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是民俗中的小年,也是传说中送灶神的日子。
在无极县郭庄镇冯家庄村,这个送灶神的仪式是要晚上才能开始的。主持仪式并不是以村为单位的,而是家家户户单独进行。
在乡下,关于祭灶的民俗讲究是比较多的。首先要为灶王爷的马匹,准备下草和料,还有饮马的清水。喂马的草可以是一把干草,也可以是花生藤,至于料,玉米和黑豆均可。水必须是不能落地的,这个是一定要注意的。
而关于灶王爷的供品,却无需大鱼大肉,只要一把糖瓜即可。糖瓜,是一种很粘牙的糖,是为了让灶王爷吃后无法向玉皇大帝告状。在我小时候,糖瓜只需二分钱就能买出一块。但即使那样,好多人家还是常常因为家里穷困,不得不对灶王爷许诺空头支票,就这样,许了一年又一年。
以至于村里一直流传着一首歌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清水三炷香,今年我家没混好,来年再吃糖瓜糖。
在老一辈的村民眼中,灶王爷应该是最和蔼的神仙之一了。因为他明知人们年年拖欠贡品,还是一如既往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大家都亲切的称呼灶王爷为一家之主。
有关灶王爷的传说,有着许多个版本。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而在冯家庄村,则还有着另外的传说。据说灶王爷可以保佑多灾多难的孩子。
在以前的农村,是经常缺医少药的。无论谁家的孩子被惊吓到生病发烧,都是去找灶王爷消除惊吓。点燃一炷香,围着孩子转上三圈,一觉睡醒,孩子的情况就会有所好转。站在现代的科学角度来讲,可能是小孩子比较健忘,睡上一觉,以前的惊吓就会变淡很多,病自然就好了。
在村里,每年都有很多孩子要被寄养在灶王爷座下的。那些孩子多是很不争气,经常生病的。如此,不需像小和尚一样吃斋念佛,也能得到神仙垂青,又能消灾延年,平安度日,任何神鬼疾苦都难以将其夺走。
而被寄养的代价,则是要每年在送灶神的日子,格外的供奉。
除了平时的草料、贡品,还要再加上三刀黄纸和一只大红公鸡,一连供上十三年。以至于每年腊月,大红公鸡价格居高不下。饶是如此,也常常供不应求。
后来,有些人家为图省事,就在许愿时,把大红公鸡换成了哑鸡。哑鸡,顾名思义,就是不会叫的鸡,也就是鸡蛋。但到了孩子十二三岁的时候,还是要换回大红公鸡的,就是常说的十二满,十三圆。
到了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只相信科学了,但送灶神的民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他代表着人们一直祈求盼望吉祥平安的寓意,已与迷信无关。
【注释:文中关于灶王爷的古代传说,部分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