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尽心
场景:某散楼的楼道里
人物:安安
时间:春节过后
◆某旧居民楼的楼道里,安安举步艰难地往上踏每一层楼梯。脚步像是灌了铅,步步艰难。
◆在医院的时候,大夫就曾经说过,安安,你也检查一下身体吧,你的脸色太差啦,还是尽早检查调养一下吧。
◆安安笑笑拒绝了,为医治母亲,已经债台高筑,她只想着如何快点上班赚钱还帐。
◆春节过后,回到大连的住处,一连睡了八天,才缓过一点神来。但走路,却越来越困难了。尤其是上楼,五层的楼梯,要歇息五六次,才可以到家。
◆有没有自然的疗法,可以不用住院,就治好病呢?
◆安安开始练习少年时练习过的气功,这种方法曾经治好了她的哮喘病。但是这次,许是身体太弱,效果微乎其微。
◆苍天有眼,再一次地将机缘展现在微尘面前。
闪过:安安去公园里散步,看花赏景。看到有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的姐姐在练习太极拳,两人与众不同的拳架,吸引了安安的目光。于是好奇地停下来欣赏。两个人练习完后,热情地和她打招呼。那位姐姐是中医师,她给安安把脉,告知她已属悬脉。建议她尽早治疗。安安实情相告。姐姐略微沉吟,说:那你练习太极拳吧,这个也可以治你的病,只是需要能吃苦,花钱也非常少。同时姐姐赠给安安太极练功服一套。
字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旁白:非常感谢将明师引荐给我的这两位师姐,是她们指明了我的疗愈之路。
场景:水杉林里。
人物:很多人在练拳——太极、通背……
时间:夏天的清晨
◆练功场上各人在练习各自进度的功夫,安安也在用功地练习着武术基本功。
◆师傅过来指导动作,夸安安进步快,基本功扎实。
◆安安用心地练习着,她非常珍惜这次习武的机会,既可强身,又可自卫。
旁白:能够跟随明师习武练功,是我一直的心愿。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身体的疾病而机缘巧合,结识了本地太极拳的名师。本来以为,等将来有钱有闲了,再访名师修习武术。如今得此良机,我非常珍重,晚上回家还加练气功。就这样,早起练习太极,晚上回家修习气功,我的身体很快康复了。三个月之后,上楼已经没有问题啦。
字幕:坚持练习两年之后,真的是感觉身轻如燕。
场景:东北某乡村小镇上,半坡上的破败农家院里。
人物:父亲,安安
时间:2003年春天
父亲:你妈妈早就想住个楼房,她现在也没几年活头啦,真想给她盖个楼房住呀,也许她住上楼房,心病去了,这病就能去根了。她这人呐,就是爱面子。我已经去村里申请宅基地啦,你也帮我想想办法,买材料需要花点钱,工钱可以省下来,我自己慢慢盖。我年轻那会儿还在城里盖过楼房呢,现在椒房那一带的老房子,有不少都是我们瓦房店人盖的呢。楼房的图纸我已经教你姨父设计了。我知道你已经为你妈治病花了很多钱啦,你看——
安安:爸,我想办法吧,也让弟弟想想办法,你批地吧,咱们一起凑钱试试。还有,我妈的病,也不一定就是没治,试试偏方吧,我看书上说花生皮可以治这个病,你试试看,所有能够补血的、增强免疫功能的,咱们都想办法用用看看,也许管用呢?
旁白:姨父是某大城市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他很快就设计好了楼图,从外地寄了过来。宅基地很快也批下来啦。因为是在后山荒地上建房,政府特意还减免了相关费用,只花了五百块就批了一块宅基地。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优惠啦。同村在平地建房的,花费要多出不少。老爸倔强,他认为贫瘠的土地上可以建房,良田就得用来耕种。忠厚老实的父亲这一生没有积下钱财,但是他这一生做任何事情都凭着良心去做,从来不肯出卖自己的人格。再挣钱的机会,如果有损人格,他都放弃,钱与人格,他首选了后者。
字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父亲给我的深刻的教诲。
受人点水恩,当以涌泉报。这也是父亲教导给我的做人准则。
多少年来,我恪守于此,不敢稍加淡忘。
慢镜头闪过:父亲挖地基、搬石头,安安放假回来探望父母亲,帮忙搬石头,姐姐也在干活,姐姐家的小调皮跟在安安后面跑着玩儿,母亲在一旁洗着衣服,喜悦地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附近,还有一间低矮的小平房,那是父母亲临时居住的地方。安安奔波在路上,拜见客户、谈判。好朋友相约一起买房,首付才两万,就可以在大连安家,安安由为难转为黯淡的神情。好朋友相劝:“你太累了,也该想想自己啦。”……城市汹涌的车水马龙。夏天,第一层楼建起来了,深秋,第二层也快完工啦。父亲自制的木吊车,安安笑着看父亲用这粗重的“吊车”往楼上吊沙子水泥……
字幕:2004年春节,东北某村,故事开头的那个地方。
闪过:老家的乡村土路上,父母亲携全家人回乡省亲,离开家乡这么多年,除了奶奶去世母亲回去过,这还是第一次正式地返乡探亲。母亲的脸上挂着难以掩饰的欣喜,接受着人们的恭喜与祝贺,到处都是大家的祝福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农家土炕上的叙旧、门前的依依惜别,东北老农村,此时年味正浓……
旁白:我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没有喜悦,也没有忧伤。只是紧绷的神经开始松绑。我愿意看到母亲高兴,我知道果然如父亲所想,母亲多年来郁结的心终于打开了一些。儿女的孝顺,父亲的体贴,楼房的建成,疾病的大愈,这一切,都让她欣喜万分。而今,她如此喜悦地在乡邻面前展示自己的幸福。我明白: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当年的受气之辱。
字幕:人争一口气,佛为一柱香。这是母亲的逻辑。这是文人的复仇方式——不够壮烈,却足够智慧。没有两败俱伤的报复,有的只是“你能、”“我也能过上好日子”的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