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初秋,著名青年学者、作家、诗人、中国皇甫谧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史星海先生编著的第二部《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有幸先睹为快。这部750万字的宏篇巨著,在第一部的基础上,以全新的面目,从历史的、政治的、科学的、文化的、医学的角度,更进一步地总结了这位与孔子齐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贡献。我认为两部《全集》,在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是研究皇甫谧最完整、最系统、最科学的权威专著。我想,有心的读者会有同感。这对于开发研究皇甫谧的伟大事业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研究全集,分“人物评述”“特别专题”“专家论坛”“国外研究”“医史文献”等十七个章节。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充分翔实的史料和中外史学专家有椐有力的研究考证,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对皇甫谧的生平、医、史、文诸多领域里的杰出贡献,作了充分的估价和深入浅出的评述论证。根据汉晋历史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阐述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表现形态与皇甫谧的思想精神,以皇甫谧所处时代的历史变迁为主线,以皇甫谧人生历程、当时的社会反响和主要贡献为背景,研究和再现了皇甫谧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概貌。纵览全书,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该书在史学、医学、文学和开发皇甫谧研究的前瞻性的思考上均有许多新的建树。
皇甫谧的伟大事业,他的积极意义不仅是对人类历史文化的杰出贡献,更深更高的含义是对泱泱华夏5000年文明史的进一步展示和提升,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史的伟大贡献。近年来,对皇甫谧的研究方兴未艾,高潮迭起,中外专家、学者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全面地研究和考证。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皇甫谧生活在一个偏僻荒凉无人问津的地方,饥荒、战乱和他生活的颠沛流离,他只能在生活的最底层苦苦挣扎。在他的中年时期,疾病缠身,又身居荒蛮一隅,发愤著书立说,虽名声崛起,朝廷多次招仕,他的忧患意识刻意着他安贫乐道,深居茅芦而不出。他又不像孔子一样,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创建了他的儒家学说。孔子辉煌了中国历史,历史又因他而文明。因而,在相当一个历史阶段内,皇甫谧是一个被历史遗忘了的人,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的遗憾。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使命义不容辞地赋予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伟大复兴,因此,对于皇甫谧的开发研究,势在必行。
《全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人类文明源头的大视野、高屋建瓴地向世界展示皇甫谧的历史功绩。书中集结了中外8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和党政要员从不同的角度对皇甫谧在史学、医学、文学、哲学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比较系统、完善、客观、公正、科学地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其容量之大、权威性强、参与人数之多是历年来少有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通过这部全集,可以透视我国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皇甫谧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这是皇甫谧伟大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明史走向繁荣走向世界的一个象征。也可以自信地说:“皇甫谧已无可置疑地成为甘肃乃至中国向世界展示人类文明资源的一个重要品牌。”
皇甫谧一生著书颇丰,其文学性最强的如《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玄晏春秋》等著作,充满着内在的精神力量和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治学精神在当时乃至现在仍不失中国学者的光辉典范。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特征却没有明显地从学术研究和政治态度上表露出来,更谈不上对他的学术观点和治学精神予以概括总结。《全集》的编撰已将这一引人关注的问题凸现出来,这就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政治稳定、法制健全、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振兴的伟大时代,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将给我们这个时代充满着勃勃生机。皇甫谧研究热的兴起和开发利用,正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皇甫谧之所以伟大,关键是他对于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这是他最本质的精神实质。”
另外,皇甫谧的十二卷《针灸甲乙经》前无古人地开历史先河,流传至今,成为世界医学经典著作,这里面除了他的科学性、权威性、完整性之外,历经1700多年久盛不衰,无可置疑地会引起全世界史学界和医学界极大的研究兴趣。至于他的“带经而农”“累招不仕”“悬壶济世”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至今仍闪耀着他光辉的一面,《全集》独有建树地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精辟的论述。
其次,《全集》作为国内外目前研究皇甫谧较为完整、系统的学术专著,站在一个很高的层面透视:其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更体现了《全集》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它对皇甫谧研究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还兴奋地看到:政府领导、各界党政要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将会进一步推动皇甫谧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全集》的出版发行,正顺应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总而言之,青年学者史星海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和博学多识的胆略,呕心沥血,苦苦求索,把皇甫谧的伟大事业作为拯救和发扬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来做。他也出生在皇甫谧的故里朝那,历史和机遇给予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会以全新的思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无愧于历史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假如皇甫谧老夫子在天有灵,他也会以历史的目光看到我们所做的一切。
发表于2006年10月16日《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