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大黄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大黄有60余个品种,大部分出产于我国。其中我国四川、青海、西藏、甘肃、云南、贵州等地出产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品种。
大黄自古以来用作泻下药、清热药。大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说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中有16方使用了大黄。大黄应用范围极广,急性发热性疾患的高热、便秘、神昏谵语、痉厥者,痢疾便下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者,头痛目赤、咽痛齿痛、口舌生疮者,烦躁易怒、吐血衄血者,身热黄疸、小便短赤者,妇人经闭、恶露不尽者,疮疡肿毒者,跌打创伤者,都需应用大黄。大黄所治疗的这种病证,中医称为“积热”、“实火”、“热毒”。所谓积热,即肠道内的糟粕积蓄,所产生的毒素吸收入血,同时体内的有害物质也得不到清除,使机体遭到进一步的损害,因而产生一系列全身性的症状,如高热、神昏、头痛、出血等。此时使用大黄,可以荡涤胃肠,推陈致新,迅速改善症状。所谓实火,即为头痛目赤、口舌生疮、吐血衄血,常伴有便秘、腹痛、脉实等里实的症状。此时使用大黄,能通过泻下,使上炎火从下走,起到所谓“釜底抽薪”的效果。所谓热毒,多指疮疡肿毒、咽喉红肿等感染性疾患。大黄本身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更加上清热解毒泻下作用,是感染性疾患常用有效的药物。大黄尚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瘀血伴腹痛便秘者,效果更好。有瘀血者,其血多黏稠、色紫暗,其人多烦躁、精神不安。由于大黄药效迅速,多在急性热病、急腹症等危急重症的救治中发挥主要作用,前人遂喻其有斩关夺门之力、戡定祸乱之功,雅称为“将军”。然而,在急性传染病日趋减少的今天,大黄并没有失去它的用武之地,相反,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1990年11月,中国首届大黄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根据会议报道,目前大黄已用于心脑血管疾患、高脂血症、尿毒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25种疾患。药理实验表明,大黄在免疫、降脂、止血、消炎、抗菌、泻下等方面均有作用。大黄及其类方已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大黄如今已载入19个国家的药典,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在研究大黄,大有与我竞争之势,所以,研究与开发大黄是我国中医药界的一项迫切任务。而如何用好大黄,是临床医师所应关心的课题。大黄作用峻烈,使用不当,会产生副作用,故前人有“用之多寡,量人虚实;假实误用,与鸩同类”(明·张景岳)的告诫。一般来说,急性热病中使用大黄要注意其大黄证的存在,若慢性杂病中使用大黄,需要辨别其体质的虚实。
大黄证
大黄证属于里实证与里热证。里实是指以便秘、腹痛、腹胀、拒按抵抗感为临床表现的腹内充实的状态。里热是指以身热、烦躁、舌红口干燥为表现的代谢亢进性状态。同样,“大黄体质”的面红、唇暗红、舌红苔黄、痰液黏稠、便秘倾向等均为热证的表现。里实与里热是中医对人体病态所作概括的重要概念,与前述的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所治疗的表虚与表实的病态恰好是相对的,请注意鉴别。
1.腹满,腹痛,拒按或腹壁有抵抗感,便秘;
2.精神不安,烦躁,易兴奋,身热有汗;
3.舌质红而坚老,苔焦黄、干燥。(大黄舌)
一般来说,在急性疾患的场合,只要见到大黄证,便可以考虑使用大黄类方剂。大黄证中的最具特征的是舌象。舌质红而坚老,是与舌质淡红或淡白而胖大嫩润相比较而言;苔焦黄是指苔黄中带黑,如烧焦状,多伴有舌面干燥无津。笔者将这种舌象称之为“大黄舌”。
察舌用大黄是前人的宝贵经验。承气汤证有“口干燥”“口燥咽干”,大陷胸汤证有“舌上燥而渴”以及《金匮要略》“舌黄未去者,下之黄自去”的记载,可见张仲景使用大黄的舌象是口燥舌黄。我国明代名医吴有性是应用大黄治疗温热病的专家,在他的著作《瘟疫论》中就记载了20多种大黄舌的外形特征。在这本著作中,有许多光看舌而用大黄方的治验。清代叶天士也指出应用大黄“最紧要者莫过于验舌”“或黄苔,或如沉香色,或灰黄色。或中有断纹者”。笔者当年跟随学习的老中医,在考虑使用大黄方时,常常反复观察患者的舌质和舌苔,可见大黄舌在诊断中的重要性。慢性疾患的患者中典型的大黄舌可能不多,但舌苔一般多比较厚,且色黄,舌质也偏红且坚老,焦黄苔尤为特征。
大黄证的腹痛、精神不安、易兴奋、身热有汗等症状似与桂枝证相同。但桂枝证为恶风自汗,腹痛而喜按,而大黄证为身热喜冷,腹痛拒按。而且,“大黄舌”红而坚老,苔焦黄干燥,与“桂枝舌”的嫩红而暗、苔薄白而润泽是有明显区别的。
大黄体质
“大黄体质”是大黄证及其大黄类方证出现频度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慢性病中的大黄证往往不像急性病那样明显,故使用大黄的主要依据是看有无“大黄体质”的存在。
外观特征:体格健壮或胖壮,肌肉丰满,面色红有油光;腹部充实饱满,按之硬或胀痛;唇厚暗红,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厚而干糙,甚或焦黄。
好发症状:平素畏热喜凉,食欲旺盛,易烦躁易怒,易发胘晕,易头痛,易腹痛便秘,为胸闷,易口干苦,痰液唾液黏稠;易出血,易皮肤感染;血脂、血压偏高。女性多见月经不调或闭经,或经来不畅、漏下不止。
“大黄体质”的形成,除遗传因素外,主要在于长期饮食结构失当、多食过食肉食、脂肪及甜物,并缺少运动。近几十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病人群体中的“大黄体质”有增多的倾向。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20g)厚朴半斤(30g)枳实五枚(30g)芒硝三合(10g)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就像桂枝类方中的桂枝汤、柴胡类方中的小柴胡汤一样,大承气汤是大黄类方中的代表方。作为传统重要的急救方,数千年来,大承气汤不知救治了多少危急重症。在高热神昏、四肢厥冷的时候,在腹满腹痛、烦躁欲死的时候,在身热如焚、舌苔焦黑起刺的时候,在种种危急重险的关头,大承气汤往往是名医手下的回春妙药,诸般危证,每能一下而愈。此类案例,在中医的古书中以及名医的医案中,是俯拾即得的。笔者在学医以后,也不知听到老中医们讲过多少遍有关大承气汤治病救人的故事。
笔者在赞赏大承气汤神奇的功效时候,更敬佩前人的思想方法。在众多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前人发现了一种共同的病理状态——里实热证,称为“胃家实”或“胃中有燥屎”,后世则称为“阳明腑实”,其表现为腹痛腹满、便秘、身热有汗、舌红苔焦黄等。无论何种疾病,也无论何种病因,只要出现里实热证,治疗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例如,急性肺炎的身热喘息,急性胰腺炎的腹痛、呕吐,精神失常的烦躁发狂,急性菌痢的里急后重,流行性出血热的腹满少尿等,均可以使用大承气汤。这便是中医所说的“异病同治”。
大承气汤中的芒硝,是矿物芒硝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主要成分为硫酸钠(Na2SO4·10H2O),内服后其硫酸离子不易被肠黏膜吸收,存留肠内成为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中医称这种作用为“软坚润燥”。方中厚朴、枳实是传统治疗腹胀的药物,药理试验表明两药均能兴奋肠管,枳实尚能强心。大承气汤的药理实验也表明,本方能显著兴奋肠道蠕动功能,明显增强实验动物胃肠道对肠腔内容物的推进能力,并能增加肠容积而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可以改善因组胺所致的肠管血运障碍,增加肠血流量,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作用以及利胆、解热、抑制消化酶等作用。
与《金匮要略》中有关大承气汤的条文约有29条之多,其中有治“手足濈然而出”者,有治“谵语有潮热”者,有治“喘息不能卧”者,有治“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有治“腹满痛”者,有治“口燥咽干”者,有治“脉数而滑”者,还有治“自利清水”者,所治虽然不同,但是从条文分析,可以见到其证不出大满大热大实,其脉不外沉、实、滑。所谓大满,指腹满腹胀,古人形容为“状若合瓦”。所谓大热,指身热甚,扬手掷足,恶热喜冷。大实,则指不大便,按之脐周硬如卵石。其脉沉,为病在里;脉实,为病属实;脉滑,为内有热。具体而言,大承气汤证如下:
1.剧烈腹痛、腹胀、坚满拒按、便秘或黏液脓血便;
2.潮热或发热、身热汗出;
3.烦躁、谵语、神志失常;
4.脉实有力,苔干焦黄起红刺。
与大黄证比较,本方证的腹胀腹痛更为严重。患者常常放恶臭屁,其腹部按之硬满,或如按压橡胶枕头。按压时患者常诉说胀痛不适。此外,患者的潮热、多汗、烦躁、谵语、神志失常等也提示病情严重。
从现代临床报道可见,大承气汤证多见于以下的一些危急重症:
(1)急腹症
——急性肠梗阻:本病的痛、胀、呕、闭四大特点与大承气汤证颇为相似。有报道用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枳实换枳壳,加桃仁、赤芍、莱菔子)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234例,成功者828例,其中579例于服药1~4剂获效,大部分病例于24~48小时内梗阻解除(1)。一般认为,大承气汤对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及腹腔结核性肠梗阻的疗效为佳。
——急性胰腺炎:大黄对包括胰酶在内的消化酶有抑制作用,其强烈的泻下作用有利于已激活的胰酶排出,而且肠内宿便的清除也能减轻胰腺的负担。有报告用大黄与玄明粉(芒硝的精制品)冲服治疗100例急性胰腺炎,均获治愈,症状平均2.36天缓解,尿淀粉酶平均3.25天复常,发热平均3.5天消退(2)。以大承气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117例,治愈率达98.6%(3)。临床表明,腹痛随着大便的通畅而减轻,这就是中医常说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急性阑尾炎:大承气汤或与大黄牡丹皮汤等合方用于急性阑尾炎的阶段治疗。如伴麻痹性肠梗阻者,或急性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伴麻痹性肠梗阻时可用复方大承气汤。
——胆道感染、胆石症:多配合小柴胡汤、茵陈蒿汤等。有报告用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治疗胆系感染226例,均以痛、吐、热、黄为主症,胁腹满痛者占100%,恶心呕吐者59.7%,发热38℃以上者53.5%,发黄者27.9%,便秘者27.9%,用大承气汤为主治疗53例,小承气汤治疗11例,调胃承气汤治疗162例。结果经治72例内胁腹满痛缓解者达93.8%,发热消退48.8%,黄疸消退57.1%,便秘解除76.2%,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或好转,无死亡(4)。
——其他:由于本方能增强肠蠕动,故用于多种原因所致肠麻痹有良好疗效,尤其是腹部手术后的肠麻痹。有报告用复方大承气汤对腹部手术后20~24小时的患者作保留灌肠,一般灌肠后12~24小时内排气,排便,肠蠕动即可恢复(5)。还有报道用大承气汤加减直肠滴入治疗腹部手术后合并腹胀患者55例,其中一般性腹胀24例,明显腹胀31例,结果治疗后10小时内腹胀消失效果优良者45例,10~24小时内腹胀消失显效良好者9例,1~2天内腹胀消失疗效尚可者1例(6)。
(2)急性感染性疾患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乙脑、急性菌痢、重症肝炎、肠伤寒、结膜炎、角膜炎、鼻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见大承气汤证者也有较好疗效。
(3)急症
——休克:有报告本方合清热解毒药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存活率达92.6%(7)。本方加减治疗胆系休克63例,其中61例在3日内度过休克关(8)。此类休克虽脉伏肢冷,但腹必硬痛,大便必秘结,舌必黄糙或焦黑。
——挤压综合征:多伴有腹硬痛、大便小便不通,舌苔干焦。报告用本方加活血药口服,既可以迅速降低血钾,又可降低尿素氮(9)。本方作保留灌肠疗效亦好(10)。
——脑卒中:报告用于本方加减治疗脑卒中后大便秘结4日未解者72例,其中脑出血11例,脑血栓形成61例,能缓解症状,缓和病情,对大便不通、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全部有效。神志昏迷不清者18例,有效10例(11)。
此外,有报告用本方加何首乌、龙胆草、黄精治疗皮质醇增多症(12-14),本方合芍药甘草汤治疗铅中毒(15),本方加紫草、丹参、甘草治疗过敏性紫癜(腹型)(16)。临床见证多为腹痛拒按、舌苔黄腻、脉实有力等。
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比较猛烈,使用本方应注意辨证,有是证用是药,不可误用、过用、滥用。尤其是老人、孕妇、小儿及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所以,大黄证与“大黄体质”的鉴别十分重要。只要有“大黄体质”与大黄证存在,大黄方剂的应用是可以放心的,有报道服用大承气汤百剂,不但无副作用,且收到良效(17)。
与大承气汤同类,但泻下作用较轻的,有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方。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20g),厚朴二两(10g),枳实三枚(15g)。为大承气汤去芒硝、甘草,并减少厚朴、枳实的药量而成。本方的泻下作用比大承气汤减弱,临床主要用于腹胀满的大黄证。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20g),甘草二两(10g),芒硝半升(15g)。本方适用于有明显舌苔干燥、黄厚、便秘的大黄证或有明显身热有汗、大便干燥如栗的大黄证。本方证的形成,多由于发热持续、多汗,导致体内的水液丢失,或由于病久卧床、粪便在肠道滞留过久,而致大便干燥。除问诊以确定本方证以外,干燥的舌苔及腹诊见腹部硬满、特别是脐周扪及粪块也是诊断要点。临床上本方证多见于以腹痛、便秘为表现的疾患,如肠梗阻等。本方去甘草,加玄参、生地黄、麦冬,名增液承气汤,可以治疗本方证见舌红、身热有汗者。对慢性疾患或患者体质比较衰弱的本方证,本方可与四物汤(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合方,名玉烛散,亦治疗妇人经闭腹痛、形瘦善饥。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15g)大黄四两(15g)桂枝二两(10g)甘草二两(10g)芒硝二两(10g)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桃核承气汤是大黄类方的活血化瘀剂,具有通下逐瘀的作用。从药物构成来看,桃核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桃仁,《神农本草经》说“主瘀血”,药理实验证明桃仁有抗凝血,抗体外血栓形成作用;灌服给药可使小鼠出血时间显著延长;有较强的增加犬股动脉血流量作用。桂枝,是传统的通阳活血药,药理实验表明对胶原及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凝聚,桂枝与桃仁、大黄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