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5200000018

第18章 [英国]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

Thomas Stearns Eliot(1888一1965)

1948年获奖作家

只有极少数的批评家认为:哈姆雷特作为一部剧是首要问题,而哈姆雷特作为一个人物是次要问题。作为人物的哈姆雷特对那类最危险的批评家具有特别的诱惑力:这类批评家生来就具备创造性的心智,但又由于他们的创造力具有某种缺陷,所以转而从事批评。这类批评家常在哈姆雷特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艺术实现的替代性存在。歌德便有这样的心智,他将哈姆雷特变做一个维特;柯尔律治也一样,他将哈姆雷特变为一个柯尔律治;也许在论述哈姆雷特的时候,这些人忘记了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研究一部艺术作品。歌德和柯尔律治对哈姆雷特进行的那种批评最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因为他们都具有不容怀疑的批评洞察力,并且凭着他们的创造才能,用他们自己的哈姆雷特替代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而使他们的批评误差显得娓娓动听。我们感到万幸的是沃尔特·佩特没有专注地研究过《哈姆雷特》。

我们时代的两位学者——罗伯逊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斯托尔教授——出现了几本薄薄的论著,很值得赞扬,因为他们改变了研究方向。斯托尔先生使我们重新注意起17、18世纪批评家的成果。他说:

“比起更晚的哈姆雷特批评家们来说,他们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当然是欠缺一些,但在精神上他们更接近莎士比亚的艺术;由于他们注重效果或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主角的重要性,所以尽管方法过时了,他们还是更接近于一般戏剧艺术的奥秘。”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是无法阐释的;没有什么可阐释;我们只能在同其他艺术作品的比较中,按照某些标准对它进行批评;而“阐释”首先要向读者提供他不一定知道的有关历史事实。罗伯逊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阐释”《哈姆雷特》的批评家们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忽略了这一明显的事实:《哈姆雷特》是一个多层体,它代表了一系列人物的努力,其中每一个都尽力利用前人的成果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我们不是按照莎士比亚的结构来讨论《哈姆雷特》这部剧的全部活动,而是把他的《哈姆雷特》看作是由那些甚至在最后形式中仍然存在的原材料叠加而成的,那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我们眼里就会大不相同。

我们知道托马斯·基德在更早以前也曾写过一部《哈姆雷特》,这位非凡的天才剧作家(如果不是天才诗人)很可能也是《西班牙悲剧》和《菲弗沙姆的阿登》这两部迥然不同的剧作的作者;我们可以从三条线索来推测他的《哈姆雷特》是怎样的一部剧作:《西班牙悲剧》本身;关于贝尔弗斯特的传说——基德一定是根据这一传说写成他的《哈姆雷特》的;另外就是莎士比亚在世时在德国公演过的那个剧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它是从更早的、而不是从后来的剧本改编而成的。根据这三方面的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一个剧作的动机仅仅是复仇;和《西班牙悲剧》的情况一样,行动或者拖延的原因只是难以刺杀被卫兵们簇拥着的君王而已;哈姆雷特为了避免怀疑而佯装“疯癫”,他装得非常成功。另一方面,莎士比亚最后完成的剧作则具有比复仇动机更重大的动机,明显“冲淡”了前者;复仇的拖延也由于必要或者方便等原因而未加解释;“疯癫”的结果不是消除而是引起了国王的怀疑。不过,对原剧作的改动并不完善,不足以令人信服。另外,有些语句同《西班牙悲剧》的语言极为相似,这使我们确信在好多地方莎士比亚只不过是在修改基德的剧作而已。最后,还有一些无法解释、几乎没有什么理由出现的场次,例如,波洛涅斯和雷欧提斯、波洛涅斯和雷奈尔多两场;这些场次没有基德的诗剧风格,而且毫无疑问也没有莎士比亚的风格。罗伯逊先生认为它们最初出现在基德的剧作中,而后在莎士比亚借用之前由一个第三者——也许是查普曼——改写过。罗伯逊先生非常合理地推断,和其他一些复仇剧一样。基德的原剧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各五幕。我们认为罗伯逊先生的研究结论是无可辩驳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只是真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是一部关于母亲的罪过对儿子的影响的剧作。而莎士比亚没能把这一动机成功地融进原先剧作的那些“难以驾驭的”材料中去。

至于材料“难以驾驭”,这不容置疑。这部剧远非莎士比亚的杰作,而确确实实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和其他剧作不同,这部剧在好几个方面令人迷惑不解。它是所在剧作中最长,可能也是莎士比亚费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但他却在这部作品中留下了甚至最草率的校正也会注意到的一些多余的、不连贯的场次。诗风变化不定。例如:

看哪。早晨披着枯叶色的斗篷。

远远漫步在东边巍巍山岭的露珠上。

这样的诗句属于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时期的莎士比亚。下面这几句出自这部剧的第五幕第二场:

先生,我心里有一种争斗

使我不能入眠……

起身走出船室,

我披上海氅,黑暗中

摸索着寻找它们:我如愿了;

手指摸到了它们的纸袋;

这些是莎士比亚成熟时期的诗句,技巧和思想都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中。我们有确切的理由认为,这部剧以及另一部用“难以驾驭的”材料和出人意料的作诗法写成的非常有趣的剧作——《一报还一报》——都是某个危机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后,莎士比亚写了几部成功的悲剧,其中以《科利奥兰纳斯》最为杰出。这部剧也许不像《哈姆雷特》那样有趣。但是它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最令人折服、艺术上最为成功的作品。或许大多数人是因为他们感到《哈姆雷特》有趣才认为它是一部艺术作品,而只有少数人是因为它是一部艺术作品才感到它有趣;它是文学中的“蒙娜·莉莎”。

《哈姆雷特》失败的原则并不是可以一目了然的。罗伯特先生断言这部剧的基本情绪是儿子对有罪过的母亲的情绪,这无疑是正确的:

“(哈姆雷特的)情调是因为母亲的堕落而倍受折磨的人的情调……母亲的罪过作为戏剧的动机几乎是无法容忍的,但是为了提供一个心理上的解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暗示一个解决,就必须保持并强调这样一个动机。”

然而,这决不是这部剧的一切。不只是因为莎士比亚不能像他处理奥赛罗的猜疑、安东尼的迷恋或者科利奥兰纳斯的傲慢那样,处理“一个母亲的罪过”。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一主题很容易像上面的这些一样被扩展成一部明白易懂、独立自足、充满阳光的悲剧。《哈姆雷特》就像那些十四行诗,充满了作者无法说清、想透或者塑造成艺术的东西。当我们力求找到这种心情时,我们发现它就像十四行诗中的心情一样很难捕捉,你无法在对话中找到它;事实上,如果你研究一下那两段著名的独白,你会发现它们的技法是莎士比亚的。但内容则可能属于另外一个人,也许属于《布西·德·昂布阿的复仇》第五幕第一场的作者。我们不是在行动中,不是在任何我们可能会引用的句子中。而是在一种确确实实的情调中发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而基德早先的剧作确实不具有这种情调。

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如果你研究一下莎士比亚比较成功的悲剧作品,你会发现一种十分准确的对应;你会发现麦克白夫人梦游时的心境是通过巧妙地堆积一系列想象出来的感觉印象传达给你的;麦克白在听到他妻子的死讯时说的那番话使我们觉得它们好像是由一系列特定事件中的最后,一个自动释放出来的。艺术上的“不可避免性”在于外界事物和情感之间的完全对应;而《哈姆雷特》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对应。哈姆雷特(这个人)受一种无从表达的情感的支配,因为这种情感超出了出现的事实。有人认为哈姆雷特和作者是同一的。这种观点在下面这种意义上可以成立;哈姆雷特在没有客观对应物时的困惑是其创造者面临自己的艺术难题时的困惑的延续。哈姆雷特面对的困难是:他的厌恶感是由他的母亲引起的,但他的母亲并不是这种厌恶感的恰当对应物;他的厌恶感包含并超出了她。因而这就成了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感情;他无法使它客观化,于是只好毒害生命、阻延行动。不可能有什么行动可以满足这种感情;莎士比亚也不能改变情节来帮助哈姆雷特表达自己。我们必须注意,正是这个问题的主题性质使客观对应关系成为不可能。加重格特鲁德罪过的性质,就是为哈姆雷特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的表达形式;正是因为她的性格如此消极和平凡,她才在哈姆雷特心中激起了那种她自己无法替代的感情。

同类推荐
  • 笼鸟

    笼鸟

    自从帮助警方破获了“一号歹徒”重大连环凶杀案以后,陆劲便成了警方,特别是警探岳程的破案顾问。陆劲的人生似乎逐渐明亮起来,直到……。
  • 小窗幽记(上)

    小窗幽记(上)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 爱落一地

    爱落一地

    父亲是我心中的伟人,他的为人做事,被乡亲们四处传颂,“爱落一地”是他留给人间的杰作,我深感自己的为人做事,远比不上父亲,但我也敢大声叫喊:“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活着见过人,死了见过鬼。”我的人生既简单如“一”,也渺小如“一”,然而我的这个“一”呀!举上为天,铺下为地,竖起如柱。
  • 你的时光,我曾来过

    你的时光,我曾来过

    理性与意趣的融合,温暖和沧桑的调色。经过旧时明月,看透当世风景。江南才子偃月公子倾情新作,写尽宋诗的美感和苍凉。宋诗之美在气骨,言在意外,理在趣中。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是一个朝代的繁华和落寞。当时的风景,灿烂了诗人的眼眸,也灿烂了一个时代。回到千年前的宋朝,陪你倾听彼时的清幽雅韵。在过往的文字中,在春花秋月的诗意之旅里,一起触摸乱世中守望的幸福温度。此去经年,心动依然。品清淡的诗,做安然的自己。
  • 风云大玉商

    风云大玉商

    该作品描述了三个玉商家族“郑家”、“马家”、“王家”的恩怨情仇,以及主人公顾玉鹤与三个女人的传奇情感经历,再现了真实战争环境下小人物的坎坷命运。书中主角顾玉鹤的养父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玉雕高手,不料他在雨夜离奇被害。顾玉鹤为寻找真凶,带着妹妹月亮来到翠龙谷,随即两人的命运发生了离奇转变。误打误撞、李代桃僵、暗度陈仓、声东击西的怪事频频发生。随着顾玉鹤命运的起伏颠簸,《风云大玉商》中每个人身上都展开了一场真诚与丑恶,忠诚与背叛,放弃与坚守的博弈,在悬念叠生的布局中,最终引发出一幕幕爱恨情仇。
热门推荐
  • 最强称霸系统之我的天下

    最强称霸系统之我的天下

    上个厕所居然穿越成东吴大帝的第三子孙和了?!我是皇太子啊,称霸怎能少了我?称霸之路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只要完成任务,我就能不断升级,从此踏上人生的巅峰!什么宫斗、官斗、大乱斗?诺,这是你的忠诚药剂,以后跟我混!什么刀兵、枪兵、弓箭手?瞧,这是我的海陆空三栖作战特种部队!美人儿,要不要丝袜啊?嘿嘿!美人随我去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如何?这天下太落后了,系统,你说怎么建设呢?……哇靠。那是啥,外星飞碟吗?来人把我的宇宙战舰开出来......
  • 第二次婚恋

    第二次婚恋

    《第二次婚恋》为作家刘战英所著的短篇小说。1993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1958年在天津新安电机厂做工,1961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唐山基地战士、排长,空军第六军政治部新闻干事,军委空军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干事和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中国华侨出版公司编辑部主任,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常务副主编、主编,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
  • 僵尸真祖之现代物语

    僵尸真祖之现代物语

    他本为天神,曾为轩辕黄帝手下的一员大将,但因不听指挥,贻误战机,导致大军兵败,被轩辕帝罚守黄泉冥海。有一天,帝女女魃尸坠入黄泉冥海。为了获得强大的力量,再次得到重用,融合了女魃尸体上残留的僵尸血,并借黄泉冥海之力成了僵尸真祖。百年之后游历人间,与花魁妻子相遇相恋相守,妻子不愿成为僵尸,于妻子百年之后带着鸣鸿刀一起沉睡于大山之中。二十一世纪国家修路时被从大山中挖了出来,于现代苏醒。
  • 那年我年少轻狂

    那年我年少轻狂

    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写得不好前见谅/。本小说主要讲一个少年从一个学生渐渐成为一方大佬的故事
  • 学院风云:一姐的天下

    学院风云:一姐的天下

    「停更中」【男主步步为营;女主最后掉坑】人前,她是狠心霸道的裁决家,他是杀伐果断的护卫;人后,她是温婉贤淑的女子,他是具有高情商高智慧的腹黑美男。她说,“你是我唯一的信仰!”而他不答,每天用行动证明“她是他唯一的守候!”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且看她如何一步一步掉进他的坑里!
  • 从洪荒世界归来

    从洪荒世界归来

    洪荒魔神姜锋被异族大帝围攻,身死灵魂重生五千年前!五千年前,末法时代结束,圣历时代降临,五大至尊、十二主神等等无数天才妖孽横空出世。重生少年,姜锋这一世誓要逆天崛起,轰出一条证道之路!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怡乐天空

    怡乐天空

    小说具有批判实现的意味和理想主义的追求,主要描写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边缘的农村逐渐城市化的过程,对其间的社会现实作了反思,对过分商业化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隐忧,“怡乐天空”是城市边缘一个商业化的娱乐场所,同时也是作者的一个暗喻,指迷失于商业社会的人找到真正的灵魂憩所。
  • 神威天下之觉醒

    神威天下之觉醒

    得到神魔珠的程天威逆转世界,高效率突破,强大若斯,最终成为大帝,用力量成就世界。
  • 300次回眸:我们一起荡秋千

    300次回眸:我们一起荡秋千

    一次从小时候的荡秋千的约定到长大后的王八蛋的相遇。宋盛梦被那个男生折磨的五体投地。从此她便走起了一个小时候的快乐与天真.第一次她成为保姆,与吴大叔进行了一次对决,第二次她成为妻子,与吴大叔努力创造人类,第三次她成为妈妈,与吴大叔一起把那个淘气鬼宠到天上。有一天他和她吵架,吴大叔说“宋盛梦,听清楚我们一起去荡秋千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