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从经历了康熙、雍正及乾隆的三朝盛势之后,国势日渐衰落。
及至,道光年间,大清更开始受到外国列强的入侵。
一八四二年,中国跟英国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英国打败,更签下了赔款割地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一八五一年,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事件爆发后,列强认为这是加强从中国攫取利益的大好时机。
英国及法国联军,再次借故侵略中国。
一八五六年十月八日,发生「亚罗号事件」。
清廷水师在检查怀疑走私船只时,因为该船在香港的船只登记过了期限,水师扯下英国旗,并拘留十二名水手。
英国领使巴夏礼,与当时的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交涉时指出,当时清廷侮辱了英国旗,必须放还水手,赔款及道歉。
可是,叶名琛对英态度强硬,毫无诚意,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对一切外国的投诉均置诸不理。
此举令到英国方面极为不满,及后,复以英国企图修改《南京条约》,亦遭清朝拒绝。
十月二十三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续攻占了虎门口内各大炮台。
二十七日,英军战舰炮击督署,叶名琛「危坐二堂,绝无惧色」。
二十九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督署后退出。
十二月,洋行夷馆被毁,尽成灰烬,一艘自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船遭劫。
一八五七年一月,英军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后退出省河。
另一方面,关乎法国神父马赖之西林教案,广西知县并无循西方通行途径处理,在没有告知法国领事馆的情况下处死马赖,令法国方面极为不满。
中国违反了应该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予领事的条约义务,直至现在,人们仍然无法确定马氏,确实有判处死刑的罪状。
英、法两国遂分别以上述理据,联兵攻打中国。
一八五七年九月,英、法联军抵达广东洋面。
十一月,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美使列卫廉与俄使普提雅廷齐集香港。
十二月十二日,额尔金、葛罗分别对叶名琛发出以十日为限的通牒。
十二月二十八日,英、法联军对广州发起攻击,次日即将之攻陷。
一八五八年一月五日,俘虏了总督叶名琛。
一八五八年三月,四国公使同往上海。
两江总督何桂清要求他们返回广东,然而,四国公使决定集结军舰,北上天津,四月中旬抵达白河口。
四月二十四日,再照会北京,限六日内派全权大臣谈判。
直隶总督谭廷襄斡旋拖延。
五月二十日,英国海军在华各类军舰五十艘,共载有大炮六百一十九门;法国海军在华各类军舰十五艘,共载有大炮二百三十门,联军共一万七千多人,攻占大沽炮台,兵临天津,威胁北京,签订了天津条约。
一八五九年(咸丰十年)六月,英、法派出舰队,带同新任驻华公使,前往北京换约及建立使馆。
按照西方惯例,咸丰帝得接见代表英、法两国的公使见面。
不过,咸丰不欲与外国使臣见面,于是命僧格林沁将军,领兵暗中诱击两国部队,双方在大沽发生炮战,英、法军受创而去。
一八六零年七月,英、法援军大举来袭,大沽、天津相继陷落。
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到通州南张家湾议和。
九月十八日,通州和谈破裂,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并拘留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英使巴夏礼等一行三十九人。
随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进而在北京东郊,清朝将领僧格林沁率领三万大军,号称北方劲旅的僧部蒙古马队,准备在八里桥与联军决战。
清帝咸丰有感未能应付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于是把一切交给其兄长,负责军机处的恭亲王奕欣,来处理这个危机。
奕欣,是清道光帝的六子,被朝野公认为最贤能的皇子,更被后世历史学家评论为,当时清朝最有能力及智慧的管治者,比起志大才疏的四阿哥奕宁优胜百倍。
可是,在皇位争夺战中,由于不善揣摩道光帝的心理,在阴差阳错之下,最后关头功亏一篑,竟然败给四阿哥奕宁,是为治国能力低下的「咸丰」皇帝。
奕欣只被册封为恭亲王,却又因为锋芒毕露,被咸丰帝以其福晋佳佳失仪,这个荒谬的借口,免去他的一切职务,投闲置散六年之久!
有历史学家认为,如果当年的帝位,由这位才能高强的奕欣承继,中国受尽屈辱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 * * * * * * *
九月十九日,八里桥决战前两天,被临危受命的恭亲王奕欣,与负责此战的僧格林沁将军,在亲王府议事堂商讨对战策略。
此际,王府部下禀报,称有陌生的客人要面见恭亲王。
「告诉来者,王爷正商议重大事件,没空见客,打发他离去。」僧格林沁替亲王下逐客令。
「下属也曾打发来者,但是,他说有关乎两天后决战英、法联军的事宜。」
「哦,他还说了甚么?」听到了关乎两天后的决战事宜,恭亲王感到兴趣。
「来者还说,他有打败英、法联军的战略。」
「真的!」
「分明是骗子,立刻把来人赶走。」僧格林沁听见这样的说话,却认为来者存心欺骗。
「慢着!」
「王爷,不是要接见那人吧?」
「唔!」
「不是吧,我们正商讨重大军机要事,还要浪费时间接见闲人?」
「反正现在也茫无头绪,听一下意见亦无妨。」
得到王爷首肯,不速之客被带到王爷的议事堂。
陌生人自然是从未来到此的张柏迪,他提着一个公文包,选择在这个时候,介入他们的议论。
僧格林沁看见柏迪一身洋服,又没有束辫子的打扮,立即大发雷霆。
「身为中国人,却洋鬼子打扮,又不束辫子,成何体统。」
「究竟,你们需要一个战胜英、法联军的策略,还是,要一个扎着辫子的奴才。」柏迪也反唇相搏。
「你…胆敢侮辱…大清的辫子政策?」
「嘿,『留发不留头』的政策,现下还管用么?」
「好!那老子便斩下你的狗头。」被柏迪挑衅,僧格林沁更加怒火中烧。
「别再作无为的争论!」僧格林沁正欲发作之际,恭亲王停止两人的争辩。
「倒是王爷够气度。」
「这位先生,该怎样称呼?」
「在下名张柏迪。」
「张先生,到底是甚么来历?」
「王爷,这点在下暂时未能相告。」
「连来历亦不可以告知本王?」
「现在未是时候,待时机成熟,在下自会如实告知。」
「那好吧…阁下说有战胜联军的战略,可有此事?」
「正是!」
「说来听一下!」
「在下说出计策之前,尚有一个要求。」
「啥?」
「在下要求面见咸丰皇帝。」
「张先生要见皇帝?」
「是!」
「要知道皇帝并非说见便可以见。」
「所以,在下才大胆请王爷代为引见。」
「王爷,这个人连来历也不愿说,更在此刻要求面圣,小心当中有诈。」僧格林沁见柏迪提出过分的要求,便再次提醒恭亲王。
「张先生,他说的是,阁下如此不坦白,叫本王如何取信于你?」奕欣也认为柏迪的要求并没有足够理据。
「王爷,为了表示诚意,请先看一下这个东西。」柏迪从公文包内拿出一件东西,是一部在未来才出现的笔记本电脑。
「这是甚么玩意?」两人对未来科技产品,自然感到陌生。
「先看一下这些片段。」柏迪打开笔记本电脑,播出一段他早前拍摄下来的情景。
「啊!这…是…洋鬼子的影画戏?」僧格林沁以为是在观看一出电影。
「看真一点。」片段之内人影幢幢,全是军装洋人的活动。
「这个洋鬼子很面熟…是…额尔金勋爵(Lord Elgin),我认得他…」片段之内,其中一个人物是僧格林沁所认识,曾经跟他交手的英国军队主帅,额尔金勋爵。
「再看一下周围的环境。」
「那不是京城近郊的环境?怎会…」
「两位看到的影片,是早前在京城外围拍摄的。」
「你…查到了洋鬼子兵马的动向?」
他们看到的片段,便是英、法两国联军,在北京城外围的部署调动情况,难怪使到两人吃惊。
「对,除此之外,还搜集了英、法两军的许多情报。」
「知己知彼,确实可以增加我们的胜算。」
「王爷,现在可以安排我面圣吧。」
「好吧,张先生,本王会作出安排,烦请在客房待一下。」看到柏迪的料子,恭亲王同意他的所求。
部下引领柏迪离去不久,僧格林沁便急向王爷进言。
「王爷,来历不明的人物不值得信任。」
「本王却认为张先生可信。」
「为甚么?」
「观察他说话时候眼神坚定,不似说谎。」
「他不肯说出来历,又诸多隐瞒…」
「不过,他说有对付联事的策略,本王十分有兴趣知道。」
「他一身洋鬼子打扮,末将认为…他很有可能是洋人派来的奸细。」
「洋人高傲自大,确信能够轻易打败我大清,根本无须干如此多余的事情。」
「哪…会否是长毛贼(太平天国)一伙?趁机行弒皇上!」
「应该不会,长毛贼向来以怪力乱神,此等伎俩他们不善运用。」
「话须如此,凡事还是谨慎一点好。」
「也说得对,待会由你安排亲兵护驾,本王自会随机应变。」
恭亲王安排好一切,便带同柏迪进宫面圣。
经过恭亲王引见,柏迪顺利面见咸丰皇帝。
以事关机密为理由,柏迪要求与咸丰皇帝单独会面。
亲王与僧格林沁惟有在殿外等候。
对柏迪没有太大信任的僧格林沁,在殿外忐忑徘徊,极之紧张,恭亲王则加以安抚。
半刻钟时间,殿门打开,柏迪步出,僧格林沁见到皇上平安,顿时放下心头大石。
见过柏迪之后,咸丰复召见恭亲王。
虽然未清楚咸丰与柏迪的谈话内容,大殿之上,恭亲王看一下咸丰,观察到他的面色,似乎不大好看,便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并不简单。
果然,咸丰突然向恭亲王宣告,以北狩为名,即日移驾热河避暑山庄。
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奕欣本欲详问究竟,然而,咸丰却没有心情回答,打发他离去。
带着满脑子疑问,奕欣与柏迪及僧格林沁返回王府,期待获得「答案」。
「张先生,到底跟皇上说了些甚么?为何皇上忽然要到热河避暑山庄?」
「啊!皇上要到热河避暑山庄吗?」僧格林沁得知此消息亦感到震惊。
「对!是在下要求皇上离开京城。」
「目的何在?」
「配合两天后的作战计划。」
「唔,张先生要面见皇上的要求,本王经已办到,阁下可以说出作战策略吧。」
「当然!」
「本王愿闻其详。」
「第一步,在京城散布英、法联军明天便会破城,皇上已经出走的消息,要居民疏散。」
「你要皇上走到热河避暑山庄,便是要使京城居民,相信英、法联军明天便会破城?」
「不错!」
「尚未开战便散播此等传言,你即是说咱军必败?」僧格林沁对未战先败的言论极表不满。
「张先生,如此恐怕会惊吓民众及扰乱军心。」恭亲王京同意僧格林沁的观点。
「策略目的正想要民众受惊,这样效果才真实,方能骗过联军耳目。」
「为何要这样欺骗联军?」
「我就是要联军进入京城。」
「哗!让联军轻易入城,岂非等同把阵地拱手相送予敌人?」僧格林沁对柏迪的所谓策略不明所以。
「在下的策略便是在京城之内把联军打败。」
「说笑吧,在自家门里打仗?等如自毁家园呀。」这种僧格林沁未曾想象到的策略,他极难理解。
「若非利用京城的地利条件,在下也不能想象大将军有何妙计,能够打败配备精良火炮,来势汹汹的联军。」
「哼!我手上的三万大军,是北方劲旅的僧部蒙古马队,数量多敌军近一倍。」僧格林沁自豪地说。
「你认为人多便能够取胜?」
「人多当然比人少的好!相信怎样也有一拼之力。」
「是吗?你们又有何策略呢?」
「我们早就打算在八里桥跟联军决战,不让敌人进入京城半步。」
「哪你认为此仗有多少胜算?」
「即使剩下一兵一卒,拼死也要阻截联军进城。」
「嘿!届时恐怕真是只剩下一兵一卒而已。」
「你…」闻得这个答案,僧格林沁气得没法说话。
「张先生你何出此言?」恭亲王亦好奇地发问。
「两位,请看一下这个片段。」柏迪再取出笔记簿型计算机,播出一段片子。
片子的内容,正是以模仿八里桥之战役的「电影」片段。
计算机荧光幕显示,全副武装的清朝大军,在八里桥向英、法联军冲锋陷阵。
其时,对方派出八千兵士应战。
不过,尚未触及对方,所谓北方劲旅的僧部蒙古马队,很容易便被联军射程范围广阔的大炮轰溃,清军死伤无数。
结果,造出了差不多在战役历史上,最大差距的伤亡纪录。
联军只死伤了五人,三万清兵却…全军覆没。
「这…这算是…甚么?」僧格林沁见到疑似清军大败的战果,至为震怒。
「若然采用将军的策略,全军覆没,便是战役的结果,。」
「荒谬,荒谬…简直在妖言惑众,动摇军心…」僧格林沁边说边抹头上的冷汗。
恭亲王:「张先生,尚未开战,便预言此结果,未免过于武断。」
「对…对…」亲王开腔,僧格林沁才稍为震定。
「到底,你们对联军的武器了解多少?」
「喔…他们的火气虽然厉害,不过我们的大炮也不差…」
「你认为是吗?」
「喔…」柏迪眼神射向僧格林沁,使得他移开眼神,不敢正视,明显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英军用的是十二磅弹阿姆斯特朗炮 (Cannon Armstrong),后装线膛炮,炮弹与炮管间无缝隙,准确度高。」
「…」
「最短射程为五千米(三千一百里),最少可发射三千五百次,可以用马匹拉动快速移动。」
「…」
「此外,他们的米涅式步枪 (Minion Gun),长一点四米,口径十七点八毫米(零点七吋),每秒速度为三百六拾五点七米(一千二百尺),射程最远可达九百一十四米(三千尺)。」
「…」
「至于你们,用的武器又是甚么呢?」
「我们…」
「让我告诉你吧,清朝的军队,用的是前装滑膛自制火炮,安置于炮台内使用。」僧格林沁正欲回答,便被柏迪抢白。
「…」
「基本上,是维持十七世纪后期(明末清初)的技术水平。」
「…」
「康熙年间,西洋人南怀仁监造的铜炮仍被视为利器。」
「…」
「火器方面,仍以火绳枪为主(又称鸟枪),用火绳点燃纸信发射,每次发射前须先填火药,每次只可以装六至十颗弹丸。」
「…」
「就是弓箭、刀矛仍为清军主要兵器。」
「…」
「即是说,你们的军备,近百年来,压根儿没有进展。」
「…」
「以你们现下的军备,跟联军在八里桥硬拼,还有胜算?」
「喔…」柏迪一直说话,僧格林沁却变得哑口无言。
恭亲王:「张先生对敌我的形势如斯了解,的确是做到了知己知彼。」
「多谢亲王夸奖。」
奕欣对柏迪赞赏,等同对僧格林沁的揶揄,令他更显得没有趣味。
「只不过,就是我们依从先生的策略,引诱联军入城决战,是否便有必胜把握?」
「王爷大可放心,在下尚有军事技术配合。」
「甚么军事技术?」
「请给在下一点时间,明天自会向王爷展示。」
「好,本王立刻进行疏散消息散布,三万大军齐集紫禁城等候差遣。」听罢柏迪的陈述,恭亲王便当机立断,极有王者之风。
「在下保证,后天的决战,将会为中国历史,写上新的一页。」
说罢,柏迪暂别恭亲王,会客室剩下奕欣与僧格林沁。
「王爷,请恕末将大胆,王爷真是相信那厮的说话?」柏迪离去后,僧格林沁说出他的忧虑。
「虽然张先生来历不明,本王却感到他是友非敌。」
「但是,此战关系重大,押注在陌生人之上,是否有点儿冒险?」
「本王反问一句,若然依照原定策略,你有信心打败联军?」
「末将定会竭尽全力,为大清死而后已。」看过刚才播放的电影片段,僧格林沁的信心已经大打折扣。
「只怕到时的战果,真的有如张先生所言。」
「怎会呢?大清军队该…没有如此不堪吧…」
「说实在,张先生的数据分析详尽,有可能出现他所说的战果。」
「…」僧格林沁回忆起刚才的战争片段,顿时无言以对。
「本王认为,我们已经别无选择,这一注押定了。」
「嘿,但愿那厮并非信口雌黄吧。」恭亲王宁可信任不明来历的外人,却不相信自己,暗地里,僧格林沁已对柏迪产生敌意。
虽然如此,僧格林沁对大清却一片忠心,仍然不敢拂逆恭亲王的意思,依照柏迪的安排行事,散布联军即将攻入京城的消息,要求居民疏散。
至于,离开王府的柏迪,也并非闲着,他加紧跟「时间隧道」的军事专家商议联络,为即将来临的大决战进行部署。
究竟,柏迪会使用甚么方法,替大清战胜联军,改写中国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