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箴:景元二十九年,春,帝令,迁都洛阳。名东都。典太子,命居长安。名西都。
春阳王被质。天朝震动。皇帝一家兴游焉支山,去结儿女亲家,可以说满庭落败。
而之所以变得如此被动且失败,乃因冯安仪走错胡地,明明地把会盟结亲的时间地点透给了右地老胡王?
其实,哪里是引使走错了胡地。其实是去探右胡之地。那护使当中可是隐了不少北西府的将军。不过,这是北西府有意策划的军务机密。来自长安的憑公公可是被蒙在鼓里的。
北西军虽丢国书,但也探明了内胡形地。尤其在右胡狼口伏兵,为通左胡之境明攻右胡,暗从狼口出兵袭其腹部,从而一举伐攻外胡提供了战略灵感和思路。
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就出在北西府左右盘算,深查明细,却没有想到公高会带十八胡骑先行匿隐到焉支山里。右胡王本知王子败事,何以不追?
乃因胡王审时度势,有意将月玲珑与亲长安的消息透给了公高。借机激起他阻亲之念。这十八人当中,自有老胡王内细,令其宿匿摩崖石壁,但质汉人皇帝,皆是这老胡王一手操纵。就连公高都蒙在鼓里。胡里胡涂就把飞刀放出,差一点败事。
老胡王老谋深算。不废兵卒渡越族厄不说,还从中原皇帝手里取得了左胡治权。
素信安逸的老王,终于也露出了血的残忍,一年之内,便把左胡族亲皆尽屠杀,同时,加强兵力,骑马练箭,深防汉人来犯。
睦修文明的世界,从此转移为了也要穷兵的政治。
这里哪里还有十八人僧初来左胡时的景象。
皇帝皇子同时临危,放到族皇史上,简直是个丑闻。
景元皇帝回宫一年后,便令帝宫东迁。斯年,正典册封春阳王为太子。帝携后宫隐于洛阳。命太子一手监理长安国政。
春阳太子历变不乱。更是深懂胡人并非仅力治一方,信马游缰,无有思想的游牧蛮夷,其构城筑郭,治理军马,老谋深算,更甚长安。
皇帝,让太子于长安临帝朝,就是为了精锐兵马,巩固北西边境。皇帝退居东宫,是为太子当政后,帝政彻底东迁,遗下伏笔。
帝携后宫隐退洛阳。但将珑玲公主留到了太子身边。
月玲珑自悔任性,于焉支山给了右胡公高人质的缝隙。结果祸死了父亲不说。差一点还将天祸引致汉家皇帝,若真让胡王胁了汉家皇帝,令右胡袭兵长安,怕是把整个汉家天下都陷于崩溃了。
月玲珑到了长安,哪里还有心思看遍长安城一花一木。
终日凄然忧思,心念仇恨。
春阳王日夜陪伴左右。不敢有丝毫疏忽。
春阳太子素好琴音,每当玲珑凄切心忧,便为其清音鸣曲。愿望带走那一心的愁怅。
月玲珑天生喜歌,音声玲珑,可惜,自焉支山变后,就再也不会玲珑歌声了。
不过,汉家琴曲,以伤去伤,以愁去愁,倒令她黯境释然。
王子弹素琴,尤喜《梅花引》。
不觉间,这一日,王子会临玲珑窗前,却闻窗内有弹《梅花引》。
原来,这月玲珑不知何时,竟然也会弹了《梅花引》。
玉子大为欣喜。
琴已印心。曲能应爱。
汉家王子的一翻真诚,果然获得了月珑玲念忧的芳心。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此刻的春阳王子宛然月玲珑长安再生的竹马郎。
他用一个汉家王子的风情让月玲珑将长安的整个生活都当成了自己的童年。
不觉明月已东起,长安始知月玲珑。
北西军务府自焉支山留下贻疏,几求帝罪。
皇帝只说乃皇家儿女私情任性,非关军务国是疏漏。要冤也只能冤皇帝。要罪也只能罪天子。始终用而不疑。北西府愈加忠效。
帝迁东都,非但没有将将军府大小亦迁往东都,效史质亲,反而,令其全面扶佑长安太子。
长安城固若金汤。
不过法门寺已经不如先时那样,再受皇家领顾了。
左胡已经被右胡祸吞,以书和亲的旧事,只能让皇帝看到当日溃败。
好在,焉支山之变,有惊无险,未让北西生灵涂炭。皇家帝治依旧巩固。
不过,这次挫败,尤令皇家震惊内省。尤其将帝都树到远胡可望之地,不是慎明之举。
长安内外有北西军务固巩护治。
长安城里依旧旧都繁荣。民风依然,民情依旧,民生安逸,民人欢处。
长安依旧是国是天下的标志。
长安还是名符其实的帝都国都。
春阳王理完国事,第一时间便陪伴月玲珑遍足长安。
因公主爱山爱水,故亲自游骑秦岭大岳,让其尽览汉家万里河山。
月珑玲上了秦岭之颠,始笑了。
红颜宛日出,笑声如玲珑。
她爱八百里秦岭高岳,宛然胜过了雪岭天山。
月玲珑失了家国,却在绝望之中于汉都长安获得了爱情。
太子在西国政,游退洛阳的老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黄昏。
史箴:景元31年,驾崩东都。遍长安举孝。
阳春元年,皇太子登基。
后来封娶玲珑公主,典为正益皇后。
皇后聪明伶俐,深知兵祸祸残苍生,自典为皇后之后,尤其不谈兵政,更不提当年左胡旧事。意在让新皇帝推行仁政。不尚霸道。皇后之心,昭然天下。天下群臣,都说皇帝娶了个好皇后。
北西军务由于护使的差误,差一点引祸上头。幸亏皇帝新政。加之北西文武局势,势求安定,帝朝纵有私议,但北西治军,焉敢枉动。
至到阳春五年,新皇帝正式诏令迁都洛阳,才慢慢盘化军务格局,洛阳军务逐渐升出水面,与北西军成犄角制衡之势。
皇帝深喜正益皇后,焉支山事败教训之后,他倒重了文治,轻了武治。
天下学宫借势四起。
这多亏了正益皇后的慧明仁义。
不了,阳春九年,正益皇后生子夭殇,皇帝痛不可支,差点一厥不振。
天下王臣,都思谋着要为皇帝解了心病,借机可近。这不,后来就有了北西将军长安城里到处搜尋与正益皇后形似神似之人,借宦官黄门冯安仪往宫里去送吗?于是,这才有了花相似的故事。
先有月玲珑,后有花相似。
后宫都似月玲珑,何止一个花相似。
帝都彻底都迁移。遗留西都的法门寺早已不堪。
寺僧官反。通胡僧以谋国。赦令国诛。嫌疑尽落案。十八僧犯逃的阴影,依旧笼罩长安。
可怜当年法门寺,寒鸦枯井落黄昏。
寺己颓废。何敢有僧。连供香的神殿,也尽落层灰。法门寺成了个鸟栖乌落的废墟。
后来才有些游方之人,在此落脚打理。非僧非俗,亦非证了上师心印的居士。说白了,就是些会文教的书生。有了那古寺冷灰的清静,厢在里面读起了诗书。
风经烛便是其中一位。
书生便读经书,便打理寺院,好夕是让这千年古寺没有彻底变成废墟。书生纵有佛心,焉敢变身佛僧居士。这连案可是要杀头的。毕竟,叛僧还游离塞外,沒有拿归。案自然没有落定。谁称僧道佛,谁就会被扯上牵连。
长安巨变。何止法门寺一朝颓废。就连帝都都不得不东迁。长安落了。洛阳兴了。
后来北西军务府兵拒胡塞。胡人才游退王庭。
此后,长安就由北西军务府领治。
赫赫王朝,宛然成了此个的天下。法门寺自然也在北西府的制控当中。风经烛能进入北西府教书,岂是难事。而颜因古拒絕北西府,将军发怒要屠了他,当然是居于这个处势亮胆。
北西府宛如国宫。
但旧宫却被北西府严兵守护如初。表达对皇廷的绝对忠心。
西安安定了。大朝国都,复又回到了它的当初。长安再乱,深朝气韵自在,民风民间,还是有天子脚下浪过生的气度。所以洛阳锦开之时,长安城也是渐渐花开。洛阳开市之际,长安城里也是立满了酒肆。花相似恰恰就出生在此时这里的杏花人家杏花庄里。
北西府始終害怕朝廷怀疑,于是遍寻花女送于帝侧。之所以居功至硕,还怕皇朝疑心。就因为当时隐瞒了误入左胡而走漏了国书。才造成焉支山惊变。
皇帝可是压根没有想到百万雄师陈边,都会差点落个质陷胡边,诚然如此,王太子还是被质进胡边。这差点酿出国破朝亡的国灾。
北西军后来浴血杀退胡兵,可以保了汉家天下。居功至伟,断无疑义。可那军防漏洞,原初祸根,还是起因于泄露了国书。功返功成,还不如说补错补过。此事,老皇帝不追究了,新皇也不会追究?北西府焉能放得下心。
冯公公掩了口。但也怕误命罪诛。所以,让北西府物色玲珑宫女,近身以近帝心,以掩帝口,都是迫不得己的事情。
为了弥補一个错误,竟让花相似付出了命运错堪的一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