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演变(为第五章附加,因为本文会多次提到服饰,故增加普及各位读者的知识,不过不会如此繁杂。此后关于服饰不再增加说明,亦不予以解答。)
西周时代,贵族们仍然把上衣和下裳分开,在金文和《尚书》、《诗经》等古文献中可以看到玄衣、衮农、黄裳、绣裳等名目。此外他们在腰间常束宽宽的绅带。
春秋战国时代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夜和胡服的出现,深衣将过去不相连的衣和裳连属在一起,“被体深邃”,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这种服装在战国对广泛流行。
胡服则指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时骑马的需要.多穿短衣、长裤和靴。这种服制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进以装备军队而加以改革的。伴随着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起初带着外来语的名字,叫“鲜卑”、“犀毗”或“私龇头”等,后来才通称为带钩。带钩是束结革带用的。这种带也叫“钩络带”,它结扎起来要比过去的绅带便捷得多,所以很受欢迎,带钩的制作自战国以至两汉都很盛行,所以式样繁多,有些制作也很精美。成为一种优秀的工艺品。
由于西汉时的深衣是将下襟缠在身上,这样既欠便利又费布帛,所以到了东汉时,一种直裾的襜褕(chanyu搀于)就流行开来了。在东汉时的画像石上,我们看到的官员和士人,大都穿着这类衣饰.襜褕的再发展一步,就是唐、宋时代的交领袍。
除了衣制之外,汉代服装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冠制。冠本来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罩子,很小,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占时曾有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的规定;但在汉代,“卑贱执事”的人。都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帻有点象一顶便帽,有平顶的,叫“平上帻”;有尾状顶的,叫“介帻”。
到了王莽时,据说他自己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衬着帻。但冠和帻并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形有点象个斜三角形的跛足小板凳。冠前有“梁”,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身分的高低。武弁大冠义叫“惠文冠”,惠即惠;指薄麻布。它起初是在平上帻上面扎一条麻布手巾,后来这条麻巾改用漆纱制作,看上去象在帻上罩了一个漆纱笼,所以又叫“笼冠。
左祍则是蛮夷和死人穿的衣服
本文的服饰搭配会综合历朝历代,没有严格界限,所以请各位读者不要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