪的取士,和后来的形而上学的书本子制度大异其趣,高下之分也不须赘言。但高宗朝起,一个叫刘思立的在进士科内加了另外两项,一是杂文、一是明经填帖。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书请废进士之科,诏诸大臣群议。议论的结果是,进士科有不是之处,但难以遽废。不是之处是:“上失其源,下袭其流,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道长,乱臣贼子由是生焉!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大,是犹以蜗蚓之饵垂海,而望吞舟之鱼,不亦难乎?所以食垂饵者皆小鱼,就科目者皆小艺。”⑺认为进士科的制帖明经是小道,不通经史,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这真正的人才,其喻体自然就是吞舟之鱼了。不可遽废的原因是:“举进士久矣,废之恐失其业。”“敦厚浮薄,色色有之(好的坏的都有),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⑻此后晚唐也一再出现废进士科的言论,不果行。

流及宋代,科举制度渐盛。因为宋太祖、宋太宗都提倡读书,所以特别重视读书人。当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带兵打仗的武将大部分也会吟诗作文,史书上记载说是,上马可打仗,握笔可写诗⑼。最著名的当然是范仲淹,“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名震西夏,仗当然打得相当漂亮。“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也写得相当漂亮,开宋代豪放词之先声。范仲淹应过科举,是进士出身⑽。这是宋朝前期的景象。如果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宋朝甚至整个中国,应该说还是有希望的,但便在此时,中国却出现了几个足以把持中国历史的人物,程颐(程门立雪的主角)、张载,以及后来声名更大,影响更甚的朱熹。他们在政治上当然没有也不可能左右历史,但他们创立了一种足以左右历史的思想——理学。

理学是极为内向型的一种文化思想,强烈主张以自身为中心,修心养性。儒家自来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学在这一方面有所继承,而且将这个思想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极端。因为《礼记》的原文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他们便断章取义,认为身修是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决定性条件,因而反复一再主张内在的修为。实际的情况就是,抛开整个世界,纯粹以自身为中心,外在的事物一概不闻不问,僻居一寓,去实践内在修养的登峰造极。此种学问,可谓唯心至极。当时宋朝在对外战争中接连失利,民怨沸腾,很多人都怀疑宋朝政府的合法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理学的提法,却无疑可以平息民间的一切物议。因而理学一出世,便得到朝廷的青睐,此后百余年间,理学成为南宋朝维系江南小朝廷的惟一支柱。学业士子见政府注重这些,便也纷纷攀附,以达到为朝廷所取的目的。中国汉人的积弱,大概便是从此时种下因子,此后每况愈下,十三世纪的献于元、十七世纪的献于清,从根本意义上代表了汉民族整体的没落。梅凋鹤老,盛唐之时的粗犷豪迈,那些极具扩张性的文化典型,后人不复再睹。

元朝没落,朱元璋以一介布衣起于淮右,将蒙古人逐回漠北,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片面性统一。郑和七次下西洋后,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简直颇有点盛唐时期的调调,中华上国的泱泱之风又一次满足了汉民族的虚荣之心。殊不知那架子虽然还在,内囊却已尽上来了(曹雪芹语),随着程朱理学空前的受到重视,中国文化的第一刽子手——八股文出现了。所谓“八股文”,指的是:“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⑾其中略仿宋经义云云,显非实情。《明史》记载,八股文试题的来源——四书五经,绝大部分都是经过程、朱等人注疏的文字,非止是略仿,简直是照本宣科而青出于蓝了。中国的读书人便在这以自我修养为中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情况下,埋首替圣人立言,四书五经之外,殊无旁顾。真正实用的经世济民之学,尽皆废置不论。当时的有识之士作诗讥之,云:“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唐宗、宋祖是那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便教他骗得了高官,也是朝廷的晦气。”⑿可以侧面做为注脚的有明代《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中的一段文字,孔明直接骂东吴士子乃是小人之儒,只会寻章摘句,而无济时之策,用来移评当时的明代士子,可谓入木三分⒀。

要之,读书士子所攻读的,乃是八股文,而攻读八股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读书人——八股文——做官,一人物,一手段,一目的,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无数士子沉迷其中。相信大家都看过以明代为背景的小说《儒林外史》,里面的两个人物,一个周进,一个范进。师徒二人先后为举业不中与中而昏死,而疯癫,穷形尽相,人性中的真实性与创造性毁纡殆尽。腐朽的科举制度产生了腐朽的人才,主昏于上,臣庸于下,国势困弱,日甚一日。于是,当盛唐时期曾经作为中国学生的日本,以数千名盗贼的劫掠便搅得天下震动,东南一带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大明帝国只因为这些小小扰掠便实施了“海禁”,烧掉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数百年间无一国可与比拟的郑和船队。至此,内向型的文化思想全面形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⒁。而与此同时,一个新兴的欧洲,正在大西洋东岸悄然崛起⒂。

明失其政,清逐其鹿而有之,挟八旗军之声威,内除叛臣,外御强虏,实现了中华民族积弱近千年以来始有起色的康乾盛世。然而,清朝在武功上或可稍媲盛唐,文化上却继承的是宋明理学。康熙就曾为读朱夫子之书而万分激动,并一再下诏称扬程朱理学⒃,取士之道一如其旧,闭关锁国更甚明季⒄。因此,当西方人士带着他们本国人才制造的火枪谒见皇帝,天朝皇帝竟不屑一顾,举国上下,人人自顾自的沉湎于外在的纸醉金迷之中。直至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外国的坚船利炮将中国千年贯之的金科玉律击得粉碎,有识之士才意识到:凭中国固有的取士科举制度,绝对无法在世界上谋一席之地。一时之间,废科举、办学堂、兴工厂、变法纪,“求富”、“求强”的口号响遍全国,一个接一个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复兴而号呼奔走。然而这些“中国脊梁式”⒅的人物却没有预见到做为中国正统思想久已根深蒂固的理学,绝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更无法预见到中国保守势力令人扼腕的自欺力。同时,做为侵略者的西方国家,也决不会坐视这一个国家的强大而失去对其宰割的能力。于是,中国人做学生要被老师打,做儿子又要被家长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盛极一时的百日维新,就这样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反对扼杀之下,一一归于泡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临刑的诗句,每当我念起这句诗时,不自禁的为先辈的仁风侠骨而慷慨激昂,而壮怀激烈,同时也深深惊异于在理学把持之下的中国人整体上的觉悟。或许,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剧,而为中国兴亡奔走在历史舞台上的仁人志士,一个个本身就是悲剧人物。他们在奔走之初,可能大多数都曾预料到自己的失败,但他们不得不为之奔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⒆,是他们的作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⒇,更是他们的理念。中国上下五千年至今没有消亡,中国文化三千年来至今没有毁灭,正因为有这些“脊梁式”的悲剧人物。

让我们把镜头摇到1900年的那个夏天,慈禧、光绪“两宫西幸”,仓仓皇皇的逃出了北京城,八国联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兵临城下,入主了中国的心腹。他们见人就杀,见到男的用刺刀杀死,见到女的便禽兽一般扑了上去,满足了之后再一刀刺死。北京城遍地尸首,有七十岁的白发老翁,有甫出世的黄口小儿。圆明园内,八国之人疯狂的装运满车满车的金银珍宝、文物字画,装不走的便用枪砸碎,大火整整一月不息。中国百姓在铁蹄之下的呻吟,就这样混合着国士的鲜血和眼泪(21),悲怆而无奈的凝固在那一卷卷残破的史书上……

二○○四、十、十六

注:⑴《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下》。

⑵同上。

⑶《三国志·魏志·武帝(曹操)纪》论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申、商指的是申不害与商鞅,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信、白起分别是秦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⑷《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上》:“太宗尝谓摄吏部尚书杜如晦曰:‘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它日复顾侍臣曰:‘致治之术,在于得贤。今公等不知人,朕又不能遍识,日月其逝,而人远矣。吾将使人自举,可乎?’”又说:“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贞观政要·择官》)(作者按:这几段言论可与后面的废科举之议互为参酌。)

⑸《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柳公权传》:“帝(穆宗)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

⑹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⑺⑻俱见于《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上》。

⑼当时的宰相赵普,史书上说他“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宋太祖、宋太宗提倡群臣读书的言论甚多,此处不一一列举。宋代的武将文化素质都极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

⑽《宋史·范仲淹传》:“仲淹举进士,……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主政时期的一项大变革,这场变革直接开启了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如果两者都得到成功,宋朝的积弱现象将会一举革除,历史恐怕也远不是我们所见到的这个样子。

⑾《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

⑿清徐灵胎《道情》诗:“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即八股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⒀《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孔明曰:“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又说:“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⒁《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圣人”即是孔子,“六合”另有所指,此处引申其义。

⒂史学界的共识,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直接引导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致令欧洲崛起,而这一段时期,正是明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全过程。

⒃康熙曾特地命人编纂《朱子大全》,并御笔为之作序,称理学为“裨益政治”、“内圣外王之学”,并于“(康熙)五十年二月,诏宋儒朱子配享孔庙,在十哲之次。”

⒄清初持续了明代的“海禁”政策,康、雍、乾三朝,西方国家屡次派遣使团前往中国要求通商,都被皇帝以各色各样的理由拒绝。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鸦片战争以后,才被列强以坚船利炮强行打破。

⒅鲁迅先生《这个与那个》:“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⒆《论语·宪问》第三十八:“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⒇明顾炎武《日知录》:“保天下者,匹夫之践与有责焉耳矣。”后世学者一般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信的史料最早出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21)邓拓《过东林书院》:“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谭嗣同《有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本文史观、史论均为个人观点,转载、引用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同类推荐
  • 战神联盟,联盟之羁绊

    战神联盟,联盟之羁绊

    战神联盟,至高无上!战神联盟,联盟之羁绊!战神联盟,永不磨灭之兄弟情!
  • 大明八大奇侠

    大明八大奇侠

    一个人,一支笛子,一支萧。师傅,弟子不孝,但家仇终将有我来报,崔郢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江湖之旅。一路破案,一路修炼,广交朋友,组成了奇侠,命案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十六年前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 唯英雄寂寞

    唯英雄寂寞

    最难的才最值得征服,最强者的内心才最寂寞。第一卷英雄寂寞第二卷夕阳萧鼓第三卷十面埋伏
  • 雪中长枪行

    雪中长枪行

    自北凉那位姓徐的年轻藩王深居简出,常年一袭白衣加身声明大噪于春秋之际的兵圣生死不知,为人随意任性的桃花剑神隐没行踪,昔日的北莽军神重伤苟活于世,小半甲子在江湖的风轻云淡中转眼即逝。北凉仍在,并不悲凉。参差百万户,家家有绿蚁。只是如今,十二年过去,北莽作古,离阳腐朽,而边陲之地亦暗潮汹涌。风平浪静数十年的江湖与庙堂已然如同被搅浑一般,看不透摸不清,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世事浮沉,不求万古留芳,只争朝夕。且与少年龙蛇起舞。
  • 武证无双

    武证无双

    自小习练国术的隋唐,一朝奇遇把他送回人生的转折点,得奇宝,证国术,立无双。有激情有热血,啊?美女?你猜?一朝得起,燃尽八荒。
热门推荐
  • 一个人的城市

    一个人的城市

    情人节,童一晨第九次失恋,这一次是她下定决心自己要嫁出去的一次,却失恋的最惨。姜泽释,公司经理,桀骜不驯,对爱情一旦投入会一心到终。相遇之后的他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王牌三校草恋上复仇三公主

    王牌三校草恋上复仇三公主

    “他是女生!”一声揣测,季佑希步步逼近尹夏萱,双手撑在墙上,趴在她耳边轻声问道:“夏萱,还要和我做多久兄弟?”//第一天报道,在校门口韩幼琳的车和楚慕辰撞了个满怀,韩幼琳坐在地上想讹钱,不料衣服崩开,反被楚慕辰调侃道:“虽然脸不是很好,但胸还不错嘛!”//关诗涵是个稀里糊涂的小羔羊,傻乎乎的发誓要从叶南瑾的未婚妻手中夺走叶南瑾,最后还真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男神,你高度近视吗?你看不清楚我的脸吗?”//她高冷、她泼辣、她呆萌,她们是行走在复仇之路的孤独者。他冷酷、他腹黑、他温柔。他们是行走在众人追捧的校草男神。她们背负着复仇使命强势归来,却在学院遇到了与她们格格不入的三校草,三男vs三女,爱恋进行ing……【一路苏到头,我不愿回头】读者群:435509297
  • 静静流淌的河

    静静流淌的河

    诗歌如同音乐,富有韵律、节奏的变化,与人物的情感相呼应,产生出动人心弦的共鸣。写景时瑰奇独特,抒情时低回吟咏。晦涩的音调,神秘的隐喻表达悲哀、失望、痛苦和死亡。视觉,听觉,幻觉在字里行间起舞。沉睡的石雕,断碣残碑,空旷孤寂的草原,静静流淌的河流,令人心酸的落叶,等等,伴随着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而绽放。
  • 遗忘在时光里的我们

    遗忘在时光里的我们

    我们走在记忆的长河中,不知不觉间,零零碎碎、星星点点的那些画面都冲散了记忆的防线……
  • 新兰

    新兰

    名侦探柯南中剧情,故事会有所变动,与漫画版、动漫版名侦探柯南结局、故事无关。有自编的剧情,前期与后期以新兰为主,中间因剧情需要多是柯哀剧情。
  • 霸天神路

    霸天神路

    这是一条争霸的路,在这个充满神奇的大陆上强者都是踏着无尽的登临巅峰,且看主角如何在这条成神的道路中称霸天下
  • 笙亦凉花落

    笙亦凉花落

    小时候的一次事故导致左脸毀容了,懦弱的她在朋友和暗恋的破碎中重生,新的情愫悄悄萌发谁要是敢说你丑,我一定会揍的他妈都不认他
  • 百血祭

    百血祭

    远古龙族深藏的秘密,万年的血祭,不变的祭祀,他和她,来自何处?又何去何从?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打开尘封的历史,可以阅读文明的厚重,可以追寻时光的脚步,可以增加人生的领悟。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人们读历史,不只是为了寻求知识,追寻事情的究竟,怀念伟大的古人,更重要的是寻找进步的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