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渐渐下山,天山山路崎岖且及其险峻,十三一行人早已经是下马换做步行了。
“六爷,我们这已经差不多有八百米了,您看要不我们今天就在这休息吧。”太阳已经下山,四野渐渐变暗,山上的温度也渐渐低了下来。十三担心再勉强走下去会有什么危险,提议道。
高宗正坐在一块大青石上休息,听到十三的话后。在环顾四周情况后,他点了点头,淡淡的说道:“好吧,就听你的。”
高宗话音一落,十三便就招呼起双双,二人很快就在空地上支起了一顶简易的帐篷。
“记得以前,那时我还没进边防营,双双又还小。我门两人没什么经济来源,所我只能和别的成人一样,出去砍柴。有时候也会去打猎,一去就是两三天,那时候双双便寄宿在一位朋友家中。”十三一边捯饬着收集来的干柴一边淡淡的说着:“这钻木取火的本事,也是那时候学会的。”
看着十三慢吞吞的样子,本来就是急性子的管春秋有些不耐烦了,说道:“不就是生个火么,把你能的。”
说完,管春秋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往干柴堆一指。也不见她有念什么口诀,那堆干柴火便燃烧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火苗,让十三有些失措,吓得一激灵。有些失神的看着管春秋,不可思议的问道:“你,你是修道者?”
管春秋将双指放于嘴前,做吹灭火焰状,略带调笑的说道:“你猜呢?”
管春秋居然是个修道者,这件事对于多年求道而不得的十三来说实在是个不大不小的冲击。
稍稍平复了心情,十三疑惑的问道:“所以你是文渊阁的学生了?”
管春秋摇摇头,有些失落,说道:“不是,父亲不让我进阁。”
“不让进阁”这四个字好似一柄大锤一般,在十三的世界观里狠狠的敲打搅拌。对于这个固执的认为想要修道就必须入阁的少年来说,这四个字突然让他有些迷茫,难道不入阁就能修道么?
原本十三还想再向管春秋多问点关于修道的事,可是管春秋却表现的心情十分低落,对十三爱答不理。
......
天已经完全黑了,弯弯的月儿高挂,高宗一个人坐在帐篷内冥想,管春秋不知去了何处,十三和双双则守在火堆旁不知道在干什么。
袁天罡踱步走到十三身后,见十三手里拿着一支小树枝在地上划拉好像在写字,饶有兴致的凑上前看。
“太上清静经?你怎么会有这个?”袁天罡略带疑惑的问道。
十三写的入迷,这时才发现袁天罡已经走到自己身后。站起身先是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才说道:“先生知道这篇经文?”
袁天罡点点头,说道:“道藏三千,这《太上清静经》便是正统道藏之一。是篇不错的经文,只是这篇文你是从何得来的?”
“去年鄱县外来了批大马贼,后来我们边防营剿贼得了战利品,这篇道文便是其中之一。营长看我一心想要求道,便将这篇经文给了我。”十三一五一十的将道文的来历将诶了一个听。对于这位老先生,十三没来由的有一种信任感。
听了十三的解释,袁天罡点点头,而后问道:“你很希望修道?”
十三点点头:“是的。可是我始终悟不通道,或许我真的笨吧。”
袁天罡又看了眼十三写在地上的《太上清静经》,然后缓声说道:“《太上清静经》本就晦涩难懂,我看你所写经文又有残缺,悟不通实属也正常。”
这一刻,十三好似看到了点什么,那个叫做命运的东西,现在它的小尾巴好像露出了一脚。十三不能任机会就此流走,面前的老人既然能认出《太上清静经》自然不是平凡之人。
十三将腰弯成九十度,先左手压着右手,而后将手背贴着自己的额头,双膝着地,行了一个最重的大礼:“还请先生解惑。”
袁天罡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不由得捋须微微一笑,扶起十三,自己盘坐在地上,问道:“你想知道什么?”
十三听了袁天罡的话,不假思索的便脱口问道:“我听管大人说她未曾入过文渊阁,可她却已然是入道之人。还请问先生,除文渊阁外,还有别处可学修道之法?”
袁天罡听了十三的话,有些意外。原本以为十三会直接问自己修道的方法,没想到十三却问的是别的。在袁天罡看来,十三又多了不急不躁这一个标签。
“九州道藏千万,又岂是只有文渊阁有修道之法。且不说,要比文渊阁还早的天一观,就是那些传承修道之法的是世家也都有他们自己的方法。所以修道一途,远不止文渊阁一处。”袁天罡说道。
十三默默的将这话记下,接着问道:“那先生能否,给我讲讲修道的方法。”
袁天罡微笑,说道:“你还是问了。不过在回答你之前,我想先问问你,什么是道?而修道又是什么?”
对于袁天罡的问话,十三显得十分认真。沉思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回到道:“先生,道经上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所以,小子认为,道是一种规律,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
“道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而为了使人承认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故以“道”名。有道而无形,所以修道便是修自己。”
袁天罡没想到十三的回答会是如此,对于自己面前说出这么深刻的一番话的少年袁天罡表现出了十分的喜爱。点点头,说道:“嗯,你说的很好,有道而无形,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你又说,修道便是修自己,这样的比喻很好,修道之人本就是善修己身,化自己为道法。更深了想,修道便是如何将自己与道融合,进而才是使用道。而道之名,非常名。道本就是无中所生,是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为道。”
听了袁天罡的一番解析,十三若有所思,好一会才继续说道:“那依着先生的话,这修道是与道融合,那道后面岂不是要化道?道本为无,那岂不是说修道最后便没了自己?”
袁天罡惊讶的看着眼前的少年,良久说不出话来。他有些明白了,为什么这次上山阁主没让文渊阁内阁的那些先生们来,而是让自己带着眼前的小子。一个还未入道的小子,居然仅凭着自己的几句话,便提出了这个困扰了九州修道者数千年的问题。
十三见袁天罡一直不言语,以为是自己说错了什么话,急忙辩解道:“先生,是不是十三的理解错误了?”
袁天罡摇摇头,微笑着说道:“并没有,修道本就是无规矩之事,何来对错之分。”
十三听到这话,心里又多了几分兴致,继续问道:“先生,既然修道便是修自己,如若要化自己为道法,何不化道法为本身,将道融于自己本体?”
袁天罡急忙摇头,说道:“不可,道法自然。人的身躯怎么能容得下万事万物,你说的乃是邪魔歪道。修此道者,无不爆体而亡。纵使有苟活者,也受尽正道追杀,以后你万不可对别人说此话。”
十三听得袁天罡的叮嘱,连忙点头,说道:“小子明白了。只是先生与小子说了这么久了。小子有一个不情之请,先生能否传小子修道之法。”
袁天罡与十三聊了这么久了,听十三的谈吐确实十分喜爱,倒是真的动了收徒的心思。说道:“想学修道之法可以,不过还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修道本就是修本身,所以人很重要,还需要探查下你能否与道贴合。”
十三起身作揖,说道:“还请先生动手。”
袁天罡看着这幕,不由捋须微微一笑,示意十三坐到近前。而后收敛心神,阖起双目,将两手枯干的手掌放在他的双掌之上。
柴火堆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双双看着眼前的两人,秉着呼吸眼睛一动也不敢动。
时间不知快慢的流逝着。
冒着灰烟的火光渐渐变得透亮清明,袁天罡缓缓收回手掌。静静看着面容平静、眼眸里却充满期待,双手还在微微颤抖的十三,轻轻叹息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