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余此刻正盘腿端坐在桧木浴桶之中,闭目调息,额上的汗珠一滴滴落入浴水之中。
顶上冒起的白烟,分不清是浴水的蒸汽,还是体内逼出的热气。
方余年幼时本是长在关外,北国寒冬千里冰封,辽东一带水资源更是稀缺,关外人不像南国人每日可沐浴洗澡。
可这几日,苏桐每日日落便开始烧水,敦促他沐浴。
出浴后,苏桐更不惜催动内力,为他拍打周身穴道,活血散瘀。
说来也怪,每次沐浴之时,方余便觉神清气爽,体力最为充沛。
可依苏桐所言,这明明是再普通不过的井水,是门前那口数十年的老井打上来的水源,烧水时也没见鬼婆婆添加任何药材,这水也是苏桐亲自烧的,期间看不出任何端倪。
方余自觉兴许是自己多心,便不再探究了。
穴道拍打之后,方余便闭目调息,默念《雪霁心经》,可这雪霁真气在经脉中处处遇阻,无法运行。
要知方余在那襄阳员外府一战,双维、双跷经脉错乱,关节被叶慕风以重手法拆卸,一身修为早已送了出去,经脉不存半点内息。
莫说雪霁真气运行遇阻,苏桐的真气输入方余体内,也不能融入经脉,渐渐消耗殆尽。
要恢复十成内功,便要从头修炼,又必从双维、双跷经脉入手,别无他法。
叶慕风分筋错骨的擒拿手法,非内外兼修的高手不能为之。
寻常的跌打医生,哪有这样的重手法?
若说内外兼修的江湖散医,南少林出身的“鬼医”杜仲或是这世间唯一可使方余易筋塑骨之人。
可这几日方余虽卧病在床,苏桐却纵马提缰,搜索了附近方圆十里地,甚至走出了这片梅林,去往十里外的市墟,依然无人识得“鬼医”杜仲先生。
且从村民的口中得知,归来谷果然就在身后那片梅林中,村民也不知为何那片梅林会称之为谷,听年长一点的村里老人说,多年前那片梅林本无名,只知这几十年来都唤作“归来谷”,但从未听说过“鬼医”杜仲这号人物。
若是小村镇附近有这么一位大人物,当不会无人知晓吧!
若依鬼婆婆与村镇百姓所说,此处便是归来谷,莫说这方圆十里地只此一处人家,纵然是洞穴里也无人迹,那“鬼医”的神踪究竟在天涯何处?难不成“鬼医”真的成了地下的鬼魂?
既然寻不到杜仲先生,方余又伤重,不宜奔波颠簸,苏桐索性拿了些银两给那鬼婆婆,在这小屋住了下来。
鬼婆婆拿了银两喜出望外,恨不得这二人常住下来。
苏桐出手自有“武林第一家”的气派,也算阔绰。
既然打算小住几日,那断没有让鬼婆婆一直谦让大床的道理。
况且之前只是权宜行事,方才同榻而眠,二人均是血气方刚的少年男女,同床共枕,辗转反侧。
说什么“江湖儿女,不拘小节”,情欲面前,都是屁话,终究是男女有别,成何体统。
于是苏桐就地伐木,在方余房间里为自己置办了一张小床,也为鬼婆婆置办了一张。
方余手脚不太灵活,换床多有不便,苏桐便多给了鬼婆婆一些银两,为方余争取了那张大床,鬼婆婆见财眼开,自然是一百个应承,以上都是前话。
此刻浴水已渐冷,方余喊了一声,门外守着的苏桐便推门而入,走进屋来,为方余换上新做的干净衣裳。
起初二人颇为尴尬,可方余行动不便,只得权宜变通,多日的相处,就不再介怀男女有别了。
这衣衫是几日来苏桐一针一线缝制,用的料子只是十里外市墟买来的普通人家的棉麻,缝线时还少不得挨鬼婆婆几句骂,诸如“笨手笨脚”之词。
这纤纤细手能使十步杀人的剑法,拈那绣花针可是生平头一遭。
武林世家的女子本就少有学那刺绣女红的。
方余笑了一声,脱口赞道:“好看。”
苏桐低下头去,为方余系着腰带,漫不经心地随口说道:“清洗旧衣物时,翻出了两本手抄的佛经,想必是戒止大师赠你,这般贵重的东西我可不敢怠慢。”
方余嗯了一声,轻道:“你摆放在了何处?”
苏桐抬起了头,正迎着方余炽热的目光,吐气如兰,说道:“就在你的床头。”
“玉皇顶大会之前,我曾上少林与戒止大师商议过对策,这两卷佛经便是那时赠我的,乃是戒止大师亲自手抄,望我潜心修养,消弭戾气。起初那几日,倒是每日翻看几页,于我修习内功确实大有裨益。后来渐渐忘却,就没再翻看过了,枉费了大师一番苦心。这虽不是出自‘天下武库’之称的藏经阁中的孤本珍籍,但于我而言,的确名贵。”方余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扶我过去。”
方余随手拿起一本,只见开篇一页写道:“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
苏桐浅笑道:“大师提笔写字,也是修禅,一笔一划,处处都是佛法。”
“大师修的是禅宗大乘派的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这想必是他禅七日后手抄的经典。相传菩提达摩一苇渡江,便是一禅,佛家所说‘一切有为法’,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方余继续翻阅下去,浏览间淡淡说道:“这本我倒是从未翻看过,往日看的都是另一本修心的佛经。”
“这还有画儿呢!”苏桐本是说了玩笑话,却提起了方余的兴趣。
果然往后翻去,有几幅图画,上书“韦驮献杵”、“横担降魔杵”、“掌托天门”、“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等等,共十二势,都有口诀。
看那“韦驮献杵”,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图中画的那小人儿,两臂曲肘,抱球于胸前,立掌向上,掌心相对。
苏桐一惊,说道:“这莫不是少林武功?”
方余沉思良久,默不出声,苏桐又是乍惊:“这十二势,莫不是那少林七十二绝技?不对不对,这是修习内功的法门,难道是那《易筋经》?”
方余沉吟道:“菩提达摩只身东来,见少林僧人长年静坐,多静少动,便著书立说,教导僧人修习健身功夫。达摩圆寂之后,僧人于达摩遗下的胶封铁箱中,找到两卷梵文著作的经书,一本是《易筋经》,一本是《洗髓经》。如此说来,那我先前看的那本,就应该是《洗髓经》了。”
“是了是了,《洗髓经》正适合你修身养性,平息戾气。那这本确是《易筋经》无疑了。大师怕你不通梵文,便手抄了两卷赠你。”苏桐说道。
方余摇了摇头,说道:“戒止大师本是‘悟’字辈高僧,披住持袈裟之时,是太祖亲赐‘戒止’法号,与当今皇上所赐‘文德’同理。少林寺如今的子孙辈,按七十字序,有可、悟、周、洪四辈,不消说‘悟’字辈还有悟觉、悟因等高僧,往上数还幸存一位‘可’字辈,便是在达摩洞参那最是晦涩的难禅达二十年之久的菩提院首座可相禅师。幸存的可、悟两辈,修习《易筋经》的也仅有戒止大师一人,而我非少林门人,连‘洪’字辈也算不上,《易筋经》怎么会传于我?”
“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戒止大师一代高僧,普度众生是禅,不拘于门户也是禅。我想戒止大师传你《易筋经》,也是修禅吧!”苏桐接着说道,“若这真是《易筋经》,对你的伤势是再好不过,之前我也想过用《易筋经》来治疗你的内伤,我还正愁大师不肯相借,无从开口。你不妨按着口诀与图谱修习,看这内功能否助你打通经脉。世叔的《雪霁心经》固然好,但内息处处遇阻不是?”
方余寻思有理,便依着图谱,在苏桐的扶持下站起身来,从那第一势“韦驮献杵”开始练起,“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这一势修习了小半个时辰,只觉内息稍微顺畅,但不能久存,终会消耗殆尽。
“不急,学武贵在恒久,非一日之功。《易筋经》也不是西天玄功,这有易筋十二势,你慢慢修习,我就不打扰你了。”苏桐说罢,站起身来,走出了房门。
方余觉得方才是气息走得不对,倚着床栏,再修一轮,闭目凝神,引气下行,气息自咽喉颈项,走小丹田、下丹田,心胸开阔,元气充沛,感觉腹腔一阵暖意,再通会阴,沿两腿内侧,抵涌泉穴,顿觉浑身力量充盈,内息存留的时刻比起上次约摸多了一炷香时间。
如此往复七八轮,方余体内的气息运行较之第一回顺畅了许多,似是突破了一层阻碍,气息久久不会散去,已能将内息存留在体内,可以不靠他物扶持而站立。
再翻看下一页,上书“横担降魔杵”,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如此也是修习了十几轮,又觉似乎卸去了全身劲道,轻盈得似幻化成一片羽毛,摒除了杂念,再无世间不愤事,无恩仇,甚至无生死。而体内的气息似乎又突破了一层障碍,更为融汇,且内力又深了两分。
如此这般练了两势,上肢力量有所增强,手上的劲道已能拿捏分寸,恢复到往日的六成。
但腿脚仍是较为酸软,下肢乏力。但比之未习这经上所载心法前,还是多了几分力气,已能自行走路。
要知道,未习这些武功前,方余终日卧在床上,用尽十二分力气也不能挣扎起身,难怪宽衣解带也需苏桐代劳,不免尴尬。
如此看来,这确是《易筋经》无疑。
这世上能易筋塑骨的武功,除了少林寺的《易筋经》,就再无其他了。
方余推及到此处,心想:戒止大师伸手为禅,将这不传之秘授予一个外门弟子,实是恩重逾山。细思到此处,便双手合十,虔诚说了一句:“阿弥陀佛。”
少林武僧万八千,在武道上登堂入室的,不过百人。
非这百人都可修习《易筋经》,而需佛法高深,内力浑厚,兼具慧根者,方可入藏经阁翻阅修习。
说来容易,可少林寺数十年未必出一位禅、武双修的高僧。
戒止大师四十岁披锦襕袈裟,法号上悟下止,历经三朝,执掌少林三十载,朝廷两度恩赐法名,敕封国师,佛法、武道一肩担之。
论佛法,参难禅二十年的可相禅师,未在达摩洞面壁前,曾开坛讲法,辗转全国各地。建文帝曾召他入京讲法,称一声“禅师”,特赐紫金钵盂,许“可化天下缘”之权。
要知道太祖爷赐名“戒止”时仅称“大师”,戒止大师被赐名“文德”时方才称为“禅师”,已隔三十年之久。可相为建文帝讲法便受封“禅师”,比方丈戒止早二十年,称一句“少林佛法第一人”不为过。可相不善武艺,武功甚至挤不进少林寺那武道登堂入室的百人行列,可他一心修禅,贵为菩提院首座,且为少林寺辈分最高、硕果仅存的“可”字辈,受天下人敬仰。
论武道,“悟”字辈三十六位高僧中,戒律院首座悟觉大师,自号“大佛手”,精通少林寺十二绝技,是少林近三百年来首位修十二绝技的僧人。“悟”字辈中武艺绝品者,还有戒指、悟因两位大师,而方丈戒止大师只修了九项绝技,达摩院首座悟因大师只修了四项绝技。悟觉大师本应是“悟”字辈最有希望进入藏经阁阅览《易筋经》的,但其为人毛躁,嫉恶如仇,若他修习《易筋经》反而适得其反,不得精髓。故使他执掌戒律院,最合适不过,以执法严苛、铁面无私闻名。
天下武功出少林,易筋十二势,可为内功之魁首。
武道学子,无一不钦佩,数百年来,历来如此,无一人能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