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过了基础的理论,花雪便又演示了基本的动作,以周易六十四卦为基础,恰恰六十四个动作,分别按六爻中下三爻组成的主卦的不同,分成八组,每组八个动作,动作与卦象一一对应。花雪打算每一天教陈沅八个动作,只要记住,这一白天陈沅有的是时间练习。
今日先教的是以乾卦为主卦的八个动作,动作很简单,一卦六爻,每一爻从上到下,分别对应:左臂是否张开,身躯是否正直,右臂是否张开,左腿是否弯曲,两腿是否分开,右腿是否弯曲。
所以乾卦,为乾上乾下,六爻皆为是,对应动作是两臂张开,身躯正直,双腿分开,两膝弯曲,换句话说就是双臂张开扎马步。
以此类推,今日所教的以乾卦为主卦的八个动作,皆是在马步的基础上活动上肢与躯干完成的。
花雪先教会陈沅扎马步,本来这种功夫教学,难免有肌肤之亲,好在两人之间相熟已久,彼此之间早已习惯,也就没有因为荷尔蒙的原因导致什么面红耳赤,影响教学。
待得教会陈沅,卯时已过,二人腹中空空,又运动了一早晨,此时已饿,赶紧收拾了早餐,匆匆吃了。
早餐过后,陈沅又要开始练习,最初的兴趣还没有过去,所以热情高涨。但花雪后世之人,对人体生理结构自然清楚,吃饱饭不宜剧烈运动,尤其是有下腰的运动更加不方便做,所以制止了陈沅。
“姐姐,饱食之后,不宜剧烈运动,对肠胃不好,所以呢,饭后的时间我教你些别的。待稍微消消食之后呢,我去找陈大人,你呢就在家练习,功夫练累了,休息时间可以回忆下我这两日教姐姐的东西。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还是很有道理的。”
“又要教我什么?不怕我学得太多,混乱掉啊?”
“姐姐如果不喜欢,也可以不学,不过我会将姐姐需要学的东西先展示给姐姐,姐姐觉得哪些有兴趣,就先学哪些,其余的待日后再学也不迟,最不济姐姐对某些东西实在没有兴趣,大不了专门找这方面有专长的作为帮手就是了。”
“好吧,这次又要学什么?”
“姐姐稍等,我去给你拿教材。”
“上次是《水浒传》,上上次是《三国演义》,这次不会是《封神演义》吧?你昨晚不是说《封神演义》不适合做教材吗?”
花雪摸摸头,茫然道:“我说过吗?”见陈沅肯定的点点头,花雪回忆了下,“奥,我昨晚是说过,不过我说的只是《封神演义》不适合做军事教材啊!”
陈沅愣了下,随即想起花雪的确是这么说的:“那你要拿《封神演义》当什么教材?”
花雪嘿嘿一笑:“我可没说要用《封神演义》当教材,那是你说的!”
陈沅恍然自己被顺水推舟了:“那要拿什么当教材?”
“我拿过来你就知道了。”花雪说罢就又跑回了屋里。
陈沅摇摇头,这弟弟明明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怎么有些时候,偏偏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呢?
很快花雪就又跑回来了,陈沅一看,这次的书比起《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只能算小部头,看起来少太多了,应该不难。不过等花雪近前来,才看清居然是以难度著称的《九章算术》,这书中的很多内容,看起来和《易经》一样让人搞不清在说什么,自己真能学会?
“弟弟,你不会是想让我学这个吗?”
“当然,《九章算术》是我能找到的最简洁明了的数学基础教材了。其实这个我倒可以自己编一本,但是我觉得我编的可能在难度上不太好掌控,还是直接用现成的吧。”
“我学这个有用吗?计算敌我双方人数?”
“数学的使用范围还是很广的,姐姐挺过韩信点兵的故事吗?”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对啊,你知道什么叫点兵吗?”
“不就是统帅兵马吗?”
“点这个字怎么看也没有统帅的意思吧?”
“那你说呢?”
“就是最简单的清点的意思啊!韩信点兵其实就是韩信能很快数清楚士兵人数是否到齐的意思。”
“开玩笑的吧?韩信领兵打仗不都是带着几十万大军吗?哪怕只有几千个,等他点清楚,敌军也把他们杀光了吧?”
“所以不是一个个数过去,而是靠算的。”
“怎么算的?”
“这个很简单啊,你见过士兵们列队吗?”
“嗯。”
“那就好,我们以大约一千人为例。我也不用直接清点,直接让他们排队,七个人一横排,也不用管排了多少排,只看最后剩几个人,然后十一个人一排,十三个人一排,只要排三次队,每次告诉我剩几个人,我就知道一共有多少人。”
“为什么?”
“给你举个简单点的,我们有十个人以内,两个人一组,剩一个,三个人一组剩两个,你说我们有几个人?”
“我数数,三个人一组剩两个,所以可能有两个人,五个人,八个人,十一个就超过十个人了,两个人和八个人的话,两人一组没有剩余,所以剩一个的话是五个人。对不?”
“姐姐好厉害!我也是用相似的办法啊!你看六个人时,无论是两人一组还是三人一组都没有剩余,而一二三四五个人,每一种情况对应的剩余人数都不同,是不是?”
“嗯?我再数数,一个人都剩一,两个人三人一组剩二,三个人二人一组剩一,四个人三人一组剩一,还真的都不一样啊!”
“是吧!这种情况还可以继续下去,七个人和一个人一样,八个人和两个人一样,只要加六就一样。”
“嗯?还真的!”
“所以呢,我找了七,十一,十三这三个数,如果有一千零一个人呢,他们无论排成七人一组,十一人一组,还是十三人一组,都不会有剩余。这样就和你刚才六个人的情况很像了,只要我算的快,就能确定一千人左右的具体人数。”
“这样啊,再多呢?”
“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人,而是我一眼扫上去能判断的误差是多大,如果我对多一千人少一千人很敏感,这样就够了,只要一千零一往上加就行了。但如果九千还是一万一,我就无法准确判断,所以五人一排,再排一次,我一次就能判断五千零五个人,往上加五千零五就好。”
“为什么不用十个人?”
“在这个问题里十个人的确可以,但是具体应该要几个人去排,就是比较高端的算法了,我们先从基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