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5000000025

第25章 北魏:“太和改制”(1)

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称:在中国土地制度史上,开创于五世纪后半叶,一直延续到八世纪中叶,虽几经荣枯兴衰而存在了三百年之久的“均田制”,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它在下述两个方面值得人们重视。第一,这个土地法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井田制”以外,是第一个由国家政权颁布的全国性(按:北魏的“全国”虽然未涉及整个华夏地区,但隋唐统一了南北,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均田制”。当然,王莽的“王田制”也向全国推行了,故西嶋定生的“第一个”之说不够严密)土地立法。第二,这个土地法,影响了周围各民族,特别是日本(645年,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行班田收授之法),给它们的土地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嶋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

其实,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农业是国家之本,农民的生存问题关系着国家经济基础的稳定。“均田制”的优越性在于,农民分到土地,生活有了保障;豪强失去土地,势力受到了削弱,国家的安定局面就此展开,历史也掀开新的一页。

“均田制”之所以能够推行,在于国家手中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在于推行了“三长制”和“租调制”与之配合。

不过,孝文帝没有解决民族融合问题。被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汉化了,留在北镇的鲜卑人却保持着鲜卑的旧俗。在边镇的鲜卑武装集团与洛阳的汉化鲜卑文官集团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最终爆发了六镇暴动,导致北魏分裂,终至灭亡。

时代背景

早在西汉时,司马迁撰述《史记》,就于其《货殖列传》中画出一条农牧分界线:

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枏、梓、姜、桂、金、锡、连、丹砂、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是以牧业作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地区。其实,秦汉时期“龙门、碣石”一线与长城线在相当长的区段相互重合。事实上,也可以说,秦汉长城是划分当时农耕区和畜牧区的界线。

这条线随着气候的大变化而移动。战国至秦时,气候普遍温暖,移民多由内地的中低纬度向西北的中高纬度地区迁移。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掠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区),设置郡县,是谓新秦中。《史记?平淮书》载:“徙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在西北地区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徙民以实之”。这些移民到达一个新的地区后,仍然要从事农耕业,而温暖适宜的气候是这些农耕民族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

但自此以后,气候逐渐转冷。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提到:“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中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当时,河南南部的橘和柑还十分普遍。直到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南临漳西南)种橘,已经不能结果实了,气候已比司马迁时寒冷……淮河忽然结冰……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年—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四月份降霜,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今低1℃~2℃。”此外,北朝时贾思勰《齐民要术》记录黄河以北的桃花开的时间,比现在要晚十天到半个月。

东汉时期,由于气候变冷,水草枯竭,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相继内迁沿边诸郡。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土地成为半农半牧或农牧交错的地方。东汉初年,“关中百余万,戎狄居半”,匈奴则“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依阻塞下,委质柔服”。比较《汉书?地理志》与《续汉书?郡国志》中记录的北边敦煌、酒泉等19郡人口可知,这时东汉西北边境的人口较西汉减少了54.46%,其中朔方郡人口骤减94.25%。

当然,这期间,也有中原的政策作用。自东汉末以来,中原地区一度陷于战乱之中,人民大量死亡、流散,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所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荒芜,中原统治者只好招引边疆各族人民入塞,作为补充的劳动力。《晋书?外戚王恂传》中提到过:“太原诸郡亦以匈奴人、胡人为佃客,其者数千。”同时,中原各地的军阀割据势力,为了补充兵源而招引边疆各族人民入塞当兵,西晋初期,匈奴等边疆各族人口仍不断入塞,于是“北狄渐盛,中原乱矣”。

少数民族加速入主中原,则是在3世纪末期。这期间,极端寒冷和干燥的气候降临。前文说过,竺可桢研究称,公元280年—289年,天气非常寒冷。刘绍民的研究则发现,在281年—290年这十年间,一直持续干旱,在309年即晋怀帝永嘉三年达到灾难的顶峰。历史学家记述那时的“江、汉、河、洛”都干枯了,以致人们可以徒步涉过。

这加快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环境的压迫,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拓展生存空间而加速南下,出现了所谓的“五胡乱华”。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史称“永嘉南渡”。

永嘉(307年—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永嘉时期,民族斗争非常惨烈。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刘曜还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永嘉南渡”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中,中原地区的人口南逃的极多,仅登录于官府户籍的,就约有70万人。据谭其骧(1911年—1992年)的《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和《简明中国移民史》载,“永嘉南渡”移民总数约计90余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占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其实,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被控制在大地主手中,作为私家奴役的人口,未登于户籍。也有不少漂流不定的人口,叫作“浮浪人”,亦没有户籍。

中原汉族大量南迁,出现了南北分裂和对峙的历史格局。南北对峙,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淝水之战”。

由氐族人于351年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今安徽寿县瓦埠湖一带)展开决战。前秦失败,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

“淝水之战”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所谓“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前秦之后,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北凉,统一北方,继前秦之后,又一次地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至此,终结了从西晋“八王之乱”起,北方长达150年的混战局面。

“太和改制”的直接诱因

拓跋焘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但是,他脾气暴躁,刑罚严酷,诛戮过多。

当时,拓跋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证北方的长期统一。北方已经成为多民族混居的区域,各种文化观念并存,加上这是以前汉人长期统治的地区,世族大户依然存在,其统治基础并不牢固。公元428年,拓跋焘“以天下守令多行非法,精选忠良悉代之”,后又以“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邦”指名征调。如黄仁宇所言,“名为慕才,实则强迫好几百人到平城无薪给的当差并兼人质”。公元450年,司徒崔浩作“国纪”,过于具实直书,对鲜卑民族和皇室有叙述得不妥当的地方,还把文字以石碑刊于郊坛。皇帝一震怒,族灭崔浩,还及于崔之姻亲,包括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夷其族”。拓跋焘的征用人才和文字狱已给华北汉人的巨家大室一个重大打击。二是南征,统一全国。拓跋焘想以华北的力量,席卷南朝之刘宋。征兵时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富民家财在四十万和僧尼二十万的“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他攻江苏北部各城不下,仍进军长江北岸,最后则临水徘徊,仍无可施展,只好北撤。

拓跋焘北归后不久,被自己所宠幸的宦官所杀。之后,北魏面临着一系列中央政权(或曰宫廷)危机。

当时,拓跋焘极为宠幸一个名为宗爱的宦官。宗爱,生卒不详。《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称“宗爱,不知其所由来,以罪为阉人,历碎职至中常侍”。

拓跋焘所立的太子拓跋晃及其手下一批官员,与宗爱关系不佳。宗爱就在拓跋焘面前诬陷太子及其手下人意图谋反。拓跋焘居然相信了,并下令清洗太子府,杀死了许多人。拓跋晃“以忧卒”。后来,拓跋焘知道太子是清白的,十分懊悔。

宗爱怕遭诛杀,在公元452年2月5日先下手为强,弑帝,后又设计捕杀左仆射兰延及秦王翰等人,拥立与其关系甚好的南安王拓跋余为帝,改元承平。拓跋余即位之后,任宗爱做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

后来,拓跋余对宗爱逐渐不满,设法削夺其权力。宗爱十分气愤,遂于10月乘拓跋余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城东)黑夜祭祀祖先时,指使小黄门贾周等就地杀之。

宗爱诛杀拓跋余之事,虽然做得很隐秘,但不小心让一个名为刘尼的羽林郎中知道了。刘尼去报告了殿中尚书源贺。源贺与南部尚书陆丽等商议,决定杀宗爱,立皇孙——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即位,改元兴安,是为高宗文成皇帝。

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年),立冯贵人为皇后,即后来的文明冯太后。冯氏(442—490年),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汉人。冯皇后的父亲冯朗原是北燕王族,后来逃到内地,投降北魏。冯皇后在长安出生,因父亲得罪被杀,由姑母抚养教训。姑母是太武帝的昭仪,所以她是在宫里长大的。在立皇后之后,文成帝紧接着就立三岁的儿子拓跋弘为皇太子。这个拓跋弘就是后来的献文帝。

拓跋弘文武全才,十二岁继位就显露出了超人的才能和魄力。他整顿内政,增强国力,四处征讨,致力于统一,俨然一副英明君主大有作为的架势。但是,在亲政五年以后,正当其统治事业进展顺利之际,他却突然将皇位让给了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对拓跋弘的这种异常举动,《魏书?显祖纪》和《北史?魏本纪》的解释是,拓跋弘热衷于老庄、佛图之学,因此看破红尘,“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而《魏书?天象志》却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

公元470年,相州刺史李忻贪赃枉法,被拓跋弘查获,判处死刑。李忻为了求生,告发了尚书李敷和弟李奕长期和冯太后通奸的阴私,拓跋弘大怒,处死了李敷和李奕。公元476年,北魏的第5位国君、年仅23岁的拓跋弘“崩于永安殿”。

拓跋焘的嫡系第四子孙、北魏的第6位国君,是拓跋宏,即孝文帝。他的亲生母亲及祖母都因拓跋家引用汉武帝“立其子杀其母”的办法“依旧例薨”,这时朝中也只有一位带有汉人血统的“文成文明太皇太后”,实际年龄在29岁到30岁之间,历史上简称“文明皇太后”的冯氏了。

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时的冯太后,已年过而立,无论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比较成熟。

冯氏执政后,即开始变革北魏内政。因为,献文帝死后,政局又动荡起来,不仅如此,官吏贪残苛剥,民众反叛屡起,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恩威兼施,打造了一套宫闱班底:一是整顿吏治,如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为贪赃被处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一些为官清正廉洁者,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赏赐。二是清除政治威胁,如以谋叛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李惠的弟弟、儿子和妻子也同时被杀。三是笼络一批贤能之士,如王叡、李冲、拓跋丕、游明根、高闾等。由于培植起一个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团,冯太后的临朝专政取得了成功,所谓“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皇权稳固之后,冯氏面临的主要矛盾则是统治问题。当时,北魏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耕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坞堡主管辖着前来依附的中小地主,从而“国之户口,少于私门”,“国弊家丰”;豪强宗族大量兼并土地和隐户,征税无着落;因为战乱逃亡,中原有不少无主耕地;中央政府手中掌握着一些土地。

一、坞堡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北魏统治者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在建立基层政权时,遇到了一个难以征服的势力,这就是遍布各州郡的汉族世家大族势力——坞堡。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于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百姓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

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史学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在西晋末年到十六国时期,一些世家大族并未南逃,而是将宗族、部曲武装起来,修筑坞堡,缮制甲兵,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相率投奔他们。他们乘机侵占田地,封锢山泽,隐瞒人口。一家世家大族往往拥有数百家、数千家至上万家佃客或部曲。这些部曲或佃客是世家大族的“苞荫户”,世家大族则被称作苞荫户的宗主(势力较大的宗主被称为坞主或壁帅)。

北魏政权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认了坞堡的合法性。并且以宗主对于苞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势势力。宗主控制下的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国家不得征调。苞荫户成为宗主的私家人口,国家不得干预。

北魏承认坞堡的合法性,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

北魏时,拓跋孚为冀州刺史。“州人张孟都、张洪建、马潘、崔独怜、张叔绪、崔丑、张天宜、崔思哲等八家,皆屯堡林野,不臣王命”,就是地方上的割据势力。梁人萧景明说:“江北伧楚,各据坞堡。”可以说,当时的北中国,就是宗族坞堡地主统治的局面。

同类推荐
  • 重生之燕王天下

    重生之燕王天下

    主角由于车祸重生至东汉末年成为一名孤儿,被童渊所收养,童渊见他不凡便送他两本绝世秘籍,从此主角的命运由此改变。且看主角如何在乱世中争霸,如何统一世界,如何走向人生巅峰!
  • 三国殇魏殇

    三国殇魏殇

    魏、蜀两军的十几万兵马,并没能干扰或改变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今冬的第一场小雪又如期而至,改变了大剑山的模样。站在剑门关上放眼四望,周围连绵逶迤的峰峦崖壁,白一块,黑一块,犹如一群或大或小、或坐或卧的虎豹,将雄居于山巅的剑门关围在其中。
  • 交易初唐

    交易初唐

    “我若想当官,那至少都是宰相级别的;如果当将军,那都是元帅级别的;如果当纨绔子弟,那绝对是纨绔界的标榜;如果当才子,诗仙诗圣的称号都弱爆了;如果当驸马,那至少也是两个公主的驸马”,长孙冲如是说道。拥有全能系统的长孙冲在大唐朝开起了一家位面交易商店,卖什么?什么都卖,之要你能拿出引起我兴趣的东西……
  • 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

    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

    本书内容包括:明代自然灾害总论、明代自然灾害概况、明代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明代救灾制度、明代的灾害思想等。
  • 子夜惊魂

    子夜惊魂

    每日一集鬼故事一个含冤而死的厉鬼,误闯仙洞,盗取了一仙者修炼多年的还魂丹,自己尸首虽早已不复存在,无法还阳,但自从偷吃此仙丹后,功力倍增,鬼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阎罗、法师都奈何不了他。她将用自己的生存之道,掌控鬼界幽灵······
热门推荐
  •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人,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哈尔滨出版社的《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 道星剑尊

    道星剑尊

    修炼一途,生死难料,伊洛白能否成就星尊之位,执剑笑看天下……请看《道星剑尊》
  • 灵武沉浮

    灵武沉浮

    命运之中,迷雾之下,另一世界,怪异少年,身中异光,身世离奇,极炎之火,冰极寒光,两极碰撞,是毁灭还是涅磐,待看今朝,谁主沉浮?欢迎大家来讨论qq群吐槽作品,讨论剧情qq群197789959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狂妄魔君倾天下

    狂妄魔君倾天下

    她本是万人之上的魔君,爱上天神,为他倾尽所有,却死在他的刀下。阴差阳错重生在人界大名鼎鼎的废柴身上,母亲早逝,更是被庶妹凌虐致死。本是九五之尊,岂容尔等蝼蚁放肆!天玄地宝尽在囊中,绝世功法尽在她手,众美男倾尽所有只为博她一笑,更是有神兽在旁保驾护航。这次,我定要夺回这天下!
  • 狂狼笔记

    狂狼笔记

    他曾经是个王者奈何走上了不归路为了梦中的道义他不回头为了心中的牵挂他不放手奈何缘起即逝缘生已空唯有让一生改变只在那朵鲜花盛开的瞬间
  • 原野散文:羽毛落水的声音

    原野散文:羽毛落水的声音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父亲》、《风》、《何其荣贵》、《我等过你》、《一行字》、《乡下女人》、《行走的风景》等六十余篇散文。
  • 富帅绅士

    富帅绅士

    魔王之子锦富,练就格斗术,下山与亲人见面,锦富的生活开始,但危机总是围绕着他!
  • 都市之最强弃少

    都市之最强弃少

    我是一个弃儿,到处遭人白眼,被人嫌恶,受人嘲弄,连我付出一切的心爱女人都不正眼瞧我,我一直游走在绝望的边缘,直到有一天,神秘的亲生父母找上了我……
  • 六国之巅

    六国之巅

    上古时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传说。当时妖魔横行,神魔大战一触即发,神兽五爪金龙被魔君利用,堕入魔道,祸害苍生,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死伤无数。断阡殇身为上古战神,拥有上神之躯,铤而走险,用自己的上神之躯将金龙禁锢于六国之巅,并重新将它封印起来。妖魔两道都被仙道一一击退,从此被禁锢于妖之国,不得重返人间祸害苍生。好不容易安定了上千年的宁静,却被一个少女的出现给打破了……凤凰涅槃重生,妖王重现人间,身边却多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妖姬。若有来生,苍生我不顾,六国之王我不要,我只要你妖漓汐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