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想让胤禛回我身边来,却被我拒绝了。那孩子虽然什么都不说,可心事却很重,性子也倔,若是现在让他一下子回来,只怕他心里又多想,反而不好。不如让他在父亲身边呆一阵,每日还和太子他们一起读书,胤礽定会关照他的。
果然,因为没有强逼他回来,胤禛倒是平静了些。过了一阵子,胤礽开始时不时地在课后拉着他来给我请安。
“老四才多大点儿,见天儿捧着佛经,也不爱说话,跟个小老头儿似的!好歹也是皇子,将来还能出家了不成?额娘,你说说他。”
胤礽坐在榻上,抓着一个大梨子胡乱地啃着,双腿一荡一荡的。即使已经由他的父亲指了福晋,即使唇边已经开始冒出毛茸茸的胡须,他在我这里仍只是个少年。
胤禛安静地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小口地喝着加了切碎的水果的绿豆银耳汤,并不理睬他哥哥的抱怨,沉稳得不像个尚不足十三岁的少年,只是在他哥哥搬出我这个母亲的时候肩膀微微僵硬了一下。
“佛家教人向善,学点儿佛也没什么不好。”
我笑着看了他一眼,转头去和胤礽说话。
“可这学佛要想学到大智慧,也是不容易的。你们是皇子,比一般人家的孩子更辛苦,若是学些佛理,懂得平心静气,荣辱不惊,未尝不是件好事。只是不可过了头,一心想往那空门里闯,若是那样的话,便是于父母不孝,于国家不忠了。不忠不孝,又如何能到极乐世界?”
我说的时候,并没有看胤禛,但我知道,他一定会听,他是个用心的孩子。
临回去的时候,他在房里拖拉了一会儿,胤礽见他的样子,便一笑,自己先出去了。
我只坐在榻上,并不问,等他开口。
“今天,大阿哥说,我舅舅是白启,不是隆科多。”
黑玛瑙一样的眼睛看着我,似乎想寻求一种支撑。
我伸出手,他默默地到我跟前,却不会像胤礽或胤祯那样毫无顾忌地依偎过来。他只是站在我跟前,保持着一点距离。
我拉起他的一只手,用手指在他手腕上的血管比了比。
“白启是你舅舅,因为他是我的弟弟,你是我的儿子,这是打从你生下来就注定的,是血脉。”
然后,我又摸了摸他的胸口。
“隆科多,他是你皇额娘的兄弟,你若喜欢他,心中当他是舅舅,那他就是你舅舅,这是情意。”
孩子,我知道你忘不了佟佳氏曾经给你的温暖,可你这个舅舅,甚至整个佟家,日后却并不曾爱过你,也几乎不曾帮过你啊。即便是这样,我又怎能阻止你这一片心呢?
“胤禛,不管谁是你的舅舅,你总是你自己。你只需要做你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就可以,别人没有权利指责你。”
说着,我翻出今年前太皇太后赏赐的玛瑙天珠手串,给他带在手腕儿上。同时心里也决定,回头就去找几本佛经来看看,这样才能知道这孩子到底为何喜欢。
他看我一眼,依旧不说话,行了礼便转身出去了,可那之后,每次见他,我总能看到那手串,却从不见他离身。
***
日子在平静中慢慢流走,一转眼,我身边的孩子都长大了。
胤禛在康熙三十年的时候由他父亲指婚,迎娶乌喇那拉氏为嫡福晋,我看着静静地站在儿子身边的腼腆少女,感慨万千。
十三岁,当年我入宫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年纪。一转眼,都成了人家的婆婆了。
胤礽特地跑来凑热闹,一脸贼笑地拉着我那面无表情的大儿子出去说要聊点儿“男人的事儿”。
我由着他们去,胤礽如今已经做了父亲,鲜少有时间到我这里来了,但关于他的各种传闻,却在不断困扰着我。他与索额图过从甚密、他在府邸大摆酒宴、他大肆整修府邸,所费甚巨……偶尔,他来请安,带着精美的首饰和布料送给我。每当这时,我总是笑得充满喜悦,假装没有看到他眼中越来越深的焦虑和不安,免得破坏了他在我这里寻求的唯一一点儿安宁和自在。
我知道他的辛苦和压力,他的兄弟们正在茁壮地成长,而他的父亲,,向来要求严厉且追求完美。我知道历史无法改变,可是还是忍不住叮嘱老四,有机会劝说一下他的哥哥,我知道,他们兄弟间的情谊还是有的。
目送兄弟俩出去,我将注意力转向一身大红旗装的儿媳。她端庄地低着头,显得温柔娴淑,却又带着满族女人一贯的坚韧气息。拉过她的一只手,将自己戴着的翡翠镯子套在她手上。
“谢额娘赏赐。”
她规矩地行礼,又被我拉了起来。
“是额娘该谢谢你。”
我由衷地说。我是打从心里感激并喜爱这个女孩儿的,在今后的岁月里,是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在我儿子的身后,扶持着他走过了一路风雨。
“老四性子比较冷,只怕不懂得温存体贴,是我这个做额娘的没有教好他,委屈你了。但他的心不冷,相处久了你就知道了。他话不多,但好与不好,心里都是清楚的,极有分寸。你也是个懂事的孩子,把他交给你,额娘是一百个放心的。”
儿媳妇抬眼看了看我,她大概是觉得惊讶,我竟不似外面传言的那般,不喜爱长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