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安,从我记事起就跟随父亲卖茶叶,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一路走走停停,可能我皮肤偏白是那种怎么都晒不黑体质,每到一处村落都有许多人出来看我们,并不是我们的茶叶有多出彩,只是听围观的人都喃喃自语: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人,乍一看还以为是玉人。到后期就有“观者如堵墙”之势,我从小就因容貌俊美,风采极佳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所以我们家的茶叶也可以更好的卖掉,以便提早结束那风餐露宿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场意外,转变了我一生的人生轨迹.......
记得那是一个早春,天气还有些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架势,我的父亲推着手推车,就是那种早期的独轮车,到两汉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样式,在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后来又因地制宜发展出各种造型。轺车等双轮大车移用而来,这种移用不是原样缩小,而是在缩小时作了改进,双轮改一轮,双辕改单辕,而车的伞盖作为重要的部件被保留,并可任意装卸。伞盖略作倾斜即成载物“鹿车”。
可我们最怕的就是在清明时节走门串户,一是茶叶很容易被那蒙蒙细雨给雾化的变潮湿,泡出来的茶口感不浓香,茶叶的品质很容易霉烂变质。二是如果把这样品质变坏的茶叶卖给客人的话,做这样失信于人的事,到最后也只会字段生路,所以这种天气卖的的茶叶有丢弃一条路可走。
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种。始产于宋代,明代益盛。龙井茶在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谷雨前采制的叫“雨前”。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龙井茶泡饮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极品。
深谙生活情趣而爱茶如命的明钱塘人许次纾,是《茶疏》一书的作者,闲中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到产茶著名的龙井游玩。有一次,他在僧舍住了十多天,竟然甚么事情也不做,每天只爱泡龙井茶,品尝作乐。他乐不思蜀,离去时依依不舍地说了一句:"真想落发作龙泓的和尚,可以天天与茶水作伴。"
龙井以前叫个龙泓,位于杭州附近风篁玲南麓,清泉甚多。民间传颂的"雨前龙井",就甚是清香。
"雨前龙井"是"谷雨"这个节气以前所采造的。通常谷雨之前,正是茶树"一叶一芽"的时候,俗称"一旗一枪",用来制龙井茶最为香醇。正如胡峤诗云:"玉髓晨烹谷雨前,春茶此品最新鲜。"
不过,谷雨后就变差了。龙井的茶农有句俗谚语:"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便是因为与茶叶的幼嫩有关。
谷雨前正是采摘雨前龙井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的茶树正处于一叶一芽的状态,俗称一旗一枪。这是采摘出来的茶叶制作成的龙井茶茶香是最为香醇的。正所谓,玉髓晨烹谷雨前,春茶此品最新鲜。谷雨前采摘出来的茶叶比较嫩绿,口感也很鲜爽。
这与茶叶的幼嫩有关系的。谷雨后茶叶比较松散,茶色也没那么绿,口味也比较重。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龙井茶泡饮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极品。所以清明节也采茶、品茶的好时节,也是明前龙井茶的最好卖点,不过,这些茶都是贡品。我们赶到的时候也只有跟卖家交情好,才能把那上贡之后留下的残渣用煮沸的雨水泡了来尝尝鲜。
我因为只有7、8岁的年纪,断然品尝不出那明前龙井跟雨前龙井有什么不同,这时父亲只得细细的说于我听,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对茶叶的品质影响却是很大,只有细细品尝,慢慢研磨、透过味觉随着时间的沉淀,才能即刻分辨出茶叶的品质和等级,那是一种人生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的阅历。好在父亲就是一个有这样阅历的人,他看我细心学习的样子,也有心要把这门手艺倾囊相授于我。
因为此处是年年贡茶所出之处,所以全国各地的茶商都纷纷到来,好不热闹。可是人多之处,是非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