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寺内梅林冷香正浓,然而上了年纪的中年女人,却早早地步入景德寺特地为皇室显贵准备好的佛堂后厢房,呵退随行宫人,合衣躺在榻上——虽精神疲惫,却一时难以入睡。
檀香幽幽,思如潮涌。
时已过晌午,然而阳光仍好,明明烁烁地透过院内的香樟树叶投影于窗纸之上。借着明昧参半的光线,女人凝视着脚边呼邪左贤王奉上的厚礼——一袭洁白、无一根杂质的雪狐皮裘,耳边仿若又响起这位西国特使临去之前那石破天惊的一语,以及诡异非常的笑容:”谨代表我兄长呼邪单于向梁太后,哦,不,应该是南国的李长公主,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敬意。“
南国的李长公主?!
有多久了?究竟有多长时间,连她自己都差点忘了,自己曾有的这个身份与名号?简直遥远得。。。。仿若前世。
她心中惊涛骇浪,面上却声色不动:”什么南国长公主?左贤王,哀家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眼前这个不足二十岁的西国年青人不以为杵,只是咧开嘴,笑得就像一头小狐狸:”说来让太后见笑了。也不知怎的,我兄长近来听到一个故事。说是四十年前,南国刚出生不久便因破伤风夭折的长公主,其实并没有真正死去,而是寄养在东国一家官宦人家,由于出落得如花似玉,直接选入东国后宫,宠冠一时。“
”哀家没有心情听故事!“她蓦地发难,嗓音一提,冷冷道:”民间谣传,以讹传讹!左贤王岂不知谣言止于智者?!“
西国年青大使意味深长地笑道:“是啊,本来咱们也不信,以为不过是市井流言,好事者随口杜撰而已。毕竟众所周知,南国与东国交好已逾百年,怎会做此下作之举?岂料居然让咱们不仅找到了证人,还查到了证据。”
她眉心一跳,却隐忍不发,沉默以对——以不变应万变。
西国年青的大使却住了口,并不说下去,只是话锋一转,说道:“听南国长公主的奶娘说,长公主右肩处有一块拇指大小的红色朱砂痣,只不知道太后是否恰巧也有?”
”听说李长公主被送往东国之时,南国汪皇后十分不舍,却也无可奈何,也是一片爱女之心,特遣工匠打制了一副长命锁。因长公主诞于盛夏,锁面正中刻有白莲,周边雕有南国白鹭黄鹤,翩翩而舞,栩栩如生,精致之极。听说天下之大,举世也只有这一副特制的长命锁。不知太后幼时是否佩戴过这样一副长命锁,并且收藏至今?“
西国人果然也非信口雌黄之辈。看来这一次他们是有备而来,并且志在必得。
她深吸一口气,缓缓而吐:”你们单于目的何在?“
西国大使微微一笑:”太后勿惊。我兄长绝无为难太后之意,更不敢奢求与南国一般,能得太后推心置腹。只不过盼着若有机会,可与太后合作,能得方便。“
方便?西国人好大的口气!
她是堂堂的南国长公主,尊贵的东国梁太后,如何给得西国人方便?
她微竖了柳眉,面色一沉,不待她答话,察言观色的西国大使便徐徐言道:”听说李长公主虽然宠冠六宫,为东国皇帝诞下三位皇子,但却极有骨气,不忘故国。十年前三国大战,李长公主便为南国传递情报,挑拨东国君臣猜忌,制造内乱,更在接到南国密诏之后,不惜对亲生子谨德太子狠下毒手,以便粉碎东、西两国临时联盟,平衡三国局面,让南国得以休养生息,蓄势养锐,以图东山再起,重谋大业。“
骨气?毒杀亲生子谨德太子?她胸口微微一痛,却又冷笑。
诚然,南国是她故国,作为堂堂的南国长公主,便是粉身碎骨也当报效。只是她父皇手段更狠,为了以防人心变故,早就将她的皇子们李代桃僵,偷梁换柱。如此一来,为人为己,她也只能严遵南国皇命。
谨德太子,她想起那个孩子生前清澈依恋的眼神,她心知肚明非他生母,而他却全然不知,十多年孝顺奉侍,十多年养育情份,虽不是血浓于水,却也熟悉亲切。她虽也为了痛下杀手而犹豫再三,却又不能不为了故国及亲子而断情弃爱。
西国大使微叹一口气,继续说道:”本来这位李长公主也算思虑缜密、手段果决、算无遗策之人,只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略顿了一顿,仿似故意吊人胃口一般,他继续说道:”要说起来,这位被害的谨德太子也绝非庸碌之辈。他能摒弃私人恩怨,力排众议,在东国非常时期重用参将黎长生,又与西国单于尽弃前嫌,携手共抗南国大军,怎会如此轻易就被人谋害致死?他虽有预感将会遭人所害,却宁死也要赌上一赌,绝不肯信生母如此绝情。只是,他虽然输了性命,却也心存不甘,临死前也留有后手,将生母与南国私通共谋一事,连同证据写入遗书,交付于他最信任之人手中。“
居然还有这种事?她却完全不知!梁太后只觉得脊背发凉,皱着眉略略思忖了一会,想到“谨德太子最信任之人”,不由得脱口说道:”黎长生?“
西国大使神秘莫测般一笑,懒懒说道:”兄长交待过,太后若有疑虑,不妨多说说故事,以便展现咱们西国的合作诚意。只是这故事能不能讲完整,还得看看太后诚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