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战进行初期,龙国就察觉了熊国的背叛,相关情报显示,两国在西亚问题上,各怀鬼胎。鹰国意欲甩开土、沙特等国的紧密盟友关系,只保留与以国(ISRAEL)的亲密盟友关系,为进一步的战略收缩做准备。而熊国则希望伊朗政府及叙利亚政府更加听话,有利于熊国在西亚继续做大,以便对龙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陆上计划施加巨大影响力。鹰国对此作壁上观,亦想从中遏制龙国的战略扩张。
龙国从此略微调整了对熊国的策略,改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方面加强与熊国的交往,另一方面伺机寻找在西亚的代理人,并从此时,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经济渗透,最终紧紧地捆绑了中亚地区各国,阻止了熊国的南下策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熊国的国力崛起。
百日战令双方的兵力损失超过50%,最终双方无力再战,在摩苏尔至巴格达一线形成僵持。此时,国际社会开始介入调停,由鹰、龙、熊、牛、鸡等国倡导组成国际协调小组,开始了长时间的调解斡旋。
与此同时,以国瞅准时机,在国际社会无暇顾及以国周边局势之时,大举向北推进并占领贝鲁特,侵占巴勒斯坦国领土过半。之后以贝鲁特为基础,构建环形防御,抽调主力部队越过叙以边境线,向东北方向继续挺进。不仅占领了大马士革,而且继续向北推进到了霍姆斯一线,向东则从大马士革沿公路线长驱直入,一直深入到叙利亚伊拉克边界。一时间犹太国与阿拉伯国家又剑拔弩张,势同水火。
约旦迫于阿拉伯世界压力,向以国宣战,并于同日派出地面装甲部队,向西直插以军大后方海法城。从百日战开始短短四个月,中东地区全部陷入战乱,无一幸免。叙利亚政府军累年交战,早就疲弱不堪,节节败退,盟友伊朗又被拖延在伊拉克境内远水解不了近渴,形势十分危急。
约旦装甲部队前出本意是逼迫以军后撤防守,不料以军调动耶路撒冷的守卫部队,趁约旦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突破约旦边境,日夜兼程,直奔安曼。双方都用了釜底抽薪之计。与此同时,以军明显战术素养更高一筹,他们利用黑夜掩护,悄悄调动北线部队回撤,潜伏在海法城至安曼的必经之路设下伏击。
约旦本来就是被迫参战,仓促之下,措手不及,派出的装甲部队在距离海法城40公里处竟然断了油料补给,等到三小时后补给到达,以军已经兵临城下,安曼告急。约旦装甲部队掉头回援,急匆匆之下落入以军伏击圈,装甲部队损失大半,幸存部分又有大半成了俘虏,剩余部队溃不成军,慌慌张张向安曼方向逃窜。
在以军的猛烈打击下,约旦最终放弃了北方大部分领土,向南撤退转而向沙特靠拢,寻求战略后方。此时,以国疆域扩张达至顶峰。国际社会开始重点关注以国的领土扩张问题,以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