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巡检被双规了,写他意思也不大!因为年青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去关内学习了,没人干这细活,只好先双规起来。
白举人的全名叫白纪凤,王向科记得第一次见着的时候,这人一直冷冷的看着自己。
在砍了一些人头,抄了几个家,发了几张布告之后,他反而主动上门提出要参加赈灾工作,被安排了宣传委员和广播站长的角色。毕竟,在这个时代他举人的身份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说服力和震摄力都是很强的。
对于白举人上次的劝告,王向科不是没有反应,反而,他内心里非常欣赏这个开明的夫子。
此时,被人举报了的白纪凤完全没有犯错误的自觉,反而又一次向他做了“隆中对”一般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白纪凤甚至意外的称呼他自己为“殿下”,他说:“殿下能解十万人之饥,然天下饥民何至千万,一人得食而传十人,十人得食而传百人,如今逾十万之民得殿下之食,顷刻之间,天下咸闻,流民云集,试问殿下可有东海之黍,泰山之菽乎?
若不能救,世人只道殿下弃民百万,而不言殿下救民十万,尔时百万之民汹汹,十万之民亦不得存,天下为之纷乱,此殿下之祸大明也!”
“殿下若此时回转海外,仍不失仁人之德,纪凤当为殿下作传,以为万世称颂。否则,继凤断言,殿下今日不反,他日必反!”
“今日反可为王为帝,他日反则为奸为雄!不反,则天下不容!”
精辟,非常精辟,如来不是王向科想过这个问题,也许会大汗淋漓,一拍大腿道“差点误了大事矣!”。然后拉着白纪凤说“反正要反,要不现在就办,以后你就是孤王的军师了,哈哈哈!”
但是王向科不反,打死他也不反,因为他压根就不知“反”怎么写的。老师没教过,父母没教过,自己也没自学过。在他的思想里,根正苗红的只有正的,没有反的。
谁有?你给我找个来试试!
所以,就算逃,他不会反。
但白纪凤说的没错啊,不反不行啊,你有能填满东海的,高度和泰山差不多的粮食吗?
没有,按照现在流民的增加速度,都熬不到麦收。
本来,王向科的粮食储备可以维持十万人一年的用度,而且计算方式是不管大人小孩每人每天一斤,绝对的宽裕。
正月上旬打下岚县和永宁后,收缴的犯罪分子财物中也有粮谷一万余石。可惜的是当时受历史书荼毒很深,只想着山西陕西连年大灾,人民疾苦,打下两地后姿态一高,不但把三年税免了,连带还退了一万多石的税粮回去。后来才知道,明朝百姓交税不用粮而是交银子,而自己只退粮没退银子。这么一来,就粮食而言,占领岚县永宁也就扯扯平。
后来又搞了个创意造反秀,破了六个县,抢的粮食分了一半给皇帝,自己倒也留下了42000石,零六斗。
这也不少了!三十四万石左右的粮食,那可是二千万斤啊,以前去超市买米,都是五斤五斤买的,现在都用千万斤计算,还用发愁吗?
可挡不住流民多啊!满打满算不到三个月,流民超过十万,本地还有四万灾民和二万民工等着上工争份口粮。
而且情报显示,最过一个月,也就地是到了四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整个陕省和晋省西部十数个县将会向永宁和岚县再流入不少于二十万流民!到了6月,7月,在再一次颗粒无收以后,又将迎来新的的流民狂潮!而且,以后呢?30万,40万,甚至100万,200万。。。
还有6月皇太极将入寇宣府大同,七月,李自成将脱身车厢峡重新卷席四方,明年,张献忠将攻入凤阳,荼毒两淮。
民族问题还好办,凑凑和和也到1644年,阶级问题也好办,凑凑和和依然能到1644年,可留给了王向科的天灾的问题是能够凑合的吗?4个月以后,不,也许两个月以后就“百万之民汹汹,十万之民亦不得存,天下为之纷乱”了,
不公平,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当然,都不用“回到海外”,自己也可以什么也不管,就在特区的乌龟壳里慢慢种田,慢慢种马,多好!
现在就连“慕容复”的苦逼事业都有了很大的起色,掌握阿拉伯数学的以千人计,听的明白普通话的以百人计,搞得明白米、吨、小时等度量衡的也能以十人计。教育中心几个废柴老师每晚艰苦的自学,然而第二天艰苦的去教学,不是蛮好吗?
还有幸运的“虚竹”纵横捭阖,所向无敌,钢丝绳缠倒鳌拜,糖葫芦串了麻二,这如同天龙八部中一样的让人吃惊。
“无厓子”虽然总要消失,可现在这么乱的棋局,又有谁能解得了这个时代的珍珑!
然而,这天降了位好人。
这位好人,前面不至一次说过他见了乞丐要打住脚,脱了袜子就往人家脚上套,一口面包塞进了女娃嘴,一块肥肉添到男孩碗。这样的人,怎么能不顾外面洪水滔天!
所以,这个人打定主意要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历史任务,亲手去解开历史的珍珑!
而第一步就是那个“永宁综合经济技术示范区”。
水利方面,为了抢在春种前把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就动用三万流民。而这三万流民还将继续投入到第二期的工程之中去。
修路方面,张老汉从天九坎开始修路,热情爆棚的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修完了从天九坎至老加岭,和从老车岭至蛇口镇的道路,并开始继续向前延伸,方向就是永宁。而超过五万流民更是挥汗如雨的把永宁方方面面的道路修的四通八达,就等着和张老汉顺利会师。
土地方面,分下去的田地和新开垦的田地,以及地主和农民原有的田地,经过了大面积的置换,平整和翻耕,田野中间修筑了一条条的水渠、一个个的储水池以及一道道的水坝,形成了成块成块的美丽风景。整整8万外地的流民和本地的农民参与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总计动用的劳力超过十六万人,其中流民十万,灾民四万,本地农民二万。一个一个衣衫褴缕的建设者,用汗水挥去了早春的料峭,让沉睡了几千年的永宁瞬间翻天复地。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工程,足以和李冰郑国等人齐名!
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就如后世“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无畏决心!
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工程,就如后世“农业学大寨!”的鲜红旗帜!
可是,为了这些,王向科也做出了吐血般的伟大牺牲!
比如他把火车的车厢融化了,打成了质量无比可靠的各种农具。铁路的高架桥和一些没用的水泥建筑一榔头一榔头的给拆了,就为了捣出里面的钢筋和各种各样的管道。
为了这一成就,王向科几乎把所有库存的建筑工具都甩了出去,把所有的旧轮胎都用了上去。更加悲壮的是,甚至把两辆小型的汽油车,三辆体积不大的柴油车,完全用人力扛出了大山。而几十辆电瓶车改造的小斗运输车,用电池轮换回特区冲电的方式,作为小型物资输送的交通工具行驶在永宁的各种土路上。
如果不是实在抬不动,那两辆大型挖掘机,也会被调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工地。
到了晚上,有几台小型的柴油发电机,会给几十个大号的灯炮输送电力,以供建设者们连夜奋战。
由此你可以想象那些珍贵的油料消失的速度!
所以说,这也是一段无奈的历程,一个与历史抢时间,为饥饿赶工期的苦逼工程!
王向科的打算,是用自己的所有物资和技术,托住明末快要倒塌的天空。也就是说,这个,是一个现代化的小镇----新越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