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包括东川和西川。东汉末年自黄巾起义蜂起后,中原各地都饱受战乱之苦,因益州偏向西南,故而没有受到波及。而且,自李氏父子开凿都江堰以来,四川盆地愈发富饶,“天府之国”之名不胫而走,尤其在此乱世之中,相比其他各州郡,更宛如世外桃源。
可惜,好景不长,原益州牧刘焉逝世后,其子刘璋继位,刘璋生性暗弱,以致统领东川的张鲁愈发骄纵放横,到后来,干脆不听其号令。刘璋一气之下,就把张鲁的母亲、弟弟都杀了,于是,两人就结成了世仇,一时间,互相攻伐,战火不断,致使原本平和的益州,也开始骚乱起来。
历史就是这么搞笑——试图自保的人,往往遭到外人觊觎,而没有外人骚扰的地方,却总是祸起于萧墙。
其实,虽然两人都对对方抱有极大的敌意,但由于两个人都出奇的无能,致使打了好多年战争,基本上是谁也没打翻谁,对比外边轰轰烈烈的大战,两人在益州嘻嘻闹闹的,好似两个小孩子过家家似的,可悲又可笑。
但是,有件事,打破了这个僵局。
建安十八年(213年)九月,人称勇不下于吕布的西凉锦马超在曹操面前那是一败涂地,损兵折将,失尽故土。无奈,在走途无路之际,于第二年开春投降于东川张鲁。
张鲁突然多出来这么一个猛将,一下子就在与刘璋的斗争中占了上风。刘璋心想,这不行啊,我是益州正统,怎能败在张鲁这厮手中,我也要找援军帮我,于是,在张松和法正的怂恿下,刘璋把荆州牧刘备邀入西川,让其帮忙对抗张鲁。
《三国志·刘璋传》: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
刘璋的算盘打的很好,想让刘备和张鲁两败俱伤,可是,他还真是太高估自己的智商了。刘备入川后张鲁的威胁是结束了,可西川也易主了。
所以,张鲁与刘璋的内斗造成的结果是,西川被刘备夺走,东川被曹操攻下。试问,又有谁遂愿?
在后来,刘备又与曹操鏖战多日,终于又把益州重新统一。雄才大略的刘备不似刘璋、张鲁那般昏聩无能,他刚接手益州,就开始琢磨汉中的防御措施了,他命令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围戍、城关内都留以重兵,如有敌军来犯,则可以深沟高垒,拒敌于国门之外。我们前文所说到的兴势之战,镇北大将军王平采取的就是这个方法,依据兴势之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此确为阻敌来犯的上上之策。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但是,此法虽好,却只适应于消极防御,若倾大军于分散布防,哪还有多余的兵力供蜀汉北伐?所以,姜维实地考察了汉中的地势,在经年累月的战争中积累出了一套全新的战略方针——弃守阳平关,放敌军入汉中,然后令蜀军以重兵固守汉、乐二城,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战,袭敌粮草,骚扰敌军注意力。若是如此,则敌军久攻汉、乐不克时,必会退兵,这时,蜀军即可倾全部兵力出城追击,以久逸之师,攻疲惫之众,定能大胜。而敌军失败后,蜀国大军还可以出师北上,乘胜进军,收复中原。这一连串计划联合起来便是姜维新战术——敛兵聚谷。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姜维将此方略献于后主后,后主也觉得此计甚妙,于是听从了姜维的建议,改变了汉中的布防,令汉中都督胡济守汉寿,监军王含和护军蒋斌守乐、汉二城,又于西安、建威等地筑建营垒,以备敌犯。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姜维将汉中的防御战略变成了进攻方略,而敛兵聚谷之根本就在于屯兵汉、乐,伺机出军。此方略的进攻性强,为蜀汉北伐提供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无需议论。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敛兵聚谷的防御性。
我们先看后世的评价。
今姜维之退屯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蜀鉴》
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击之,真开门揖盗之见。——《通鉴集览》
历史上好多史学家都对姜维的敛兵聚谷做出了极坏的评价,以上两则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见,而他们这些人做出如此评价,所依仗的不过是钟会、邓艾亡蜀时汉中的防御无力。对于这方面,我在下面仅说五点,相信是非区直自有公断。
一、钟会以十余万大军入汉中,攻汉、乐二城,遇蜀将王含、蒋斌固守,不能下。
二、魏军在攻打阳安关口时,因蒋舒出降得以继续向西进军。
三、诸位可以参考一下阴平的位置,敛兵聚谷的实行与否,和邓艾能否偷渡没有任何关系。
四、蜀汉亡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吏治腐败,人才失继都是重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国力差距悬殊。以上这些和敛兵聚谷并无关联。
五、姜维曾上书后主请其兴兵抗敌,后主不听。
从上面可以看出,姜维的战略是在尽量不降低防御力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蜀军的进攻能力。而且,即使单单从军事上来看,蜀汉的灭亡与姜维的敛兵聚谷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更别说国家灭亡的原因从来都是该国家各个层面问题的集中体现。而且,不实行敛兵聚谷不见得蜀国就不会灭亡,故而不能因为姜维实行了该政策就把过失全揽到他一人身上。那些把姜维推到风口浪尖,让他承受蜀国灭亡罪名的人,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