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一直关心支持曹宇研究石鼓文化,并题辞“岐阳石鼓、碑刻之祖”;中国书协顾问、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也为石鼓图题了词:“猎碣重光”;日本东丘印社社长川合东皋先生的题词是“珠联璧合”;书法大家谭建丞题辞“金石寿,书画缘”。有关专家也对《曹宇石鼓文图》给予了高度评价。陕西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授予曹宇先生“构建和谐陕西2007年书画界新闻人物”奖。
《曹宇石鼓文图》脱稿后,《华商报》《陕西日报》《西部建设报》《宝鸡日报》等报刊作了长篇报道。各地发来贺诗、短信,祝贺《曹宇石鼓文图》问世。户县政协王仲第吟诗祝贺:“石刻之祖石鼓文,堪称瑰宝何须询,深奥难解其中意,以画释意唯曹君。”书法家刘侃道:“先秦猎碣出陈仓,识文唐人有韩张,文豪沫若研其意,吟诗作图石鼓堂。”曹宇正准备在北京和全国各地进行展出,把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向世人进行展示、宣传。
1995年,经过曹宇多年的考察论证和多方面的多方努力,修建了炎帝陵,建议重修中国大散关。现在,规模宏大的炎帝陵和大散关吸引了世界各国游人,成为宝鸡市的旅游亮点。
1996年,在国家社会办学的号召下,他带头办起了西秦美术学院;历经多年的艰苦奋斗,为国家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就在他办学的时间里,他对于西普陀的地理、人文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考查,以艺术的眼光发现了一座由天然地貌形成、高达360余米的天然大佛。这座奇特的天然大佛位于宝鸡市金台区六川河西普陀景区附近的一座大山上,距离市区仅有10多公里。这座大佛面朝东北方而坐,脚下清澈的六川河水环绕而过。大佛面带微笑,显得慈眉善目。大佛的肚子上一处自然塌陷的山坡,勾勒出袈裟披在身上的样子。整个大佛形象生动,憨态可掬,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出许多。他多次撰文在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不少中外游客前来观看。己丑盛夏,他带着天然大佛的照片,应邀去北京参加“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并出席文怀沙、吴东奎、蓝梨艺术精品展开幕式。文老看了照片和听了曹宇的汇报,高兴地说:“我拟了一个四字碑,即自然、自如、自在、自我,作为给西普陀天然大佛的献词。”说完后,当即挥毫书写了四字碑。徐悲鸿纪念馆馆长、著名美术家廖静文今年八十多岁了,他看到天然大佛的照片之后十分惊奇,题写了:“天然大佛,自然遗产”。中国书坛泰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著名画家吴东奎,著名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院长龙瑞等文化界艺术名人都愿意为西普陀题词、作画,提升了西普陀的文化品位。
曹宇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对民间工艺美术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曾经以《民间美术创作思想初探》为题发表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为了搜集民间工艺美术资料,他利用工作和外出采风、创作的机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采访了很多民间艺人,搜寻整理了好多珍贵的资料,有些民间工艺几乎面临绝迹,经他的整理拍照,得以留存下来。最近他的一本《剪纸史话》获陕西省“山花奖”,已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
曹宇的文化、旅游策划更具前瞻性、社会性、可操作性,并能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他为好多家企业、公司、单位,县、市作大型文化活动和旅游方面的策划,都收到了很好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
2009年7月,在他工作过的麟游县,他多次建议、倡导开发麟游隋唐文化资源,搞“九成宫避暑文化节”。当地政府邀请他作专题报告,全面论证策划。按照曹宇的策划意图,这一宏大工程将从当年的5月份开始到2010年10月份结束,历时近一年时间。可以说,他对麟游的历史文化耳熟能详,麟游情结是那样的深厚和顽固。2010年麟游县委、县政府启动“全国第二届丁芒诗词研讨会”“九成宫文化研究会”“全国九成宫书法大赛”(即“两会一赛”),邀请曹宇策划、组织。因为他出色的协调组织能力,使这次活动进行得圆满、顺利,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化艺术活动所产生的必然性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然性。就在“两会一赛”圆满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在麟游新开发区的官坪,挖掘机挖出了一枚高约2.7米、近50吨重的罕见巨石。巨石黄中泛出淡淡的绿色,有着璞玉一般的颜色。曹宇发现后,当即给政府建议,用这快珍贵的巨石刻制一枚“中华巨印”,由他亲自负责设计制作。巨石上篆刻着硕大的“九成之宫”和“楷书之乡”,右边刻着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为九成宫书法大赛所题的“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字样、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为九成宫文化研究会亲笔题写的“九成宫文化研究会”字样。同时还有著名诗人、作家丁芒先生亲笔题写的“全国第二届丁芒诗词艺术研讨会”字样。把三位年过八旬的文化名流的墨宝雕刻于一石,这块“中华巨印”,堪称“中华第一印”。它被置放在天台山下、西海苑“九成宫碑林广场”中央,高大雄伟,游人叹为奇观。
曹宇今年已过花甲之年,他不但是一位文化的苦行僧,也是一位文化苦旅的学者,经常往来穿梭于关中、陇东、青藏高原一带,往返于北京和南方沿海之间,经常受聘于大专院校讲学。他的文化领悟和感受穿透力很强,很多鲜为人见的奇花异草、山泉溪流、民俗古物、风土人情在他的眼里都有文化的影子折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被人忽视,不能小视你的脚印留下的痕迹。发现——是艺术闪现的灵光。一个不善于发现的人,往往是被历史忘却了的人。艺术的发现我们生存的空间,历史就会留下你艺术的痕迹。”难怪,曹宇的眼神里时时闪动着睿智的光芒,我被他的话感动了,他是一位学者、一位奇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我多次在曹宇面前夸下海口,想为他写点什么。但无处下笔,因为先生在陕西乃至全国艺术界的声望和影响不是一言半语能写完的,那些林林总总的所作所为,足以成为一本厚厚的书。我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曹宇是一个艺术家,他不可能有经天纬地的宏图大业,也不能去指点江山,他朴实得和农民一样,一生安贫乐道,沉溺古典,献身文化,不为名利所趋,也不为金钱所惑,只是喜欢“玩”他的文化。他到底玩出了多少名堂,我们姑且不做定论,只能留给历史去评说了。只是他献身此道,不成仙,不成佛,追求真实、自然、平淡、永恒,是他的一种境界、一种作为、一种造化、一个文化人的心态。那么,以上的文字我只写了曹宇艺术生涯一星半点的事情,不为树碑,不为立传,只是曹宇不同于一般艺术家,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文化现象,我感受出了这种文化现象有一种自然的原始光芒在他身上闪动,有一种“草根”的情结,这就是——古典、睿智、艺术、简洁。曹宇的人生是雅致的,不入俗情,透着高雅。清朝读书人张潮《幽梦影》说:“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水;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他一生衷情翰墨丹青,丹青是他案头之山水;山水是他地上之文章。他喜欢旅游,但不同于现在热衷于旅游的人,不是浮在表面,而他在他涉足过的地方,静听天籁,不断地回味自然天地间的美丽,用心灵去感悟,在他的身上洋溢着清新的韵味,有一种情调的美好。他没有老夫子的迂腐,他的生活充满了闲适和情趣。他是一个舍得出、放得下的人。我们一般人纵有这样那样的思考闪现,但未必有这样做的勇气和魄力。放下其实比求索更艰难,而智慧总是要兼顾两方面的考量:得与失,取与舍。我敢肯定地说,曹宇身上除过艺术的天资和悟性外,我还发现了他执著、勤奋、善良、质朴等很多优点。他说:“只要你善待生命,人生可以雅致,我也希望自己是一匹马,在文化的沙漠上不停地摔打、磨练、奔跑,浸润、感受文化情调的美好,舒展而明朗地度过一生。”我形象地比喻他是“文化沙场上的骏马”,一生不知疲倦地奔驰在文化战线上。他真正吃透和理解了文化的民间性、民族性、社会性,做到了活学活用。文化是他的战场,他一生乐此不疲。年过花甲的曹宇先生,犹如当年,精神矍铄,说话如钟,走路如风,是一位久经洗礼的文化沙场上的骏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了文化,你就马不停蹄吧!
2009年7月5日急就于西周文王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