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者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燕子、燕子,回家吃饭啰……”
雾气在山村里弥漫开来,天慢慢变黑了,远山渐渐的成了黑影,成了这乳白色的村庄一抹深沉的背景。
山村的白墙黑瓦都沉浸到乳白色的雾里,袅袅炊烟飘忽而上很快便融入浓雾中。暮归的老农牵着牛从大山黑色的背景里走出来,走在田边绿色的小路上,青牛“哞……”的叫声拖得老长老长。
外婆颠着裹过又放开的小脚站在村口池塘边的木子树下,大声的呼唤着。
木子树庞大的树冠铺开来,一半遮蔽了村口的路,一半延伸到池塘上空,在水面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在这炎夏的傍晚,木子树上成千上万颗小而圆的绿色果子藏在茂密的叶中,几乎看不见了。
几只鹅、一群鸭“嘎嘎”的叫着,从池塘里爬上来,摇摇摆摆的经外婆脚旁,三三两两向自家的栏圈跑去。
一群孩子闹哄哄的围在茶园里,拍着手唱着古老的童谣,“油茶树,矮墩墩,姐做花鞋,妹穿针,花鞋上绣着并蒂莲,姐姐不害羞,姐姐不害臊,偷做花鞋做嫁妆。”
油茶树,一种开花结籽能炸茶油的树,树木结实,生长缓慢,十年的油茶树也不过二层楼高。深秋、初冬时,茶花绽放,清晨小孩子们总喜欢凑近花蕊吸一口沾着露水的花蜜,清香甘甜。油茶树会结一种浅绿色的茶泡,外面有一层白色的绒毛,酸甜脆涩,带着茶的清香,那绿色的带着茶香的果子对孩子们充满了奇妙的诱惑力,总是会偷偷的摘下一颗,躲在茶林里慢慢的吃,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所以油茶树林是孩子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
燕子爬到油茶树上,坐在树杈上摇晃着双脚,起劲的唱着,远远的听到外婆的呼唤,哧溜窜下树来,撒开脚丫向家中跑去。孩子们也一哄而散,各自回家了。
燕子的祖上是书香世家,传承百年。爷爷一辈的兄弟七人,父亲一辈的兄弟姐妹,全都是大学生,燕子的爷爷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法学家。燕子的父亲在那上山下乡的年代,成为了这个小山村的一名知青,并不得不留在这小山村里,终于无奈娶妻生女,做了一名山村教书先生。
父亲感慨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给心爱的女儿取名“燕子”。
小小的燕子坐在父亲怀里,奶声奶气的问:“爸爸,小燕子冬天去哪里了呀?为什么冬天我找不着它们了,春天又能看到它们了呢?”
父亲微笑着答到:“小燕子是最勤劳、勇敢、聪明的,冬天北方冷就去温暖的南边,北方春暖花开的时候,它就回来了。”
燕子拍着小手,兴奋的叫着:“啊哈,我是小燕子,我是最勤劳、勇敢、聪明的!”
父亲宠爱的在她的小脑袋上轻拍了一下,故意板着脸说:“你呀,少捣蛋,就不错了。”
燕子从小在外婆家的小山村里长大,快乐而无忧。
古老的山村依南山而建,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山谷中,一条清澈的小河环绕在村前,沿着北山脚下蜿蜒而下流入皖河,最后浩浩荡荡汇入长江。
清一色的徽派民居,白墙青瓦,村子以家族集居,正中是祠堂,所有民居围绕祠堂而建,所有房子都是相连相通的,可以沿着穿廊走遍所有人家而不用晒到太阳、淋到雨雪。
据说这是为了共同抵抗外敌和野兽而建造的,山里的狼和豺狗特别多,半夜,经常有狼和豺狗在屋外的窗子下,尖利的爪子抓得窗棂“吱吱”的响,伴着“呜呜”的哭嚎。
大山将一个个村庄隔开了,常常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要翻过海拔近千米的大山,或绕行几十里的山路,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村民们必须团结在一起,才能繁衍生息。
在外围小河边,则分布着油坊、磨坊、碓房,那里是妇女们每天劳作、拉家常的地方,也是燕子和小伙伴们的乐园。
村口有一口弯弯的大塘,圆形的村庄背靠大山,村前一条小河潺潺流过。
这就是“日”“月”“山”“川”。
村民们的智慧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