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西域,劫杀过往商客和汉朝廷使臣的不仅仅是楼兰国,龟兹等国也多次劫杀过往商客和汉朝廷使臣。对此,西汉朝廷非常重视,要求傅介子出使大宛国时,顺便到楼兰国和龟兹国处理此事,给楼兰国王和龟兹国王一个警告。
傅介子首先来到楼兰国,他责问楼兰国王:“你为什么要让匈奴人在这里杀死大汉使臣?”
楼兰国王知道自己没有理,低下头,不吭声。
傅介子又说:“现在,我大汉的军队就要来了,要跟你清算这笔人命账。你怎么办,你总不会叫匈奴的军队来抵挡大汉的军队吧?”
楼兰国王一听大汉的军队要来找他算账,吓坏了,慌忙请求傅介子,要傅介子奏请西汉朝廷,宽恕他的罪责。
傅介子又问:“我听说匈奴的使臣常从这里路过,串联西域各国。你既然要与我大汉和好,为什么不把这些情况告诉我们?”
楼兰国王一听又急了,忙说:“今后,我一定与大汉朝廷和好,服从大汉朝廷的管辖,再也不跟匈奴人来往了。”说到这里,他话头一转,“最近有匈奴的使臣从这里经过,去了乌孙国,途中要经过龟兹国。您要不要去龟兹国看看?”
傅介子听了楼兰国王的话,立即赶往龟兹国。可是,傅介子来迟了一步,匈奴使臣已经离开龟兹国,去了别的地方。傅介子只好又像责问楼兰国王那样,责问龟兹国王。龟兹国王听说大汉军队要来,也害怕了,立即认错,并一再表示要跟汉朝和好,不跟匈奴来往。
傅介子未能追上匈奴使臣,只好继续出使大宛国。在大宛国,傅介子得到消息,匈奴使臣一行已经返回龟兹国。傅介子带着人马,赶到龟兹国,直奔王宫,去问龟兹国王。国王悄悄告诉傅介子,匈奴使臣和他的随从人马,已从乌孙国回到这里,正在他们的住处休息。傅介子率领随行将士,摸到匈奴使臣的住处,发起突然袭击,将匈奴使臣一行全部杀死,彻底摧毁了匈奴的一次大规模外交行动。
傅介子机智果敢,见机行事,主动打击匈奴的外交活动,击杀匈奴使臣的事迹传到西汉朝廷,引起震动。大臣们认为傅介子的这一行动,打击了匈奴的气焰,朝廷应该奖赏。在大臣们的请求下,朝廷封傅介子为中郎将,由骏马监迁任平乐监。
可是,好景不长。傅介子离开楼兰不久,楼兰国王又投向了匈奴的怀抱,继续与匈奴勾结,劫杀过往客商和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楼兰国王背信弃义的行为,使傅介子非常愤怒。他对当时掌管朝政的大将军霍光说:“楼兰国王多次劫杀我大汉使者,不治罪无以显示我国威。”他提出要出使西域,借机惩处楼兰国。霍光同意了傅介子的请求。
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率领部分将士,带着大批的金银绸缎等财物,前往楼兰国。进入楼兰城后,傅介子放出话来,说他这次是代表大汉朝廷送赏赐来的。可他去见楼兰国王尝归时,却空着两只手。楼兰国王听说傅介子是来送赏赐的,满心欢喜,见了傅介子,又发现他空着两手,很不高兴,因此对傅介子十分冷淡。
傅介子的目的在于吊楼兰国王的胃口。第二天,傅介子装出要离开楼兰的样子,对驿馆的楼兰官员说:“我们这次带来好多黄金和锦缎,要赏赐西域各国。可是,你们国王对我们很不礼貌,我只好把这些财宝带到别国去了。”说完,傅介子还拿出黄金和锦缎,给驿馆的官员看。
驿馆的官员看到财宝,连忙跑去报告了国王尝归。
楼兰国王得到报告,匆匆赶来向傅介子赔礼。傅介子把楼兰国王让进驿馆,又把带来的财宝摆出来,让他过目。
琳琅满目的财宝,看得楼兰王尝归眼花缭乱。傅介子发现楼兰国王看着财宝直流口水,心中暗暗高兴,吩咐属下置酒上菜,盛情款待楼兰国王。傅介子频频劝酒,与楼兰国王推杯换盏,喝了不少酒,不一会儿,就把楼兰国王灌得晕晕乎乎。傅介子一看时机到了,对楼兰国王耳语道:“国王殿下,我这次奉天子之命来到楼兰,有几句要紧话,要单独对你说,你看……”
楼兰国王明白傅介子的意思,立即喝退左右。这时,从大帐后跳出两名勇士,来到楼兰国王身后,举剑就刺,只听扑哧两声响,两把利剑同时刺穿了楼兰国王的胸膛。他们杀死楼兰国王,砍下他的头颅。
待在帐外的国王侍卫,听到帐内响动,急忙冲进帐来,一看国王被杀,全都拔出刀来。傅介子看着楼兰侍卫,厉声喝道:“不许动!谁敢动,就灭他的九族。你们听着,我是奉大汉天子之命来问罪的。尝归的死,是罪有应得。如今尝归死了,你们应该另立新国王,竭力扶佑新国王。今后再有叛逆者,将以尝归的头颅为鉴。”楼兰侍卫被傅介子吓住了,把刀悄悄地插入刀鞘。
傅介子提着尝归的头颅,冲进楼兰的王宫,召集楼兰国群臣说话。那些大臣见他们的国王死了,全都吓得身如筛糠。傅介子站在大堂上,对那些平时近亲汉朝的大臣,一一加以封赏,对那些平时亲近匈奴的大臣,一一加以斥责。很快,傅介子稳定住了楼兰国的局势。
傅介子诛杀楼兰国王的消息传到长安,西汉朝廷的大臣个个喜笑颜开,盛赞傅介子有勇有谋,既扬了国威,又雪了国耻,要求皇帝表彰傅介子的功绩。汉昭帝下诏表彰了傅介子的功绩,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赐食邑七百户。同时,汉昭帝还下诏,立尝归的弟弟尉屠耆为楼兰国王。为了与楼兰人民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汉昭帝下诏将楼兰更名为鄯善国,王城向东迁移,还为鄯善国王刻制了印玺,赏赐了宫女。此后,鄯善国一直与西汉王朝保持着友好关系。
傅介子两次出使楼兰,不辱使命,显示了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维护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安宁作出了贡献。历代的史家和名流,对傅介子借酒斩杀楼兰国王的事迹盛赞不已。唐代诗仙李白写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清代乾隆皇帝也在诗中写道:“昔有傅介子,手斩楼兰头。”
傅介子去世后,安葬于北地故里,即今甘肃庆城县西塬石马坳。
毒士到来曹操笑:三国谋臣贾诩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特殊的时代,总是给高智商的人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三国时代造就了大批名将,也培育了不少谋臣。在众多的三国谋臣中,贾诩是个佼佼者。《魏书》中将贾诩列为当时的谋臣之首;陈寿说贾诩“算无遗策”;史家则认为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最著名的毒士和鬼才。
贾诩,字文和,生于公元147年,卒于公元224年,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贾诩少时并无特别之处,在邻居们的眼里,是个平平常常的孩子。只有当时的一位名士,见到贾诩之后,看出了一些端倪,说你们可别小看这孩子,他有张良、陈平的才华。起初,有人不相信,不过,有一件事很快证实了名士的看法。
早年间,贾诩被举为孝廉,本应进入朝廷为官,因有病辞官回家。贾诩与人结伴西行,当走到汧地(今陕西千阳县)时,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数十人全被氐人抓走。这伙氐人非常凶残,要将所有的人杀掉。贾诩连忙说:“我是段公的外孙。请你们不要杀我,我家一定会用重金来赎我。”贾诩说的“段公”,与贾诩是同乡,是镇守西北的护羌校尉段颎。他是边关名将,威震西北。贾诩假称自己是段颎的外孙,不过是急中生智,想用段颎的威名吓唬氐人。反叛的氐人一听贾诩是段颎的外孙,不仅不敢杀他,还把他敬为上宾,一番盟誓之后,把他送了回去。其他被抓的人,全部被杀。这件事,说明了贾诩过人的才华,也说明了贾诩的应变能力。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攻入都城洛阳,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十一月,董卓自封为相国,独揽朝政。贾诩以过人才智受到董卓集团的重用,以太尉属官的身份出任平津都尉,不久,又升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牛辅,当时屯兵陕西,贾诩在牛辅大营中任职。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等人设计谋杀。岳父死了,牛辅大势已去,开始亡命天涯,不久也被部下所杀。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见靠山已倒,急忙派人去长安,请求刚掌大权的王允赦免自己,王允不肯。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见王允不肯赦免自己,要按董卓同党治罪,非常恐慌。他们想来想去,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就想解散各自的部队,逃回乡下避难。贾诩也是董卓的旧部,也为自己的出路发愁。他见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惶惶不可终日,为了给李傕等人找条出路,也为了保护自己,建议他们带领部队西进,以为董卓报仇为号召,沿途收罗董卓旧部,然后攻打长安。如果成功,大权在握,可以随心所欲;如果失败,再逃往乡下避难不迟。
贾诩的计策被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采纳。他们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董卓的旧部,组成讨伐军,杀向长安。贾诩等人高举讨伐大旗杀去,一路上不断有西北将士加入,等讨伐大军来到长安城下时,部队已发展到10多万人。在李傕、樊稠和李蒙等将领的指挥下,讨伐大军围攻长安城。镇守长安的是名将吕布,他英勇善战,指挥有方,再加上长安城池十分坚固,讨伐大军久攻不克。就在大家快要失去信心时,长安城内士卒哗变,打开城门,将李傕大军引进城中。
李傕10多万大军涌进长安城,挤满了大街小巷。吕布指挥守城将士,与讨伐大军展开巷战。讨伐大军人数太多,少得可怜的守城将士,很快淹没在讨伐大军的汪洋大海之中。吕布见败局已定,率领百余轻骑杀开一条血路,逃出长安城。讨伐大军夺下长安城,李傕等人开始纵兵杀掠,一日之内,在长安杀人上万,大街小巷,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讨伐军严重失控,朝野大乱,到处腥风血雨,人们四下奔逃。
贾诩做梦也没有想到李傕等人夺取长安后,会纵兵抢掠,滥杀无辜,给长安军民带来一场空前的灾难。他后悔给李傕等人出谋划策,可是已经晚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李傕等人的行动,把东汉推向了战乱时代。
李傕等人占领长安,拥兵皇宫,威逼汉献帝和司徒王允,要汉献帝封赏这次讨伐的有功之臣。汉献帝被逼无奈,只好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等人认为贾诩立了头功,任命贾诩为左冯翊,接着要汉献帝对贾诩封侯。贾诩坚辞不受,他说:“我有什么功劳?我不过是出了一个保命的计谋。”李傕等人见贾诩不愿受封,又要拜他为尚书仆射。贾诩又拒绝了这一职务,他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人的榜样。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众,怎么能接受这一职务呢?就算我贪图荣华富贵,接受了这一职务,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朝廷只好拜贾诩为尚书。
贾诩过于聪明,计谋太多,李傕等人既想亲近他,又从内心惧怕他;既想重用他,又担心他掌握大权对己不利。贾诩也看出了李傕等人的心事,恰在此时,母亲去世,贾诩以奔丧为由,辞掉官职,回家守孝。李傕等人不想放走贾诩,又拜他为光禄大夫。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东汉王朝中出现了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大权的局面。三人从起兵之日起就心怀异志,三人共同把持朝政后,更是互相猜忌,互不服气。汉献帝也看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总是设法挑拨三人的关系。为了争权夺利,三人由争吵发展到斗殴,再发展到动用兵力,相互攻打。贾诩本是一个谋士,手中没有军队,夹在三人中间,处境十分艰难。为了维持大局,贾诩反复开导他们,晓以利害。在贾诩的调解下,三人虽然面和心不和,但总算维持住了大局。
这样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汉献帝兴平二年二月,李傕派遣自己的外甥胡封行刺樊稠。樊稠一死,三人执政变成了二人执政,李傕与郭汜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双方动用各自兵马,打了起来,还劫持了献帝和部分朝臣。李傕任命贾诩为宣义将军,担任自己的谋臣。为了维持大局,贾诩又奔波于李、郭之间,做劝和工作。在贾诩的努力下,李、郭二人罢兵讲和,放出了被劫持的献帝和朝臣。长安躲过了一场新的灾难,贾诩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把宣义将军的印信还给了李傕。
经过这场动乱,贾诩进一步认清了李傕,深感李傕大营不是久留之地。恰在这时,贾诩的姑臧同乡、段熲的族弟段煨驻军华阴。贾诩离开李傕,去投靠段煨。这时的贾诩,已经很有名气,为段煨军中将士所仰慕。贾诩的到来,受到段煨军中将士的欢迎,却让段煨心中不安。贾诩名气大,智慧过人,段煨担心贾诩乘机夺了自己的兵权。表面上段煨对贾诩很尊重,暗中却处处提防贾诩。贾诩看出了段煨的心事,知道留在段煨军中不妥,想离开段煨另谋出路。
贾诩有一位姑臧同乡,名叫张绣,也是当时的豪杰。张绣仰慕贾诩的才华,一心想把贾诩纳入自己帐下。贾诩临行前,段煨军中有人得到了消息,劝贾诩不要离开段煨,说:“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要离开呀?”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他待我不薄,可我却觉得一点也靠不住。如果我留下,时间长了,必然为他所害。我离开段煨,他一定暗暗高兴,指望哪天有事的时候,我会帮助他。因此,即使我走了,他也会善待我家人。”就这样,贾诩一个人去了张绣军中。张绣得到贾诩,非常高兴,率领很多人前来迎接。段煨得知贾诩走了,也很高兴,对贾诩的家人善待如故。
贾诩得到张绣重用,成了张绣的得力助手。他给张绣出谋划策,深得张绣信任。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强迫汉献帝迁往许都(今河南许昌市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统一中原的战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贾诩献计,要张绣屯兵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与荆州牧刘表联合。张、刘联合之后,实力大增,成了曹操的心腹之患。不灭张绣和刘表,曹操寝食难安。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今河南邓县)。此时,曹操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冀州牧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曹操攻打张绣的机会,袭取曹操的大本营许都,迎汉献帝以号令天下。曹操吓坏了,急忙从穰城撤退。
张绣发现曹操退,率军追击。刘表得知曹操退兵,也派荆州大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退兵途中,曹操定下妙计,故意示弱于张绣和刘表,诱使张绣和刘表倾力相追,结果曹操奇兵骤出,步兵骑兵夹攻,大破张、刘联军,然后迅速北撤。张绣见曹军打胜后不敢恋战,迅速北撤,要亲自率大军追击。贾诩劝他:“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没想到曹操亲自断后,率军反击,打败了张绣的追兵。
张绣吃了败仗,垂头丧气。这时,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追击,一战必胜。”张绣说:“你别说了,我军已败,还追什么?”贾诩说:“兵势有变,现在追击必胜!”张绣听了贾诩意见,收拢部下,再次追击,果然一举击溃了曹操的后卫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