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本方作用相似的方剂有三:一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为本方去白术,加大枣而成。原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因大枣有缓急安神的作用,故本方对动悸、冲逆等证最为适合。心脏病、神经症、贫血等多用此方。另一方为五苓散():猪苓20g、茯苓20g、泽泻30g、白术20g、桂枝15g。本方的利水作用较苓桂术甘汤强。临床见浮肿、小便不利、呕吐、眩晕、动悸等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还有一方为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肉桂5g、茯苓15g、猪苓15g、白术15g、泽泻20g、石膏15g、寒水石15g、滑石15g、甘草3g。多用于发热性疾患中伴见小便不利、呕吐、头痛、发热、烦躁口渴者。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或各15g作煎剂。
桂枝茯苓丸是桂枝类方中的活血化瘀剂。瘀血,是中医学独特的病理概念。正常的情况下,人体的气血是流畅的,在病理因素的作用下,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停滞,便形成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继发性的病因。瘀血证的临床特征如下:
1.精神不安、烦躁、甚至发狂;
2.疼痛部位固定;
3.出血易凝固、紫黑;
4.舌质紫暗、面色晦暗。
在《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用于治疗妇人腹部肿块且漏下不止的痛症。但后世将本方的使用范围明显扩大了,凡有瘀血证的许多妇产科疾患及内外科疾患均可以使用本方。决定使用本方的关键是把握以下的指征:
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或有包块;
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
下腹部特别是脐的左右腹部(少腹部)的压痛与包块,是瘀血的特征之一。桂枝体质的患者体瘦肌肉坚紧、舌质多暗,故易出现瘀血证。临床若见患者面色暗黄、舌质暗紫时,可以采用腹诊。有时虽然疼痛不明显或无明显的包块,但有明显的抵抗感及患者的不适感,在左少腹部稍重按压的话,患者可有疼痛感。有时本方证与桂枝汤证颇为相似,桂枝汤证的腹部拘挛疼痛、烦躁、动悸,在本方证中亦常见,鉴别点在腹诊与望诊。除上述的腹证以外,患者的面色暗红或暗黄、唇色暗红、舌质暗或有紫点及目睛充血对诊断本方证的意义较大。
瘀血证一般有精神症状。从可见,桃核承气汤证有“其人如狂”,抵挡汤证有“其人喜忘”“其人如狂”“其人发狂”,以上两方均属活血化瘀方。临床观察,适用桂枝茯苓丸的患者往往有头昏头痛、烦躁易怒、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妇产科疾病中本方证较多。妇人子宫及附件的炎症、子宫内膜增殖症、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胎盘残留、子宫位置异常、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症、习惯性流产等常有用本方治愈者。临床对女性患者应询问其月经的色质及有关症状。若月经色暗或黑、易凝固有血块,并伴腹痛者;或月经前头痛、乳胀、烦躁、易怒者,均应考虑瘀血证的可能性。
——高粘血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脑梗塞、支气管哮喘、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溃疡、阑尾炎、子宫直肠窝积液、前列腺肥大、精索静脉曲张、痤疮、银屑病、腰椎病等疾患也有见本方证者。
《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用的是丸剂,日本学者曾进行了丸剂和汤剂的药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丸剂比汤剂有效成分高。从笔者临床运用的情况看,汤剂和丸剂都有效,汤剂见效相对快一些;丸剂服用更方便,容易坚持,便于一些慢性病人长期服用。
临床应用本方常常加减。便秘腹痛,加制大黄;腰腿痛,加怀牛膝;进食后腹胀嗳气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合大柴胡汤;抑郁、失眠,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糖尿病、高血压,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另外,中国使用芍药有赤芍药与白芍药之分,传统认为白芍药的止痛解痉作用比较好,故腹部挛急疼痛与脚挛急常使用白芍药;赤芍药的活血作用比较好,故有瘀血证时多使用赤芍药或赤白均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
枳实四两(20g)厚朴四两(20g)薤白半斤(40g)桂枝一两(10g)瓜蒌一枚(30g)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是桂枝类方中的理气散结方。临床主要应用于胸背痛、胁下胀满、便秘的胸痹病。胸痹是古病名,其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阻塞性肺气肿、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胃痛等病症相似。《金匮要略》规定:“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痹,即是不通的意思,而疼痛是其主要临床指征。中医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瓜蒌、薤白是张仲景治疗胸痹的常用组合,枳实、厚朴则是张仲景治疗胸腹痞满的常用组合。用桂枝,必有气逆上冲、动悸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如下:
1.胸背闷痛、心下痞满;
2.腹胀、便秘或大便干燥难解;
3.舌苔厚、舌面干腻、舌质暗或有瘀点。
本方证的鉴别点在舌象。舌质偏暗,是比较典型的“桂枝舌”。若舌苔干焦且舌质红的话,那么使用大黄类方的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比本方更适合了。若舌面不干燥,而反润滑,舌质淡胖,那么其人必体型肥满,面色无华,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虽有胸背痛、心下痞满,不能使用本方,当从干姜类方中选择,如人参汤(理中汤)加味为宜。《金匮要略》列出本方与人参汤两方,即是提示胸痹有虚实两种证型,应当注意鉴别。
现代临床多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其实胸痹不仅见于心脏病,呼吸道疾患也常见本方证。笔者曾治疗1例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老年女性患者,因气恼复加受凉而诱发,初觉胸膈胀满,不思茶饭,微咳有痰,继则胸背闷痛,上腹部痞满,咳喘不得卧。视其体型瘦,面色青黄,舌质暗淡而舌苔干腻,心下按之疼痛,腹部扁平而硬。询得大便五天未解,遂投枳实薤白桂枝汤加杏仁、半夏、紫苏,三剂诸症即平,七剂而安。
若腹胀不甚,可以选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要略》):桂枝三两(15g)、生姜三两(15g)、枳实五枚(30g)。原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适用于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之轻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
桂枝四两(20g)芍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麻黄二两(10g)生姜五两(25g)白术五两(25g)知母四两(20g)防风四两(20g)附子二两(10g)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前已讲到,若桂枝汤证伴见关节疼痛者,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汤。但临床上常见一些关节痛的患者,既有桂枝加附子汤证,又有恶风发热、浮肿、眩晕,且关节肿大、疼痛的程度非常严重,还有麻木不仁的感觉,似乎关节和身体要脱离一样。患者的面色也见暗黄或有浮肿。遇到这种情况,仅使用桂枝加附子汤便药力不足了,应考虑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规定:“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处方结构是桂枝加附子汤、麻黄加术汤再加防风、知母。桂枝加附子汤能治恶风、自汗、关节冷痛。麻黄加术汤属麻黄类方(参见麻黄汤条),也是治疗关节肿痛的处方,不过其方证与桂枝加附子汤证不同,适用于恶寒无汗、浮肿、肌肉关节酸痛等证,浮肿是其特征。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原典中有“脚肿”等描述。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如下:
1.剧烈的关节疼痛、伴关节肿大;
2.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
3.面色暗黄或有浮肿,脚浮肿。
剧烈的关节疼痛伴关节肿大,多见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此外,痛风、肩周炎等疾患中也有见本方证者。
参考文献
1.陈可冀等.新中医,1983,(4):8
2.林宗广.中医杂志,1965,(4):1
3.顾柏泉.浙江中医,1965,(5):30
4.来春茂.新中医,1978,(1):4
5.王春贤.湖南中医杂志,1988,(3):17
6.邵继棠.四川中医,1986,(11):34
7.郭子光.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5
8.蔡渔琴.辽宁中医杂志,1984,(4):29
9.叶橘泉.江苏中医,1962,(1):27
10.王三虎译.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2):55
11.顾介山.江苏中医,1958,(2):25
12.王苹芬.中医杂志,1964,(10):12
13.游国雄等.天津中医,1985,(6):25
14.游国雄等.中华医学杂志,1981,61(1):57
15.游国雄等.人民军医,1983,(8):43
16.吴德秀.湖北中医杂志,1986,(2):39
17.张心凤等.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6,(1):26
18.黄慕君.铁道医学,1976,(2):50
19.北京积水潭医院.冠心病资料选编.1975.25
20.天津中医学院.天津市冠心病防治资料选编.1974.55
21.高尔鑫.中医杂志,1983,24(10):754
22.徐德先.江苏中医杂志,1984,(1):25
23.山东省中医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选编.1972.25
24.张丰强.中医名方应用大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