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十二回。小王爷三姐妹万里招徒
四娘回道:
“二叔,身体柔软得像个蛇一样,那是纯表演性的,实战没用。把鲁珍叫来,让他演一次,不就全知道了。”
“小妮子,妳去叫吧。”
鲁珍来到后,开始表演起来,她那左右翻腾,身体向后弯曲,单手倒立两腿平行,单脚起跳空翻等,演了少半个时辰,把员外看得眼花缭乱。
四娘说道:
“看来鲁珍也不想练了。”
“小妮子,何以见得?”
“员外,她刚才表演的不全是柔功,参杂着一半武功,这种武功底子练轻功,很快就会上路,今后再也不要练了,浪费青春、消耗体能,还容易受伤。”
“小妮子,我也不懂,那就妳来安排吧。”
四娘说道:
“鲁珍过来。”
鲁珍来到身边。
“鲁珍今后不要练柔功了,这是最后一次。明天开始绑沙袋,练腿力。你能吃苦吗?”
“师傅,怎麽不能吃苦,长这么大,也没有吃过甜,净吃苦了。”
员外说:
“鲁珍讲得有点意思,你想吃什么甜啊?”
“员外,现在还没那个本事,等跟师傅学到本事,去杀一大把清兵尝尝甜头。”
“鲁珍,一大把是多少。”
“员外,当然越多越好啊。”
“鲁珍,为什么?”
“员外,清兵杀了我爸、我妈、我哥、我姐,还抢了我记得房子,耕地。”
“是啊,清兵杀人太多了,逼的小女孩都想杀人,这民族恨何时了?”
“鲁珍,明天就给妳的腿绑上沙袋,除了吃饭、睡觉,不许拿下来。”
“师傅,吃饭我也不拿下来,我们穷苦人吃饭快,不像富人吃饭细嚼慢咽的。”
“那不行,要拿下来通通血脉。”
又过了两天,到十天头上了,员外说:
我们去拿兵器吧,鲁珍也去五匹马够驮了。
二娘说:
“二叔,我们怎不买个马车?”
“不要,马车进出太显眼,再说也不常用,拉车的马不能骑,还要養着马,放着车,不如用时去租来。”
二叔带着银票,五人骑着马来到了铁匠铺。老板早已给包装好了。老板说:
“客官:要不要打开看看?”
“不用了,今后常来常往,信得过老板。”
兵器真够多的,五匹马驮着也不轻,五人走到下午才进了大院。员外说:
“鲁大,你指挥着家人,将兵器放在武器架上吧,你是内行。我们累了。”
五人开始吃饭,鲁大开始行动。
四娘说:
“鲁珍,不许快吃,要细嚼慢咽。”
“师傅,我不会啊。”
“鲁珍,不会慢慢学,不然以后不带你出去。”
员外说:
“是啊,师傅说得没错,妳现在已经不是穷人家了,吃饭慢慢吃,那是一个礼貌。并且对身体有好处,有助于消化,也有助于练武。”
“那好,我听员外和师傅的就是,我慢慢练吧。”
员外说:
“大院里的事办完了,家具的事移交给了家人,我们四个人要出发了。”
二娘说:
“二叔,明天走吧,按二叔的名单,我们先去最远的地方。从远往回走,可以带一部分人回来,那些年龄小的只能领来。”
四娘说:
“习武、学徒,都是小孩,向我们这么大,还能吗习武吗?鲁珍是例外,她的基础好。我看,只能招收十岁以下的。
“你这小妮子就会顶嘴,要是碰见像鲁珍这样的,也不要吗?”
“大家都别斗嘴了,还不一定遇到什么情况,到时再说吧。还是和上次一样,书生打扮,多带暗器,不要带刀。明早出发。”
当晚,四娘给鲁珍布置了两个月的习武功课,让她必须完成。
鲁珍听说要去招一批徒弟,心里想:
“我要好好刻苦练习,别让有人超过了我,师傅就不喜欢我了。于是刻苦练习轻功和金钱镖,好在爷爷是金钱票的高手。”
这是后话了。
第二天,四人骑马出发,家里的管理和文事交给了管家,武事交给了鲁大。
二叔说:
“广东就不去了,那边的人少,而且那边的武馆甚多,不会有几个人来。二娘说得对,先远后近,先去福建的南部漳州吧。”
四人昼行夜宿走了四天才来到漳州,小王爷走到各家,都是说的却都是套话:
“习武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也是为了保护我大明的遗孤和东林党人的后裔。另外,我们大明的传统武功不能失传,不能后继无人,要代代传下去。正好当今我们还有几位武功绝顶高手在,我已建好了基地,想学的都来吧,都在我们自己人里挑选。”
按小王爷的意思,三姐妹共同表演了轻功、暗器,有宝剑的家里,三人又舞舞剑。几乎每家都看得目瞪口呆,几乎家家都报了名。
小王爷也作了说明:
“各位家长,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习武,不适合者,就白白浪费了光阴,选中的就去吧。”
跑完了福建没有休息。又跑浙江,然后又去到安徽和江苏的江南部分,一共有两百余人报名,就选中了六女二十三男共二十九名。其中最小的八岁,最大的十五岁,几个年龄大一点的,都是从小习武,武功基础良好的。
每选中一家,小王爷都给了大院的地址,并说道:
“家长们,你们近处的,相互协调一下,由一家长带领数人用马车送去吧。当然,想去看看大院基地的家长,我都欢迎。”
小王爷四人跑了近两个月回到大院后,已来了一多半人,六辆大马车。好在管家安顿得好,都安排住下了。
过了三天,人到全了,员外一看,家长全都来了,这下子大院热闹起来。现在缺少的是厨师,员外叫家人去雇了几个。
俗话说:穷文富武,这二十九家全是富裕人家,都带着银票来交学费等费用。并且一看这三个大院、看看那兵器设备、看看那些房间、看看三个练武场,都十分满意,心里也很放心,都抢着来交学杂费,小王爷说道:
“各位,学杂费就免了吧,生活费这点钱,我还拿得起。”
众人说:
“那可使不得啊,这么多人,这么多设施,还有师傅们,开销太大,怎能让小王爷一个人负担?没有这个道理。”
“王爷啊,如果我们请家庭武师,那费用更高。”
“王爷让我们带后人来习武,已是大喜之事,我们就是相信王爷。这费用,怎能让王爷来负担?这不合理。”
“王爷不收我们都学杂费,就是瞧不起我们啊。”
“大家七嘴八舌地,听老夫说一句吧?”
小王爷一看,那老者是崇祯年间,宰相的后人。说道:
“老大哥请讲。”
“王爷如何这等称呼,老夫实在不敢当。想当年,王爷也是被灭门不在家而幸免,哪里还有什么财产。如果是当年,王爷不让交此学杂费,我们也就不争了。时过境迁,怎能和当年相比。这些钱对于每一家说来,是个小数,小数加在一起,加在王爷身上就是个大数了,王爷不收,大家如何安心,请王爷三思。”
“你听,还是宰相的后人说得顺理成章,我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小王爷你看,这回行了,收下吧。”
小王爷说道:
“那就收下吧,这笔钱,将来还是用在学子们身上,账房过来立账。”
账房拿着帐簿走了过来,大家递过来银票,小王爷一看,说道:
“不行,太多了,每人只收五千两吧。”
“王爷差矣,都说习武十年那是打基础,就算十年吧,每个月才合四十两,习武的消耗何止此数,我看来个整数一万两吧,这账也好记。”
小王爷想了想,说道:
“那就这样,账房,记个总帐吧。”
账房接过了银票,立了账,回账房去了。
小王爷说道:
“这次會聚不容易,家长们都来了,机会难得,请大家多住几天,看看中华的绝顶武功的表演,回去以后就更放心了。”
那老先生说道:
“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想法,谁也没好意思先说,却让王爷先说出来了。要不然,老夫怎能从温州来到这里。”
小王爷吩咐道:
“家人们,将房间里面的桌椅板凳,多搬一些出来,让孩子们也坐。叫厨下准备十桌晚宴为大家洗尘,顺便看看武功表演。”
大家都鼓起掌来。
小王爷说道:
“今天下午先让鲁大、鲁珍出场吧,三个侄女轮流来给大家讲解。”
家长们都愣了,老先生说道:
“没想到,王爷有三个侄儿,还有三个侄女。”
“哈哈,今天太高兴,我说走嘴了,只有三个侄女。女儿身外出不方便,去外面都是女扮男装,既然我走了嘴,你们三人去吧装换了吧。”
大家更是惊奇,女儿家能练出这样绝顶的武功!
家人们正在准备,鲁大对鲁珍说:
“我看这员外的举止、处事就不一般,原来是个王爷。”
四娘看见鲁珍的沙袋还绑在腿上,说:
“把沙袋拿下来吧,一会儿你要表演武功,歇一歇,活活血吧。”
“师傅,我除了睡觉都不拿下来。”
“鲁珍不听话,吃饭也不拿下来?”
“师傅,是啊,我一边吃饭一边走嘛。”
“鲁珍,今后不许这样了。”
“是!师傅,我能上房了。”
“鲁珍先把沙袋拿下来,歇一会儿,去偏院,上给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