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晚上,我和荣本初讨论的是我准备的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
人有心灵的精神需求和身体的物质需求,两种基本需求,这两种需求哪一个对人更重要?如果是心灵的精神需求重要,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会越来越忽略自己心灵的精神需求,纠结于身体的物质需求呢?
抛出议题的同时,我把中关村电子产品市场那位保洁阿姨和他儿子的故事讲了一遍。荣本初低头一连吃了七八粒花生,我知道那是他在思考。
“你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怎么看?”思考了一会儿,荣本初很随意的问我。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它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层。
马斯洛认为,人的五层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就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递升。如下图所示:
图:马斯洛需求层次(不知道的,可以搜索一下)
白天的时候,我刚好看过马斯洛的《动机和人格》一书,对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清二楚。于是我说:
“他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的描述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状况。”
“绝大多数人?”荣本初抬起头来,看着我问道,“那么,其它极少数人的需求状况又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有一部分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把自己的身体和生理需求放在第一位,他们也从来不纠结身体的生理需求是否满足了,因为他们的精力完全专注在了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上。汉代是史学家司马迁,他宁肯受宫刑之苦,也要完成《史记》的写作,就是因为他把精神的追求置于了身体之上。我们可以相信,即便他天天食不果腹,也一定会坚持写作。”
“那你觉得真理是站在绝大多数人那边,还是那极少数人人一边?”
“这个吗,俗话说的好啊,整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既然这样,能不能请你描述一下被少数人掌握的、关于人的需求的真理?”
“哦,”我想了一会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为了节约时间就把问题抛回去,我说,“我思考的不够深入,所以想先听听你的见解再下结论。”
“哦,我的想法吗,”老人摸着下巴说,“第一、我们一眼就看到的、大众认同的东西往往都是虚假的表相,比如说太阳东升西落围着地球转、比如说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被满足有先来后道。”
“那么,人的需求是什么样的?”
“在我看来,人的需求是没有层级之分的,更不存在低级层次被满足后,高层的需求才会体现出来这样的逻辑。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人的需求想象成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的、许许多多的灯,我们不防叫它们‘需求灯’。人们不同需求的灯光颜色、亮度都有不同。我们的精力、思维,只会被那些亮起来的都吸引,需求灯则只有在被激活之后才会亮。”
“我们只会关注亮着的需求灯,这个容易理解。不过,当许多盏需求灯同时亮着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处理?还有需求灯如何被点亮?”
“我不是说过吗,不同需求对应的需求灯的颜色、亮度都有不同,那些与我们的观念、价值观、或者我们身处的情境愈切合的需求灯,展示出来的颜色、亮度自然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了。”
“哦,对,”我恍然大悟,“这样的话,要判断哪个需求最重要,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
“容易?”荣本初怪叫一声,打断了我的话。他那种表情,似乎是见到了用鼻子吃饭、用嘴巴看书的怪胎。
“难道不是很容易吗?”我心虚的反问他。
“既然容易,那你告诉我,为什么很多人一刻不停的忙了一整天,到睡觉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白天做了些什么?还原,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一味的打发时间,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荣本初气势汹汹的发问。
“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拿出时间认真的、深刻的认识自己,没有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我也提高了嗓门回答道。
“哦,”也许是我的针锋相对起了作用,荣本初恢复了往常平静的姿态,他说,“如果只是时间问题,那自然简单。你真的觉得认识自己,只是时间问题?或者说,你觉得只要一个人拿出足够的时间,就一定能认识自己了吗?”
“嗯,”我想了一下,说,“认识自己的关键,应该不在时间,而是无法静心,还有就是找不到认识自己的方法。再者,外界有太多影响我们思考、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物存在,这也破坏着我们的思考。”
“呵呵,这两句话吗还靠点谱。”荣本初说,“其实很简单,当灯光单一、稳定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很容易找到关注的对象;相反,当置身类似于舞台闪光灯的环境中,我们的眼睛就很难集中,也难以找到关注的对象。
“就如你所说的,外界环境中存在许多的诱惑——这些诱惑还在成倍的增加,它们把绝大多数人的需求灯变成了舞台闪光灯的样子,这样以来,人的注意力只有傻眼的份了。”
“那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很简单,断掉闪光灯的电源!”荣本初说,“至于如何切断电源,我想先听听你的想法。”
“让我想一想,”我也抓起几粒花生,边吃边想了起来。
“给你提个醒,你可以先想一想我们应该点亮的、保证长明的需求灯是什么。”荣本初说。
“长明?啊,我明白了!”我兴奋了起来,“你一说长明我就想到了,人应该点亮的需求灯是心灵中的精神需求,因为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根本的追求。”
“心灵的精神需求,我习惯称它为‘心灵牵挂’。”荣本初说,“心灵牵挂好比是十五的月亮,只要挂在天空中,其它的星星就会黯然失色。”
“心灵牵挂。”我重复着,决心牢牢的把这四个字记在心中。
“没错,心灵牵挂,”荣本初动情的说着,就像是在赞美自己心爱的姑娘,他说,“心灵牵挂可以帮助我们战胜世界上所有的苦难,那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要么想要保护其它人,如萨尔莫尼(RubinoRomeoSalmoni)决心保护自己的儿子(注:感人泪下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就是据此改编),要么就有其它无法放弃的东西,如维克多?E?弗兰克尔决定守护自己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境遇中,自由选择态度的能力(注:维克多是维也纳医科大学心理精神病学终身教授,根据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发现了意义疗法,著作有《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些“决定保护”和“决不放弃”,正是他们的心灵牵挂,也是他们最大的生命意义所在。
“心灵牵挂,也可以称之为梦想、使命,或愿景,如何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激活了它,把它变成了一座指引我们前行的、永恒亮着的灯塔。”
看着荣本初激情的陈词,我有些恍惚,总觉得他一定也经历过什么苦难,而帮助他战胜苦难的,正是某个心灵牵挂。
“一山,”荣本初拍拍我的肩膀,说,“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心灵牵挂,这样你的思维意识、注意力、行为等才会有中心,才会变的有意义;而你的时间、精力也不会再浪费在三餐吃什么、该穿哪件衣服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了。”
“嗯,好,我一定尽快找到自己的心灵牵挂。”
“你想如何去找?还有,如何让自己的心灵牵挂长明不灭?”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哭笑了一下说。
“呵呵,能承认自己不知道,说明你已经上路了。”荣本初说,“那我们先来解决你提到一那个问题:人的需求灯是如何被激活的。”
“对呀,知道如何激活需求灯,自然也就能找到让心灵牵挂长明的方法了。”
“那你就想一想人的需求灯是如何被激活的吧。”
“既然是灯,一定要有电源和开关,”我说,“电源,我想应该是思维意识、注意力,至于开关,我想不只一种。之前你也说过,很多人的需求灯,被外界的诱惑变成了舞台的闪光灯,这么说来外界的刺激应该是一种需求灯的开关,是吗?”
“你好像忘了一件事,”荣本初说,“灯可不一定是电灯,什么煤油灯、酒精灯;同样人的需求一不是千篇一律的,不但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之别,就是单单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
“啊,”我啪的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说,“不同的灯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点亮不同的灯也需要不同的方式,那么需求灯也是一样。诸如吃、喝、睡之类的生理需求,是我们的身体刺激点亮的;而冬天穿羽绒服保暖之类的需求灯,则环境的冷点亮的;至于心灵牵挂的需求灯,我想也应该是来自外界的某个刺激,比如说德蕾莎修女(MotherTeresaofCalcutta),她的心灵牵挂就是因为传教士的讲道和看到印度受苦难的穷人而亮起来的。”
“心灵需求,尤其是心灵牵挂这个需求灯,相比身体的物质、生理需求要复杂的多。”荣本初说,“需求的激活,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被动激活,另一种是主动激活。被动激活的需求,多是身体的物质需求,它们与环境、情境、他人密切相关。比如天黑了人就想睡觉,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会流口水等;主动激活的需求,一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它和我的们主动意识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我们对待心灵需求和身体需求的方式,也完全相反。对于身体上的物质、生理需求,我们要做的是去满足,去即时性的消灭,比如说饿这个需求,处理它的方式是去大吃一顿,消除饥饿感;而心灵需求,我们的处理方式是谈它们持续下去,尤其是对心灵牵挂更是要谈它终生长明。”
“这不正好证明了我们之前说的,心灵需求重于物质需求吗,”我说,“我们消除身体物质、生理的需求,其目的就是饱有精力,专注于达成自己的心灵需求。”
“也就是说,消除身体需求,是为了精力,而维持精神需求,则是为了引导精力,给精力一个出口。”
“我明白了,”我说,“人的物质需求,就像是声控的电灯、或光控的路障,有声响或被光照射到,它们就会亮起抬起;而精神需求,有点像月亮,它本身并不发光,但是能反射我们意识的光,从而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不错,你的这两不比喻很合我意。”
“这么说来,”我越说越兴奋了起来,“绝大多数人对生活不满意,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心灵需求。心灵需求之所以那么容易就被忽略,很大一个原因是出于避重就轻的选择。点亮并维持一盏心灵需求灯,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投入,而且不但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会因此经受许多挫折;而物质需要不同,它多是人们可以看的见、摸得着,立刻就会看到效果的。”
说完,我双眼充满希望的看着荣本初,希望再次得到他的认可和赞赏。可惜我错了,他叹了一口气说:
“很遗憾,我觉得你所说的原因,只是人们忽略心灵需求,关注物质需要微不足道的一个原因。”
“那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我急切的问道。
“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他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自我保护机制?”我想起了童心逻辑的被丢弃,同样是因为自我保护机制。
“你看,当我抬起手做出打你的动作,你会本能的抬手护脸,这就是出自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和我们忽视心灵需求有什么关系?”
“那关系可就大了,可以说比白娘子与许仙的千年情缘更深远。”
“说来听听。”
“那就从远古人类,甚至是进化成人的古猿说起……”
“你的意思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继承自动物?”
“自我保护本来就是动物的生存本能,人虽然高等了一些,但也脱不开动物的范围,所以也要受到自我保护本能的影响。不过,与动物相比,人可以摆脱自我保护本能的控制,而且随着人类对世界和自然的认识加深,所受的影响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什么变化?”
“先把管变化,咱们先来看看自我保护机制形成的过程。”荣本初说着,从他过去的纸稿中找出一张,递给我说,“你先读一读这段对话。”
远古小孩:爸爸,咱们饿了好多天了,为什么不去西边的森林打猎?我昨天看到有一只兔子钻进去了。
远古父亲:孩子,你要记住,再饿也不能进西边那片森林。你爷爷、你爷爷的爷爷、还有咱们村子的许多人,就是因为饿跑去那片森林打猎,结果没有一个人活着回来。每天晚上你听到的那些恐怖的叫声,听首领说是一种叫做狼的魔鬼发出的,他们成群结队的生活在西边的森林中,就是咱们村子男女老少全部出动,也不是它们的对手。
远古小孩:可是爸爸,我特别饿,要不然咱们去抓几条鱼来吃……
“啪”远古爸爸狠狠的打了儿子一个耳光,凶神恶煞的吼道:
“告诉你,绝不能打鱼的主意!鱼是咱们族的守护神,就是我们饿死了,你也不能碰它一指头!你难道不知道咱们东方的邻居,就是因为一个孩子往河中丢了一块石头打鱼,全家十多口人被活活烧死了吗?”
“呜呜……”远古小孩哭着点了点头。
远古爸爸:“孩子,爸爸打你,是要你长点记性,是要你明白,一定不要打鱼的主意,也绝不能违背任何族规,否则不只你,就是我们全家、全村都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你写的吗?”读完后,我问荣本初。
“是我以前忽然来了兴致,就随手写了下来。”荣本初说,“你读了有什么收获?”
“好像与历史不合啊,那时候好像还没有‘死无葬身之地’这种说法吧?”我故意打趣起来。
“切,昨天是谁说绝不玩文字游戏来着?”
“好吧,我投降。”
“看你识趣,可不和你计较了。”荣本初说,“你从对话中发现了什么关于自我保护的信息?”
“有两点,”我一边再次浏览对话,边说,“一是不去做那些曾经带给自己或他人灾难的事,二是要遵守集体的规则,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你说的两点,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在教人们远离危险。”荣本初说,“因为拥有了意识,人不再只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也开始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教训,这让人们避免了许许多多的危险;另一方面,远古人过的是群居生活,那时虽然不可能有像现在的法律一样的明文规定,但是也一定有规则,而违背了规则的人往往被处以让人胆战心惊的处罚。
“这样,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就有了两个根基,远离曾经带给人灾难的地方、杜绝有违集体规则的行为。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历史上不缺无视危险和规则的人,否则人类社会恐怕要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了。”
“照这样分析,人类忽视自己的心灵需求,随众而行,是为了获得组织的认同,是为了避免因为特立独行而被排挤伤害?”
“害怕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排挤、伤害也许只是一个小原因。”荣本初说,“群居是远古人类在求生过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可以说脱离了群体,任何原始的个体都无法生存!为了生存下去,个体被迫的、无条件的选择了顺从群体。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个人仍旧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存活,但是人已经有了相当的自由,我们不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加入的组织,而且还可以按最自己的意愿建立一个符合法律的组织,如公司、家庭、党派等等。可惜的人,意识到自己这份自由的人实在很少,绝大多数的现代人,仍旧按照远古形成的那个‘顺从群体’的规则做事。
“另一方面,就是原始社会的物质条件太过贫乏,远古人类的心灵需求,恐怕和现在的动物,没有什么差别。心灵精神需求,可以说是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改善,而逐渐产生的。换句话说,远古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以身体物质需求为中心的,而这个中心一直遗传到了今天。”
“从远古遗传到了今天?这也太根深蒂固了!”我感叹道。
“先别急着下结论,”荣本初说,“我说的只是我的想法,你要学会取舍,不要一味的只知道接受。”
“嗯,明白。”
“那好,你总结一下吧,我要睡觉了。”荣本初看了一下表,立刻倒在了床上。
我收拾好纸笔放到沙发上,打开台灯,刚要关房间的灯,荣本初忽然又坐起来,向我叫道:
“一山,你说人自我保护机制的动能是什么?”
“是什么?”
“记住,是恐惧!”
“恐惧?”
“没错,”荣本初说,“每个人从生到死,每时每刻都受到自我保护机制的影响,这就是平,我们人永远也无法摆脱恐惧。因此,真正的勇敢,也不是毫无畏惧,而是尽管感到害怕,仍旧敢于采取行动——用行动战胜恐惧!”
说完话,荣本初又钻入了被窝,这一次他真的睡了。
我总结了对话是收获,如下:
1、人生的生命运动,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样,同样要有一个核心才有意义,这个核心我们称之为:心灵牵挂。
2、心灵牵挂,是人最重要的需求,它像磁铁四周的铁屑吸到自己身上那样,把人的精力、行动聚焦到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3、人的需求,没有层次,而是像整齐的地板砖那样排列着。身体生理的需求,受人体机能运动规律和外界刺激的影响,心灵的精神需求则需要我们主动的倾注大量的精力。
4、人的需求好比黑夜中的电灯,打开了才能发挥引路的作用。一个“饥饿”需求灯常明的人,肯定是个吃货,一个心灵牵挂需求灯最亮而且不会熄灭的人,他的生活一定非常充实和快乐。因此,我们要主动点亮自己的心灵牵挂需求灯,并且要让它的光芒最亮。
5、人因为恐惧而选择了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探索和接受新的事物绝不是保护自己的良方,相反,打开自己的心胸,接受未知,走进未知,通过探索不断的获得新知,才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