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夏,山坡、溪边、桑田等阴湿处,常常可以见到一种小草,长而细的叶柄,嫩绿的叶片,花苞特别长,开白色的小花。这种小草的根茎,便是半夏。半夏味辛辣,嚼之发黏、麻舌而且有咽喉刺激感。生半夏有毒,但经过用生姜、明矾加工炮制后,其毒性可以消除。目前临床使用的半夏,大多是这种半夏,称为制半夏。
半夏的应用范围很广。中有18方使用了半夏,《金匮要略》中则有30余方使用了半夏。后世的半夏方更多,几乎无法统计。这里简单介绍半夏的应用大概:半夏配生姜,可以治疗恶心呕吐;配茯苓,可治心悸失眠;配天麻、白术,治疗头痛眩晕;配黄连、瓜蒌,治疗胸满咳痰;配黄连、黄芩,治疗心下痞而烦躁;配厚朴、苏叶、茯苓,治疗咽部异物感;配枳实、茯苓、甘草、竹茹、陈皮,治疗心慌易惊、恶心呕吐、眩晕失眠;配伍生姜、细辛、五味,治疗咳嗽痰多;配伍麻黄,治疗面黄身肿;配伍厚朴、生姜、人参,治疗腹满;配人参、蜂蜜治疗胃反、心下痞硬;配瓜蒌、薤白治疗胸痹胸痛等等。
中医称半夏为化痰药。其所治的痰,不仅是指咳嗽吐出的痰液,还指滞留在体内的,肉眼无法看见的痰涎。按中医的说法,这种痰涎停留部位的不同,临床所出现的症状也不一样。精神错乱、癫痫、烦躁不安、失眠等为“痰迷心窍”;咳嗽胸闷、痰多难咯为“痰滞在肺”;恶心呕吐、咽喉异物感等为“痰气阻膈”;眩晕、头痛、四肢麻木、或痉挛为“风痰上扰”;胸闷、痰多、心悸、恶心为“痰热在心”;半身不遂、四肢麻木为“痰瘀交结经络”;关节肿痛、变形为“痰在关节”;皮肤无名肿块、不痛不痒、不红不热者为“痰块”;体形肥满、不孕、闭经、带下多者为“痰阻子宫”。又痰证伴见面红、烦躁、口干、便秘、舌红者为“痰火”;伴面黄、身体困重、腹胀、便溏、苔白腻者为“痰湿”。临床上因痰致病的患者相当多,所以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半夏几乎可以用于以上所有的痰病,特别是精神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病症使用半夏的机会更多。那么,如何掌握半夏的适应证呢?除见以上的症状以外,以下为半夏的必见证(半夏证):
半夏证
1.恶心或时有恶心感,甚至呕吐;
2.舌上有滑苔或腻苔;
3.面色黄或灰暗。
有痰病的患者,大多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感,或平素对厌恶的东西易引起恶心感,有精神过敏的体质倾向。临床望诊中,舌象多见白苔,或滑润,或腻,且比较厚。若舌质光红无苔,且舌面干燥,就不是半夏的适应证了;或舌苔焦干,半夏也不可使用。总之,舌面一定要腻滑。痰病患者的面色多缺少正常的光泽,或黄黑,或灰暗,或虚浮貌。
以下的人群适合使用半夏类方以及较大剂量长期服用半夏。
半夏体质
外观特征:营养状况较好,肥胖者居多;目睛大而有光,眼神飘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粘腻。
好发症状:主诉较多而怪异,多为自觉症状。易精神紧张,好疑多虑,易惊恐,易眩晕、心悸,易恶心呕吐、咽喉异物感,易咳喘多痰,易失眠多梦,易肢体麻木疼痛等。
半夏证与干姜证不同。干姜证多腹满、便溏且恶寒,舌苔白腻且厚,而半夏证多恶心呕吐、便多结而不恶寒,舌苔白腻而不厚。故中医说半夏降逆止呕散结,而干姜则是温中止利散寒,两药的作用是有区别的。
现代药理实验提示半夏有舒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制半夏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酮引起的呕吐有镇吐作用,并有降压、解毒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
半夏一升(30g)生姜半斤(30g)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本方是半夏类方中的止呕剂。方中除半夏的止呕作用以外,尚有生姜的止呕健胃作用。中国民间对呕吐不止者,常以生姜汁滴舌,即能取效。烹调中使用适量生姜,能增加菜肴的风味,促进食欲。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姜煎剂可以兴奋消化腺的分泌,并对胃黏膜细胞有保护作用。故、《金匮要略》中的许多止呕方用半夏配生姜。
引起恶心与呕吐的原因很多,小半夏汤所治疗的恶心呕吐是以痰湿为见证的。故舌苔必白滑或白腻,口不渴甚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或心下有水声。故《金匮要略》指出:“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所谓的“心下有支饮”,即是说心下部有水声或咳嗽痰多清稀,同时有胸膈胀满等证。小半夏汤证如下:
1.恶心呕吐;
2.口不渴或口不渴甚,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或心下有振水音,胸膈胀满;
3.苔白滑或白腻、较厚。
若恶心呕吐以外,尚有头痛、便秘、发热、腹痛、胸痛等症状的话,则需要与其余方证相鉴别。因为大黄证、石膏证、附子证、黄连证伴见呕吐者临床上也不少见。
——小半夏汤证多见于神经性呕吐、妊娠恶阻、胃切除及药物引起的呕吐。有报道以本方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呕吐,疗效显著(1)。笔者故乡的老中医尚用本方治疗内耳眩晕症伴呕吐清水者,颇有效验。
——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患见咳嗽痰多、胸满恶心者可以使用本方。有报道用姜半夏内服、肌注或喷雾吸入治疗矽肺144例,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
临床上单纯的小半夏汤证不多见,而兼证较多。如患者眩晕、心悸、心下痞者,可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用于治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其特点是小半夏汤证伴见水饮证,故患者有小便不利、眩晕、心悸肉跳等症。有报告用本方(半夏40g先煎半小时,茯苓30g,生姜30g)治疗1例过食生冷所致的胃痛、呃逆,服药4剂后症状全部消失。患者表现为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时喜温熨按,腹胀、食欲减退,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微沉紧(3)。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陈皮、甘草,便是著名的二陈汤。二陈汤被称为治疗痰饮病的主方。后世对痰饮引起的咳嗽、呕吐、眩晕、动悸、心下痞等症,无不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半夏二两(15g)茯苓一两半(15g)陈皮三两(15g)甘草一两(5g)枳实二两(15g)竹茹二两(10g)大枣一枚(15g)生姜(15g)水煎,食前服。
方名温胆汤,实际上药物的性质并不温热,倒有比较好的镇静作用。原书记载此方主治“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乏,或自汗”。目前临床上常用于神经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胆囊疾患、胃肠病、心脑血管疾患等。
温胆汤证如下:
1.恶心,呕吐,口苦口黏;
2.精神不安定,易惊,心慌,失眠,多梦;
3.舌苔腻或滑。
温胆汤证的精神症状,如睡眠障碍、失眠多梦、烦躁不安、慌乱易惊、胸闷等非常突出,且这些患者常有遭受惊恐等较强烈的精神刺激的诱因。这些情况,正与中国民间所说的“胆小”、“胆怯”、“吓破胆”、“胆战心惊”相似。因此,温胆汤可以称之为“壮胆药”。
温胆汤证多见于以下疾患:
——精神病。有报告用本方加减治疗重症精神病149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01例,狂躁忧郁症13例,反应性精神病13例,更年期精神病10例,其他12例。有遗传因素者64例,其余均因忧虑刺激发病,病程以3~5月为多。结果治愈117例,基本治愈2例,好转2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6%,服药最多者1例为34剂,一般仅3~12剂(4)。另有报道用加味温胆汤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服药8~45天(多为16~38天),结果治愈1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5)。有关报道较多,多数加黄连、菖蒲、远志、天竺黄等药物。
——失眠。报告颇多,如有报道本方治疗心胆虚怯型失眠50例,全部治愈,用药少者3剂,多者20剂(6)。另有报告用十味温胆汤(温胆汤加人参、地黄、酸枣仁、远志)治疗阴虚痰湿型的失眠25例,也获良好的效果(7)。本方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失眠、惊悸有效。笔者曾治疗一少女,因遇车祸,致惊悸、失眠,每晚凌晨方能入睡片刻,而偶有响声即醒,似睡非睡,整日神情恍惚,食欲不佳,眩晕时作,时有恶心感,舌苔白腻,服用西药镇静剂效果不明显。服用温胆汤加远志、菖蒲7剂,症状减轻,续服10余剂而恢复正常。
——神经症。如有报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妇女绝育后神经症77例,治愈56例,好转21例(8)。本方加柴胡、黄芩治疗神经症,癔病亦有效(9)。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报告用本方治疗165例,结果显效72.1%,有效98.2%(10)。
——癫痫。对小儿癫痫、原发性癫痫、颅内感染所致癫痫有效。
——颅脑损伤性疾患。有报告15例颅脑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便秘、烦躁失眠等症状,且舌苔多见厚腻或薄腻,用温胆汤加桃仁、红花、丹参、香附、远志等治疗,5例症状明显改善(11)。
——眩晕。有报告本方加葛根、钩藤、磁石为主治疗内耳性眩晕62例,除5例因呕吐剧烈而配合输液等支持疗法外,其他均单予上药,一般服药1~3剂,症状即缓解(12)。
——冠心病、心绞痛。报道较多,如本方能改善症状及心电图,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心源性休克,加人参、黄芪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等也有效。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胆囊炎。可以加黄连,或合小陷胸汤。
用好温胆汤的关键,一是抓住方证,以上所介绍的精神神经系统疾患、心血管疾患及消化系统疾患,病机复杂,各种方证均可以见到,凡用本方者,必定要见到恶心呕吐、口苦口黏、心惊胆怯、失眠多梦、苔腻滑等证,方可使用温胆汤。二是要根据病情,适当加减。下面便是几张常用的温胆汤的加味方:
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适用于温胆汤证见舌红、苔黄腻、心下痞、烦躁、失眠、面红(黄连证)者。慢性胃炎、高血压、精神病、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眩晕等常用。
导痰汤方出《济生方》,为温胆汤去竹茹、生姜,加胆南星。南星为天南星科多年生植物天南星的地下块茎,有化痰、镇痉作用,治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中风等。南星用牛胆汁制过,性质较平和,称胆南星。导痰汤主要用于眩晕、昏厥、中风、癫痫、面神经麻痹等见胸闷、痰多、苔厚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