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位于中国西部。自古以来,便是物华天宝之所,人杰地灵之乡。
出益州市往东南行驶约一百里,有一座山。此山呈东西走向,绵延千里,西连昆仑,东接太行。既有昆仑雄浑之行,又有太行险峻之秀。
相传,在大唐天宝年间。有高人隐士在此在悟道修行,最终得道飞升,位列仙班。便从此时起,当地人唤此山为“悟道山”。
悟道山自此,便在民间多了许多传说。相传,高人在飞升之时,留有法宝,得之可长生。传说毕竟是传说,千百年以来,也未见法宝踪影,这个传说也就湮没在了众多的传说之中。
自唐以来,悟道山下便开始聚集人烟。房屋依山而建,百姓邻水而居。至今已演变成人口约万人的小镇。
因小镇中随处可见柳树,这小镇便唤为“万柳镇”。虽然已过千年,但小镇中依稀可见唐代建筑的韵味,带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屋宇更是不在少数!
小镇中有一条石板路,乃清中期所修,至今已有百余年。
沿着石板路向东徐徐而行。不时,一栋带有明显唐代建筑韵味的道观映入眼帘。观前有两棵需三人才能环抱的银杏树,一左一右,像两个大汉将军拱卫着道观。
据载,道观始建于唐神龙年间,因地处万柳镇而得名“万柳观”。而这两棵银杏树据说乃第一任观主在立观之时亲手所植。道观几经毁于大火,而这两棵银杏树却幸存至今。
迈过门槛,步入中庭,映入眼帘的却不是寻常庭院的花花草草。而是散发着阵阵药香的植株,整个中庭宛如一个药苑。站在中庭之中,闻着淡淡的药香,心旷神怡之际,忽闻稚童诵读黄庭之音。
随声跨入大殿,只见一稚子坐于老君像下。左手拿着不知流传了多少岁月的道德经手抄本,右手拿着从供龕拿的香蕉。一边吃着香蕉,一边读着道德经。
夕阳西下,太阳已经没了影。
“哎,师傅再不回来,供龛的东西都快被吃完了。”说话的正是诵读道德经的稚童。稚童姓“李”,名“凡一”。
十年前凡一的父母在这个小镇旅游时相识相恋。一年以后,不知何故,凡一的母亲独自一人回到这个小镇,当时已是暗胎珠结。本想在这相识相恋的地方结束这段感情,却被路过的万柳观观主扶风道人所救。
一路颠簸加上轻生之举让这个本来就柔弱的女子更加羸弱,而凡一则在娘胎里就埋下了病根。凡一的母亲在生下他三个月以后就撒手人寰。
凡一的母亲临终前,将尚未取名的小凡一托付给道观的观主扶风道长代为照顾。
因扶风道人不知凡一父亲姓氏,便让其随母,姓“李”取名“凡一”。
说来这扶风道人说来也怪,小镇上的人只知道他“dongluan”结束不久便来到已是荒草丛生的万柳观,其余的一慨不知。
扶风道人不忍拒绝,便将凡一接到道观之中抚养。因凡一自小体弱多病,扶风道人便将庭院中的花花草草全部移除,种上了采自悟道山的各种药材。而凡一也开始了顿顿不离药,天天泡药浴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