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上期】
文:卓语
知识虽然能认识外表,但只有天性才能看透人心。
于是悟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比初出茅庐的玄奘高了一个境界。
可当天性否定了后天的认识,自我矛盾就产生了。
自以为是的唐僧(后天知识;肉眼;显意识构架的三观)全盘否定了自己的天性,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正义感会产生愤怒和固执,自己的自信会带来自负和狂傲。
于是他又开始强行约束自己的心(金箍咒)。他给猴子念咒,其实是念给自己听。
这寓意着修行途中切不可懈怠,功德未满前,要时时约束自己。
玄奘太相信自己心中的真理了,他相信一切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他发现一旦放出了心猿,即便是强行约束也不行啊,这只会让它更愤怒,不是个办
法啊。
玄奘有时候悲愤到真的很想念咒把这个不听话的泼猴疼死,可是孙悟空要是死了,
谁护送他取经呢?
玄奘气急败坏地赶走了心猿。
(三打白骨精)
---
对应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候也有这种念头,想弄死没用的自己,可又不能真把自己给弄死……比如你跟你
老婆吵架了,气得真想一头撞死啊,最后不还得消停么?
受不了你可以saygoodbye啊,用不着跳河明志吧?
唐僧糊涂中幸好保留这一丝理智:好好好,我管不住你,也不忍灭你,那你滚吧。
别让我再看到你。这样虽然大家都两败俱伤,但好歹没出人命。
冷却一段时间对大家都好。当然这是不得已的下策。
唐僧不会识人,还冤枉看清妖魔的悟空,悟空真心萌发,跪下磕了三个头,拂袖而
去。看到这儿我们都气愤不过。
电视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即你的朋友老实而迂腐,不会识人,交了不该交的朋友
。他们表面上看似玩的很开心,但你看出了他们那怪圈里其实有人并非真心相交,
而是别有图谋。你出于保护他的目的,忍不住告诉他哪个朋友太奸猾不能交,他就
不开心了,觉得那是他的事情,和你有什么关系。你们大吵一架,关系紧张。
等他被算计时,你虽还生气,但良心上还是把他当好朋友,暗中替他挡了,让算计
他的那人吃了苦头。
他却听信别人的话,不知道真相还误解你,觉得你是因为嫉妒他和别人关系好才这
样做。你解释不清,但他已经失去了对你的信任。
你很伤心,于是你们就渐渐疏远了。
待到他真正吃了苦头,后悔当初没听你的话,却再无脸面找你了。
单纯的他也尝到了面子上的欢愉假象终究替代不了内在的落寞。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事实上你若不让他亲自上这一课,他也许永远都学不会看人,也永远不会懂得珍惜。
而对于西游记里的这段,正是反应了现实中的人际情况。
---
博爱之人,终得不到爱。
不要以为佛家的修行人就博爱。他们的大爱和博爱是有区别的。
博爱更多是对生命的博爱,爱一花一草,万灵生长,却不去干涉它们的自然发展规律。
大爱就深了,那是对万灵轮回中那值得救赎的一点佛性的大爱,佛永不会放弃对一个
人的救赎(别又开小差,把佛人格化,佛就是你自己,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修行!)。
博爱就是,你再坏,等你把自己作死了他也会真心地替你诵经祈福。
但你要是害他嘛……
佛曾亲手杀了第一批浮屠,金刚怒目也杀生,更何况是修行人呢。
你以为修行人好惹,便去伤害他们,其实你却不知,
正常人看到修行人都自然而然不忍伤害,难以生出冒犯之心,阴邪之人伤害修行人,
将来果报就足够他受苦。(同样,伤害亲人的恶报也很大。)
这世上没有打不还手的道理,你去打一个武僧试试,惹孙行者试试。
但凡跟唐僧过不去的妖怪,最后全over了。
这不是主角光环,这是事实。修为高深的出家人,手无缚鸡之力,你却心里发虚不敢伤他。
因为这和你心中的善是违背的,你越靠近他,这种气场就能改变你,终究让你屠刀落地。
他心境始终平静如水,却不动一兵就让你内心崩溃。
道家的修行人也有大爱,但同样不会博爱。没有哪个道士天天跑着度人,大家度自己
都来不及,没空去乱世间法。
你问道我就答,你不问我就不说。
黄帝前行万苦跑到崆峒上问道广成子,广成子就与他席地而坐,在崆峒山上天梯那个地方
给他讲了三天三夜。
---
心猿是走了。可修行人心中却感觉丢掉了什么,修行路实在走不下去了。
各种阴神鬼怪找他算那前世今生的业障,他没有大执念大勇力,实在是斗不过啊。
他不能没有勇气和毅力,更不能丢了这股子天生的灵慧啊。
他终于明白,需要转变、度化这个心猿!
这时候他就顿悟了:要六根清静!
这就是故事中“万事皆明”的混世四猴之一——六耳猕猴该出场啦!
---
可他又困惑了。
他是要证佛位的人,面临的这个问题,就连各路已经证得其他果位的各路神仙菩
萨都无法替他解答。
要么是真不知道,要么就是不敢道破天机。
在修行的最大难关前,他得辨出个真真假假呀。
修行人一路求索,最后得到了佛法的解答:
悟空悟空,既然要悟透这个空字,就得明辨真假,才能知晓大道。
可是既然你终于迎来了最后的终极矛盾,那么就要去假存真。
悟空只是个代号而已,悟空明性。
灵明石猴乃是天地孕育,是纯天然的奇迹,但是玉不雕不成器,何况是石头呢。
可六耳猕猴则是与这灵明石猴同生同灭的存在,即本就是他身心内潜在的灵慧觉
醒,也就是你唐三藏轮回中始终都存在的慧根啊。
佛说:这样吧,我便收了一个假的,再还你一个真的悟空!
注意,佛祖只说是还他一个真悟空,并没有指出灵明石猴和六耳猕猴中的哪一个。
---
这时候原来的悟空和新来的悟空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哪个才配得起这个法号?
而哪个才是想打死唐僧的那个?
话说回来,为何当初悟空明明已经悔悟赶回来,却要打死唐僧呢?
这是因为最大矛盾没有消除。
当你内心最为矛盾的时候,你的阴暗面就会想毁灭一切,而你的正面就会压制这种想法。
当你重新翻开曾经强行封锁的记忆,面对真实自己的时候,真想把过去的自己掐死。
在道家来看,七魄向死不向生,三魂向生不向死,而三魂中幽精属阴主管七魄,七魄反过来又能影响三魂。
体内阴气重,就容易滋长七魄及其他阴神,整个人就常常表现出各种负面状态。
可为何又有另一个势均力敌的猴子护主呢?
这是因为唐僧经历了一些磨难考验,他的内心比之前更强大了,足以抵御心猿了。
祸兮福所倚,只要这一仗打赢了,他就能够完全驾驭自己的心猿意马了。
两猴斗得不可开交。这时候谁是灵明石猴,谁又是六耳猕猴,已经不重要了。
它们其实都是悟空,也都是唐僧的内心,只不过分裂为两面罢了。他们记忆、样貌都一样就
恰恰说明这一点。
二者打得势均力敌,就是因为修行人自我矛盾升级到了最高点。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生了分别心。
这二猴其实就混迹在尘世每个人的心中。
---
修行人开始面临两个选择:
一个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去求真我,求大自在;一个是纯粹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自由。
玄奘的六根想灭掉心猿,心猿也想完全控制六根。
这个自我矛盾已经升级到最大最激烈,这时候玄奘又一次明心见性了。
故事里二猴一起扭打到了佛祖面前,各执一词,真假难辨!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特别难以区分的真伪,莫说去识别一个人了,有时候我们连自己的心都问不清楚。
一个是洞察灵明、知四时变化,能移星转斗,却冥顽不化的石猴;
一个是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的六耳。
唐僧得了选择综合征。
这是小说中为了塑造角色的说法。
事实上,修行人的内心在斗争的过程中,已然开始泾渭分明。等到打到本心(佛祖)面前时,其实已经能
够自己做出选择了。
这时候的两颗心经过对立统一的碰撞,其实已经是融合体了,剩下的就是剔除出去的
糟粕。
佛祖帮助玄奘指出了有悟空之心的那一个,玄奘一下子顿悟了。
或者说,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鼓起勇气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顿悟的玄奘智慧无限增长,觉悟了空性,保留了纯真天性,一下子就把心猿制服啦!
这时候,其实不论是“识天时,知地利,斗转星移”,还是六耳的“善聆音,能察理,
知前后”,玄奘都get到了。
在佛祖指出假悟空的时候,真假立分,假的就无限缩小,最终被真悟空一棒打死。
这说明,内心必须要经过矛盾碰撞,才能去伪存真。
同时也意味着修行人前世积攒的业障彻底消除干净了。
说到业障,就不得不说到生死轮回,下期再说。
---
再加一些刚才说到道教思想时,临时想到的东西吧~
窃以为道教的道包括三重意思:元始大道、世间道和修行术道。
广成子第一天讲元始大道;第二天讲世间道;第三天讲黄老养生之术。
这都是通的。你只有学得了修行法门,才摸着了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进而自然就能明白
世间万般法;再进而,自然就能找到天道。
王重阳仕途不顺流浪街头,遇到二仙,得了仙法,却琢磨不透。直到后来又遇一仙,
乃得大道真传。即便如此,他也失败了三次,才结了金丹。
其实王重阳在著作中已经隐喻得非常明了,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很多人从字面去揣摩,殊不知老祖宗说话朴素的很,不会跟你绕弯子。
只有黄元吉说对了:“我只守着胸间一处,时刻不敢怠慢。”
不论是“为天下溪”还是为“为天下轼”,这皆为天下溪都是黄庭内景,可不是今人翻译的什
么甘做天下的溪流……
“存无守有”,“知黑守白”,其实就是一回事情,慧观吐纳的人都知道,“溪”这个形容是很
到位的,从天灵上引入的炁溪,恰恰就是通过中脉这条軾流下来到达玄门的,而牝门上升的
炁流则是从石门(下丹田)而入,与天灵下来的溪流交汇于玄门。配以呼吸,就如风箱一般
,回风不息。关于这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在《道悟笔记》中的偈语诗。
此三家相遇,就是三丹合一,别无二解。而黄老所说,正是武当三丰真人的意思。
其玄牝之门,在橐龠之间,东西震兑,皆是金位,合为铅汞,南北坎离,需要上下******文火烹饪……自古多少真人,反反复复地告诫世人,毫无保留地阐述真道。
可难耐真理只在少数人心中,难以普济,可怜圣人苦心孤诣,世人却不问苍生问鬼神,这
也许就是贾谊体会到的悲哀吧。
---
道法与佛法不同,经典中为了保护天机同时不使世人被引偏,运用了大量隐语。
传出去都变成了神话传说流传了下来,这样也好,免得许多麻烦。自古都是人求道,没有
道求人的。道家不求你去学,你要想学,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而佛家不一样。这个说起来复杂了,简单说一下。
因为佛法中禅宗的命功不会明说,其实都包含在入门阶段中了,下山渡人的高僧都是过了
这一关的,他们已经将重心放在了修心性上,度人也是引导人向善。
在这一点上,佛家对众生要求其实不高,人人若能心向善,便可入得净土。
所以法华经、净土宗其实就是度人往生净土的,并非金刚经那样是成佛的经,要求的高度不
一样。
对于大乘佛教而言,度千百万众谈何容易?故而为了让大众好懂,才会有净土宗的出现,
法华经、阿弥佗经、无量寿经这些,都是劝人向善的经书,易学易懂。
而金刚经这些禅宗相对高深的经书,则是通往极乐,和净土是不一样的。故而一般佛教徒
学净土宗就可,倘若想要真正修行,要证菩萨果,还是要好好研习金刚经呀!只此一经,
足够一生受用。
佛家虽然讲求舍得放下,但在修行上往往会发大愿,发大勇力,大执着。地藏王菩萨不度
净地狱就誓不成佛,这就是大宏愿。大乘佛教把度众生看成是修行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在
这方面有着大执着。
返回来说,道家真人为何不刻意找人去度,这里面是有一个道法自然的态度在里面的。
一个高僧可能就在寺院里,可一个大真人,往往躲在世外修行,你找都找不到。
在这里卓语要替道家解释一句:道家的观念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修好了,那么天下就太
平了。水利万物而不争。所以道家不争,也不会总是下山喋喋不休地跟世人讲道还不讨好。
最后道没传成,反而误导了众生。因为修行是讲求慧根的,故事里聪明人反而修不出大器,
看似憨傻厚道的人,却内慧其中,被师父看中,就是说这个慧根的重要。
想成仙,是要求的,还要看机缘。机缘一到,你不找他,他就来找你啦。
世上游戏人间的人仙、地仙不在少数,只不过不像大家看电视小说那样,还会飞啊什么的。
首先,仙也是人,不会违反生物学和物理学定律和常识,神通也不是肉眼看得见的。
但倘若你也修行到了一定深度,会望气,会看性光,那么就能看到高僧、真人脑后的性光,
以及身周的金光、紫气。这类人一般都长寿,但若他们活够了,便会知时而去。
在离世之前,他们就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离世,也会提前告知后人,自己选择好地方,
然后坐化。
黄元吉、李庆远、吴云青、南怀瑾等皆是如此。道家真人死后会有化虹的现象(有待考证),
佛家圣僧死后也会烧出五颜六色的舍利子,这都是修行到极高境界出现的生命现象,升华到更高等的
生命形式。
所以说仙人更多的是精神领域的奇妙体验,对命运的认知度超过常人,以及对灵魂的掌控,
并非大家从神话故事里看到的那样。
但如果能看到法界(神界、仙界、佛界)景象,那么恭喜,你便能看到神话故事里描述的场
景。那是修行人死后没有进入轮回的灵魂,在更高纬度建立的神国:无数仙人、菩萨在那里
修行。
这时候你就理解神通、仙人的意义了:这是与物质界不同的世界。
神话故事里描述的一切光怪陆离的景象,其实都是法界的现象。
镇元大仙在世间带肉身修行,同样能够玉神出窍神游,故而他是地仙之祖。
这些景象可不是一个人臆想而出的精神幻象,而是一代代真人、活佛所共同印证、描述出的
确切存在。比如说天宫、地府,这些景象的最初描述各教派都惊人的一致,只是叫法不同。
再比如一些阴神的形貌、名字,你若遇到,就会发现和古人慧观中总结出的一般无二。
它们是另一种存在,非物质的,你非要用肉眼去看,是看不到的。
为什么神仙在未脱离地仙之前,都会非常珍惜这副躯壳,就是因为这身国是沙河世界中的
行舟,修得不易。人人都有一个,都一样的,神仙不会三头六臂,只是好好利用它修行罢了。
佛家视身体为臭皮囊,有些学不懂佛的人,说道士尽是守尸鬼。其实他们误解了佛法。
其实佛家也有自己的命修法门,比如中脉法、心轮法、只是他们不知道实修罢了。
躯壳固然是臭皮囊,但是刚开始就好高骛远,定下要证菩提果的最高目标,而忽略了阴神的
度转、凡人元炁的亏损,那么就太难修行了。道家只是走了一条迂回的道路,先筑基结丹,
再玉液、金液还丹,以丹出神,从阳神出发来证大道,步步为营,更稳妥一些罢了。
所以吕祖就说:只修命,不修性,此乃修行第一病。只修性来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有佛道之争的人要注意,不要光读死书,记那么多自己都搞不懂的理论。其实你一修行,就
会发现,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你取一瓢饮,都是好的,哪来那么多争执!
以后若再有人在佛道谁更高明,谁对谁错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满嘴跑火车。
包括其他某些宗教互相打架,你说我的神是假的,我说你的神才是假的,三说两说就开枪
,打仗,实在是庸昧可笑。
我只送一句话,闭嘴,修行!
在这一点上,我们崆峒山就做得很好,佛道两家非常和谐地住在一座山上,相互尊敬、学习
,没事一些老道和老和尚还坐在一起聊个天,吃个饭,谈谈学问。这就很好嘛!
崆峒山上有高人的,儒释道三家精髓都懂,还懂周易,会武术,不以分别心看修行人,也不
以分别心看凡俗人。
现在山上wifi覆盖,那些出家人各个都有了手机,能够了解外界事物,获取更多信息(你懂
的),这就更考验他们了……但总的来说,崆峒山上的生活还是不枯燥的,只要有心,就能
有趣。
---
义务广告一下:欢迎来PL市崆峒山观光玩耍,喜欢就留下来体验一周修行吧。
没想到今天说了这么多题外话。
对了,以上都是我瞎说的,骗你看了这么多(应该也没什么人看这些)……
道法佛法不乱世间法,信则有不信则无。
今天就片到这儿,下期再继续侃。
请关注“每天学点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