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章,子都为了争功发暗箭射死了考叔,窃取了灭许的大功,庄公不知真情奖赏了公孙子都灭了许国的功劳,也为了解决考叔的妹妹颍姝丧兄的痛苦,他将颍姝赐嫁给子都,子都虽是万般的不愿意,但终因“君命难违”,无奈之下只有答应。
事后,庄公得知了杀害考叔的竟然是子都,大为震惊,但考虑到考叔已经死了,右臂已经失去了,如果再杀了子都,左膀也将丧失,就让掌管刑名的谋臣祭足将子都杀死考叔的事隐忍不发,不想将子都治罪。
祭足却另有思考:即使法不诛,其心当诛。
子都暗箭伤人后,终日惊惶,也觉懊悔。
新婚之夜,子都、颍姝两情相悦,颍姝举杯泣求子都为她找出杀兄的仇人,子都注视着杯中,杯中忽然幻化出考叔的身影,子都惊恐醉倒。
梦境中见到考叔前来索命,又见庄公威逼他道出真相。梦中呓语,子都承认了是自己杀了考叔。
颍姝得知眼前的丈夫就是杀兄仇人,柔弱的女子面对子都是欲爱不是,欲杀不能。
这时庄公又叫子都登台拜帅,并叫祭足递给子都一个锦囊。子都打开锦囊一看,竟然是射杀考叔的弩箭,再加上这时癫狂了的颍姝到来,子都精神彻底崩溃了,英雄成了罪人,落得了遭人唾骂的下场。
还有一种说法,郑庄公攻下许国都城后,看到颍考叔是背后中箭而亡的,便怀疑是自己人下的黑手。
于是庄公让所有参加攻打许国的将士,拿出猪,狗,鸡等祭品,由巫师领着一起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
诅咒三日之后,庄公率领诸位大臣前去颍考叔灵前祭奠。
忽然看见一人,蓬头垢面,走到郑庄公面前,跪在地上哭着说:“臣考叔先登许城,却被奸臣子都从后面冷箭射死。如今我已经请到了玉帝之命,准许让奸臣偿命。”说完,当即自刎而死。
庄公上前仔细一看,哇!原来这个人是公孙子都,被颍考叔缚魂索命而死。
再次评价郑庄公,他政治智慧的高明,从更深的层次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他遇事情能忍,出手狠辣,更表现为善后能稳。
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
如颍考叔的说服和感化,以及他对母亲的重新安置。
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对战略目标的设定都是非常理智的,决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是能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见好便收,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可圈可点,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再说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去了卫国,他见到了卫桓公,并向他借了兵士,领着借得的卫国兵士,走在半路上就听见了父亲被杀,祖母也被庄公囚禁。
他痛哭流涕的返回了卫国,向卫桓公哭诉。
桓公听了以后,愤愤不平的说道:“别怕,有寡人,郑伯不讲道义,寡人为你主持公道。”随后集结卫国的兵力,准备讨伐郑国。
在这里要说一下卫桓公,他是谁呢?
他的父亲是卫庄公,又叫卫前庄公,他的爷爷就是前面说过的,冒着仙气的卫武公,武公姬和虽然是个旷世奇才,但是他得位不正,他的父亲卫釐侯去世,姬和的哥哥太子姬余继位。
姬和的父亲卫釐侯在世的时候,非常宠爱姬和,所以赐给了姬和许多的财物,姬和便用这些财物收买了很多武士,并在卫釐侯的墓地前袭击了他的哥哥太子姬余,他哥哥躲进了墓道里无奈自杀而死,卫国人就拥立姬和继位,就是卫武公,武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卫庄公继位。
其实当说到什么、什么公的时候就已经是死后的谥号了。
话说这位卫庄公迎娶了一位齐国女子为夫人,史书记载名叫庄姜,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公主,姜是齐国皇族的姓,因为嫁给了卫国国君卫庄公,人称庄姜。
她是最早出现在《诗经》里的一位美人。
《诗经·卫风》的诗歌中,非常细腻地勾勒出庄姜:
她身材高挑修长;一双纤手柔如茅草的嫩芽,又白又嫩;
肌肤似凝脂般细腻白皙;
脖子像幼虫般娇嫩柔软;
牙齿细白整齐像瓜子;
额头饱满,眉毛细长;
盈盈笑时好醉人,美目顾盼真传神。
在以后描述美女的作品中,几乎都逃不出此诗定下的几个标准,千古美人也都逃不脱庄姜的影子。
无论是《洛神赋》的甄洛,还是《长恨歌》里的杨玉环。
庄姜出身贵族,侯门之女,而且美丽非凡,因为出身高贵,嫁得也是国君,所以她出嫁的时候很是风光。
诗《硕人》中描绘了出嫁途中庄姜给人的印象:
是谁家的女孩儿这么美呢?
她是齐庄公的女儿,她要嫁到卫国去,做卫庄公的妻子。
她跟齐国的太子是一母所生,她身份尊贵,还是邢侯的小姨子,谭公是她的姐夫。
真是位名门闺秀啊!
这美人儿不只身材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句最是传神生色,是诗中的经典。
以卫庄公的地位,在他所处的时代,都是一夫多妻的,男女之爱,本无理由和原因,只是深深地互相迷恋。
可是庄姜在这场完美的婚礼仪式之前,她的丈夫卫庄公早就有了心上人!就是他的一位小妾。
庄公非常宠爱这位小妾,两人恩爱无边,还生下了个大胖儿子。
这是个从一开始就糟透了的婚姻,可庄姜却始终宽厚、贤德,不指责、不抱怨,顾全大局,有“国母”风范。
真是对那个小妾生出了许多好奇,她是什么样的狐媚子啊?能使这个美丽、尊贵和贤德的庄姜都黯然失色。
没有爱的婚姻,其实只是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像,挂起来呈现在墙上,是给别人看的。
不敢想象庄姜盛装出嫁后,了解到真相的心情。
但是她包容了卫庄公,可是以她的身份,却不愿意献媚于庄公,以致终身独居,没有生育,整个卫国都为庄姜感到不平,一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女人,再美再好,也如黄昏的孤独蜡烛,流尽了女人的眼泪!
庄公对庄姜是非常的冷漠,美丽的庄姜在每一个漫漫的长夜里,孤灯长伴,寒冷的深宫,无人相陪,夫妻不和,婚姻不幸,心中非常痛苦。
自古红颜多薄命,此话就像是老天的诅咒,上天赋予了女人美貌的同时,却总要搭上悲惨的命运,似乎只有这样才显的公平。
而作为美色、美德、美才兼具的标准美女,庄姜也是难逃一个“悲”字,老天给了她美貌和尊贵,但却没有赐给她一个好男人和一段好姻缘。
她风风光光的嫁人后,却遭到了长期的冷落。
卫庄公脾气暴戾,甚至还有虐待庄姜的嫌疑,后来,由于婚后无子,他又迎娶了陈国公主厉妫为夫人,生下了儿子公子孝伯,但公子孝伯很早就去世了,跟随厉妫陪嫁来的妹妹戴妫受到了卫前庄公的宠幸,而且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完。
戴妫死后,庄公就让公子完作了庄姜的儿子,并立为太子。
戴妫生的儿子完就是以后的卫桓公,善良的庄姜将戴妫生的儿子视若己出,十分疼爱。
生活并不快乐的庄姜,只能在诗歌中寄托哀思,在《终风》、《柏舟》、《绿衣》和《日月》中,庄姜把不幸福表露无遗,常常“耿耿不寐”、“忧心悄悄”。
宋人朱熹认为庄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他认为收在《邶风》中开篇的五首诗是庄姜所做(说法不一),但最无异议、最了不起的是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名篇——《燕燕》。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庄公死后,桓公继位不久,她又遭遇了残酷的宫廷政变。
桓公被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州吁杀害了。
那么州吁又是谁呢?
他就是庄公最宠爱的小妾生下的那个儿子叫公子州吁(即卫前废公),州吁的母亲姓名不详,州吁和他的母亲都深得卫庄公的宠爱。
公子州吁长大后,善于带兵,爱好军事,卫庄公不但不加以禁止,反而让他带兵,任命公子州吁为将。
这样就酿成了以后的卫国的大乱。
卫国上卿石碏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去劝卫庄公说道:“启禀主公,臣听说喜欢自己的儿子,就应当以道义去教育他,不要使他走上邪路。
骄傲、奢侈、放荡、逸乐,这是走上邪路的开始。
这四种恶习之所以会发生,就是由于宠爱和赐予都太过份了。
主公如果准备立州吁做太子,那就应该定下来;如果还不定下来,会逐渐酿成祸乱。
那种受宠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安于地位下降,地位下降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见的。
而且低贱的会妨害尊贵的,年少的会驾凌年长的,疏远的会离间亲近的,新的会离间旧的,弱小的会欺侮强大的,**的会破坏道义的,这就是六种反常现象。
国君行事要得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爱弟、弟敬兄,这就是六种正常现象。
去掉正常而效法反常,这就会很快地招致祸害。
作为君主,应该尽力于去掉祸害,现在主公却加速它的到来,恐怕不可以吧!”卫庄公不听。
当时州吁和石碏的儿子石厚关系很好,石碏就禁止石厚和州吁交往,但石厚也不听。
公园前733年,卫侯(桓公)因弟弟州吁骄横奢侈,便罢免了他的职务,州吁于是逃离了卫国。
公元前719年,桓公被他的弟弟州吁聚集卫国流民弑杀。
他弟弟州吁自立为君,史称卫前废公。
州吁刚刚即位,喜欢打仗,又因杀害卫桓公的缘故,所以卫国人都不拥护他。
石厚就向父亲石碏询问,有什么办法才能让州吁安定君位,石碏说:“朝觐周天子就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石厚说:“如何才能去朝觐呢?”石碏说:“陈桓公现在正受到周天子的宠信。现在陈、卫两国关系很和睦,如果朝见陈桓公,让他代为请求,就一定可以成功。”
于是石厚就跟随州吁来到了陈国。
石碏通过卫桓公母亲戴妫(陈国人)的关系,写信派人带给了陈桓公说:
“卫国石碏拜上,卫贤候殿下:
卫国的地方太狭小了,而我老头子已年过七十了,不能再做什么事了,这二人确实杀害了我国君主,请您趁此机会除掉他们吧。”
陈桓公于是假装和州吁友善,当石厚跟随州吁来到陈国都城的城郊时,陈桓公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了,然后让石碏派人来陈国处理他们。
同年九月,当时州吁在陈国的濮地,石碏派了右宰丑来了陈国,他向州吁进献食物的时候,趁机将州吁杀死了。
石碏大义灭亲,又派他的管家獳羊肩在陈国杀死了石厚。
十二月,卫国人将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从邢国迎回了卫国,并拥立公子晋继位,就是卫宣公。
在这连环的宫廷谋杀中,庄姜多遭变故,已看尽了人间悲凉,孤独得像一叶飘荡于水中的空船。
写到这里,心痛的流泪,丑女的不幸,大多相同,而美女总是各有各的不幸。
卫庄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弑君成为惯例。
却说郑庄公听闻,公孙滑向卫桓公借得了卫兵前来讨伐,于是,他就召集群臣,商量该怎么办?
公子吕说道:“启禀主公,常听人说'斩草不除根,逢春会再发。'
公子滑死里逃生,本来已经很幸运了,可是他不知感恩,反而跑到卫国去求助,借得卫国的兵士来讨伐我们,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打着救祖母的托词。
而且卫桓公又不知道共叔反叛的事情,臣有一个建议,请主公给卫国国君,修书一封,将这里的情况,说明清楚。”要知后事,请看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