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周怀政脸色发青,直到此时他才知道自己暴露了,暗自感叹自己怎么这么笨。
“我们老大问你话呢,哑巴了?”后面一个大汉说道。
自从被分到东宫当值,就再也没有人如此待他,周怀政此时也犯了牛脾气,“你家老大又不是我老大,来来来,打死小爷,打不死小爷小爷和你们没完。”
听到周这么一说,为首的人反而笑了,“死在爷手上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少年郎,别拿这话唬人。”
听到汉子这么说,周怀政这才仔细的打量了眼前的这人,面相普通,肤色黝黑,唯一的特点或许就是脸上有很长的一道刀疤,从右眼下面一直到左边脸颊。
看到这么长的一道疤,他的语气也软了下来,“我家公子看上了你家小姐,叫我跟着认认门。”
“哦?你家公子又是何人?”汉子又问道。
周怀政眼睛咕噜一转,信口胡诌,“我家公子可是当朝宰相的衙内。看你家也是个富贵人家,也算是门当户对了,我这就回去禀告我家公子,改日上门提亲。”说着转身就要走。
这时,一个在这群彪形大汉中也显得特别高大的人把手伸了过来,提小鸡般的将周怀政提了起来,“爷让你走了嘛!”
刀疤脸说道,“既然是王相公家的人,此事就这么算了。你且离开吧,以后莫要干尾随跟踪良家女子这等龌龊事。”
周一听这话,顿时火上心头,“你才龌龊,乘人不备,偷袭于我。”指了指自己的熊猫眼,又指了指肚子,说道,“你们是哪个府上的,小爷和你们没完。”
汉子们大笑着离开,在风中留下了一句话,“来鲁国公府。”
次日早朝,同平章事王钦若上书请立皇后,赵祯以此为家事,不许。
王以“君王无家事,家事皆国事”再三请求,赵祯只能答应下来,可是在皇后的人选上,君臣又起了争议,赵祯要立张氏,大臣要立郭氏,于是就这么一直扯皮到下朝,也没有个定议。
周怀政再见到赵祯已经是中午了,当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给赵祯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时,赵祯才扫除了心中的阴郁,大笑道,“这么说,她是曹家的人了。”
周一脸委屈,说道,“哪些厮杀汉一看就是从战场上退下来的,想来他们没有骗我。陛下,您看看小的脸上的伤,都见不得人了,您可要为我住主啊。”
赵祯揶揄道,“我现在帮你作主,小心那女子记仇,将来也为她的家将做主。”
周苦着一张脸,说道,“可是小的把话都放出去了,要是就这么算了,多没面子啊。”说完还偷偷瞄了一眼赵祯。
赵祯笑道,“你个奴才,还要什么面子。”说完摸了摸自己下巴,说,“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欺负了我的人,这个场子得找回来。”
他向前走了两步,像是在自言自语,“既然是行伍出身,周同和韩超肯定是不够人家看的,嗯!就这么办。”
赵祯吩咐周怀政去把潘允,曹傅。
潘允是开国名将潘美的孙子,曹傅同样出身不凡,爷爷是曹彬,同样是开国元勋。二人此时皆在皇城司当值,拜带御器械,从六品,因特许宫内带剑佩弓入内殿近侍,故民间谓之“御前带刀护卫”。
潘允与赵祯年纪相仿,见到赵祯行完礼说道,“不知陛下召臣来所谓何事?””
赵祯叫他免礼,说道,“我在宫中无事可做,想跟你家讨几个家将。”
潘允一听这话,面漏难色,赵祯又说道,“你们放心,我是不会亏待他们的,论起来,咱们都是一家人,你们回去禀明承庆郡马和兴平郡马,就说我想见识一下大宋的百战悍卒。”
(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有女二人,承庆郡主,追封乐平公主,下嫁潘美子潘惟熙;兴平郡主,追封大宁公主,下嫁曹彬子曹珝)
二人听皇上这么说,只好答“是”,然后,退下了。
一夜无事,蒸蒸日上的大宋王朝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赵祯不想起床,倒不是因为赖床,只是一想到又要在大殿上和那群大臣扯皮,就感到一阵头大。
最后还是在周怀政再三催促下,才艰难的走向资善堂,继续与大臣们说些没营养的话。
本来虽然说不上喜欢早朝,但也说不上厌恶,可昨天大臣们把立皇后的事放在了台面上说,赵祯就不想去和那群大臣理论了,他两辈子读的书加起来,估计都没有人家一个年读的多,所以当王钦若引经据典并且不带重样的,诉说了半个时辰应该立郭氏的道理,赵祯就害怕早朝了。
果然,在讨论完国家大事小事之后,话题又回到了该立谁为皇后的身上。
王钦若又是一段长篇大论,听的赵祯头都快大了,可是还要漏出微笑,显出耐心,一副很亲民的样子。
终于等王钦若说完了,赵祯突然说了句,“不知王相公高龄几许?”
王钦若一愣,这是嫌他老了吗?
说道,“老臣已经六十有四。陛下,我们说的是册立……”他的话还没说完了,赵祯就抢着说道,“相公如此高龄,还要为国事操劳,殊为不易,”接着又转头问道,“王孝先相公不知高龄几许。”
王曾一愣,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且他今年不过四十五岁,正值壮年,当不起“高龄”二字。
不过既然皇帝发问了,他也只好答道,“臣今年四十有六。”
赵祯突然从龙椅上站了起来,似乎很是激动的说道,“尔等皆是国之重器啊,怕是有不少人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你们替我赵家牧守天下,忧思劳苦,这朝堂之上诸公,你们应当有座。来人哪,赐座。”
一段话说的行云流水,完全不给别人打断的机会。
群臣一听这话,都跪了下去,说道,“臣惶恐。”
王曾也说道,“为天子牧民,本就是我等职责,当不起陛下如此赏赐。”
刘娥也觉得此举不妥,宋朝本就厚待士大夫,如此一来,怕是会使士大夫阶级气焰更盛,可是却想不出劝谏的话,只好盼望着大臣们能够有些自知之明。
赵祯又说道,“君所赐,不敢辞,诸公莫要推辞了。”
群臣又再三说自己德行不够,功劳不够,直到赵祯说“诸公不受座,今后皇帝也当站着听政”,这才叩头谢恩。
事了,赵祯就宣布退朝,皇后之事虽还未立,群臣也不好意思再提,于是赵祯又混过一关。
赵祯此举本是无意之为,只是想转移一下话题,却意外的收获了天下士子的心,天下人都纷纷称赞,朝中大臣也开始亲近赵祯,于是,赵祯也在朝堂上有了一定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