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一般道路驾驶
一般道路驾驶是指在路面平坦,开阔且交通流量较小的道路上操纵汽车行驶的过程,是基本驾驶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深入。通过一般道路驾驶训练,将增进基本驾驶技能的熟练程度,加深对交通法规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同时,还应学会和掌握对道路、交通情况的观察、分析、判断与处理,为复杂条件下的驾驶打下良好基础。
常见情况的判断与处理
我国的公路交通现状以混合交通为主,道路情况复杂多变。驾驶员在行车中要通过视觉、听觉观察汽车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的情况及变化,掌握其特点,找出其规律,才能及时对情况作出判断,准确地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1.行人动态情况的判断与处理
行人是道路交通中的主要情况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驾驶员在行车中一定要密切注意行人的动向,提高警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万一,确保安全。
①正常行走的人(图4-1):在公路上正常行走的人,交通安全意识较强,对机动车的安全行驶影响不大,当看到汽车或听到汽车声、喇叭声时,能主动避让,靠边行走。遇此情况,一般在距行人20米左右鸣喇叭(不要鸣喇叭不止),与行人保持一定的横向间距,正常行驶即可。
对安全过于敏感的行人:有的行人看到汽车驶来或听到汽车行驶声,就急忙避让;汽车驶近时则惊慌、犹豫,甚至会突然跑向路的另一边。若同行的人多,路两侧都有同伴,会难以确定避让方向,更易发生危险。在此情况正常行走的人下,应提前(20米以外)鸣喇叭并减速,密切注意行人的动向,预计可能发生的危险,握稳方向,随时做好制动停车准备,谨慎通过。切勿在临近行人时突然鸣喇叭,更不可冒险高速通过。
(顾前不顾后的行人(图4-2):有一种人,发现后面有汽车,会向路边避让,但汽车一通过就回到路中间来,而不注意后面的随行车辆。有的甚至把后一辆车的喇叭声误以为是前车发出的,不加理会,往往容易发生事故。还有已横穿公路至中间的人,看到对面来车,立即后退避让,或惊慌回跑,却不顾后面来车,极易发生事故。这种人在郊区和闹市区较常见,应多加提防。
图4-2顾前不顾后的人赶着牲口的人,当汽车驶近牲畜骚动或受惊时,会不顾自身的危险而冲到路中间来驱赶牲畜。
有些挑担的人,听到汽车声,虽已避让,但担子横出肩外,或在汽车临近时突然换肩,造成汽车碰挂担子而引起伤人。
行人中顾此失彼者很常见,驾驶员要及时发现,提前做好准备,注意判断行人的动向,减速慢行,随时准备停车,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④麻痹大意的行人(图4-3):这种人的安全意识和交通法规观念较为淡麻痹大意的行人。
⑤儿童(图4-4):活泼好动,观察力、判断力不强,不懂交通规则和汽车性能;尤其是对汽车的行驶速度无从判断,因而不知危险,常会随意地或只顾一方车辆突然横穿公路;有物件掉落在路中间,也会不顾一切的回头拾取。成群的小孩会在马路上追逐玩耍,或在汽车临近时突然横穿公路寻找同伴。这些情况一般出现在学校附近、上学途中、城市近郊,尤其是放学后的学生,成群结队,要特别注意。
小孩和大人分开在路两侧时,小孩会在汽车驶近时,因害怕而突然横穿公路跑向大人一侧,或跑至中间又返回。因此,发现上述情况后,要谨慎小薄,麻痹大意,总认为汽车不会也不敢撞人。所以,即使知道有汽车驶来,甚至车已临近,驾驶员尾随鸣喇叭催促,仍然不肯快速避让,慢慢吞吞地不予理会,甚至故意往道路中间走或边走边回头。这种类型的行人青少年居多,市区较为常见。
对此情况,驾驶员要有耐心,多鸣喇叭,降低车速,设法避让通过。不可粗暴急躁,更不可意气用事,与行人赌气,贸然加速通过,以防恶性事故的发生。
心,提前减速鸣喇叭,缓行通过,并随时准备停车。不能只打方向避让而不踩制动减速,心存侥幸,冒险行驶。
⑥老年人(图4-5):年老体弱,感觉不灵敏,行动迟缓,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发现汽车;或者虽已发现,但不能准确判断人、车、路之间的距离关系,一时确定不了避让的方向,犹豫不决;有的欲避让,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在避让汽车时倒地。对此,不可只顾鸣喇叭催促,要礼貌行车,减慢车速,主动避让,等老人走开后,再从容通过。
⑦沉思中的行人:有的人因思考问题,或有不顺心的事,单独行走,陷入沉思,精神不振,垂头缓行或始终注视某一方向,仅仅是双腿在做本能地移动,对外界的事物置若罔闻,听不到汽车行驶声、喇叭声。发现这一情况,应提前鸣喇叭,务必减速慢行,保持尽可能大的安全距离绕过,并随时做好停车的准备,以防车辆临近时行人被“惊醒”,而突然横穿公路,造成事故。
⑧残疾人:聋哑人听不到外界声音,汽车鸣喇叭后仍毫无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尽快减速,从较宽一侧保持较大的安全距离绕过,必要时要停车让行。
盲人看不到景物,听觉较灵敏,听到喇叭声会急忙避让,但一时无法判断避让方向,有的欲避让,又不敢迈步,故站在道路中间不动。遇此情况,只要路面允许通过,就减速绕行,并做好随时停车准备,不可鸣喇叭催促,以免行人受惊,无所适从,发生危险(图4-7)。
躲避灰尘和泥水溅身的人:有些行人事先没注意风向、水洼,一旦发现身处下风或在水洼旁,为躲避灰尘或溅起的泥水,会突然横穿公路,跑向上风或没有水洼的一侧,而且常常是在汽车临近行人时出现。因此,行车中应注意风向,预计行人可能的动向,随时准备应付行人动态的突然变化。在有水洼的路面,应减速行驶,尽量不要溅起泥水。
⑩天气、季节对行人动态的影响(图4-8):雨天,行人撑雨伞、穿雨衣,视线不清,听觉不灵,不能及时感知汽车驶来;突然遇到暴风骤雨,秩序混乱,行人为赶路避雨而乱闯乱跑;在寒冷的冬季,尤其是风雪天,行人穿着棉衣、大衣,行动不便;戴着帽子,护住了耳朵,影响听觉和视线;刮风时,有些行人往往手蒙着眼睛,行走无规律,加之风大,不易听到来车声音。遇到这些情况,一定要多鸣喇叭、早减速,谨慎通过,绝不可与行人争道抢行。
2.非机动车动态情况的判断与处理
(1)自行车
见图4-9。灵活、轻便,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然而自行车骑行不稳定、安全性差,给安全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了解骑车人的心理及其动态规律,并正确地加以处理,以保证行车安全。
自行车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
①正常骑车者:技术熟练,骑行稳定,听见喇叭声能及时、正确避让。因此,不要鸣喇叭不止,保持适当的横向距离,平稳通过即可。
②违章骑车者:有些人(年轻人较多)自认为技术熟练,不遵守交通规则,我行我素,交通意识差,与汽车竞驶或争道抢行,占道不让,任意地栽头猛拐。对这种人应早鸣喇叭,主动减速避让,谨慎行驶,不可急躁赌气,与其抢行。
③骑车不熟练者(包括妇女):技术不熟练,遇事慌张,骑行路线不稳定。听到喇叭声,特别是发现汽车临近,会惊慌失措,摇摆不定,极易摔倒,而且常常是倒向来车的一方,危险性极大。遇此骑车人,应减速行驶,主动避让,保持较宽的横向间距,不可过于靠近,也不要连续不断的鸣喇叭,并随时做好停车的准备。
④载重、带人的自行车:遇有障碍、不平路面,或所带的人突然跳车等情况,会意外失重翻倒。行车时发现有载物带人的自行车后,要提前鸣喇叭,与其保持较大的横向间距,减速通过。
另外,前文所述行人动态的几种表现,骑车者同样也有,驾驶员一定要注意观察自行车的动向,准确地进行判断,提前处理、做好预见性减速和防患准备,绝不可麻痹大意,自认为驾驶技术高超,争道抢行或超越后赌气停车。
(2)人力车
行进缓慢,避让不及时,在载重、上坡、路面坑洼不平时更是费力难行,即使知道有来车,也不能迅速让路,有的还会为避开坑洼、障碍而抢路占道,对鸣喇叭催促毫不理会。因此,要提前鸣喇叭减速,无法超越时应耐心跟进,等人力车让路后再平稳通过。遇到装有长料物件的人力车时,要防备车辕转向路边的同时,车尾部(超出车身的货物)会扫向路中央。总之,人力车的机动性差,拉车人费力难行,驾驶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他人着想,礼让行车,保证安全。
(3)畜力车
速度慢,难以控制,牲畜听到异响会受惊乱跑,极易发生危险。因此,遇到畜力车,要在较远处(30米左右)鸣喇叭,警告驮手稳住牲畜,做好准备,以免汽车临近时牲畜乱跑,切不可在临近时使用高音喇叭。若发现牲畜犹豫不走,车子乱摆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减速,随时准备停车。
3.处理情况的一般要求
处理情况是指驾驶员根据道路上的交通情况对行车的影响,正确、灵活地运用五大机件,有效地控制车辆的转向及行驶速度,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保证汽车行驶安全所采取的操作动作。处理道路动态情况的一般要求有以下几点。
(1)处理情况要有预见性
①及时发现情况:发现情况是处理情况的前提,行车时要看远顾近,兼顾各方,以便及早发现情况,特别是要及早发现对行车安全有较大影响的情况。车速越快,看的要越远,只有及时发现情况,才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判断,从容采取措施。
②预见性的分析判断:发现情况后,要迅速地加以分析,作出正确判断。交通情况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分析判断一定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预测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千万不可麻痹大意。
(提前采取措施:采取措施就是进行五大机件的操作,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变行驶速度和行驶方向。采取措施要有提前量,尽量避免迫不得已时再去踩制动、打方向。
(2)处理情况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道路情况复杂多变,各不相同,处理情况的方法也不相同。处理情况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地点和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死板教条。
(3)处理情况注意连续性
交通情况常常是连续出现、接踵而来的。如果只顾前一个情况,处理后思想松懈,麻痹大意,就会错过处理后续情况的有利时机,造成事故。因此,必须注意不断的发现新情况、判断新情况,及时处理好后续情况。
4.处理情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①运用机件要灵活。处理情况时,应根据当时的距离、车速、环境等,运用方向、制动、油门、喇叭灵活加以处理。有的情况只需要鸣喇叭即可;有的只需使用方向或制动即可避开;还有的情况只要松开油门,利用发动机制动减速即可处理;有时也要综合运用各个机件,做到随机应变。
。先近后远。交通情况的出现虽然具有连续性,但出现时一般是有先后的,要首先处理近处的情况,防止出现顾远不顾近的现象。
③先制动、方向后挡位。车速越快,危险性越大,处理情况的难度也越大。因此,一旦发现对行车安全有影响的情况时,首先要放松油门,适当运用制动减慢车速,同时掌握好方向。需要绕行时,应提前转动方向盘。当情况允许继续行驶时再变换合适的挡位,避免只顾换挡不顾制动、方向。
④先动态后静态。动态情况的速度、位置是在不断改变的,有时甚至难以预料其改变的趋势,而静态情况是固定不动的,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要集中精力,密切注意动态情况的状态及其趋势,及时对其加以判断和处理。
⑤先人后物。行人和自行车是交通弱者,防护能力差,容易受到伤害,处理情况时要把行人和骑车人的安全放在首位,首先避开行人和自行车,然后再处理其他情况。
二、路面选择和车速、车距控制
1.行驶路面的选择
行驶路线对行车安全和轮胎、钢板弹簧等机件的使用寿命,燃料消耗以及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有很大关系。在行车中正确选择行驶路面,尽量避免颠簸、偏重,可以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提高经济性、舒适性,保证行车安全。
在平坦的一般道路行车,无会车和超车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中间路面行驶。这是因为路面一般是中间高、两边低,且中间较为平整、坚实,行车阻力小。不能长时间靠道路右侧行驶,以免加重右侧轮胎、钢板弹簧、车架等机构的负荷,造成不均衡磨损和损坏;也不可过于偏左行驶。
遇到凹凸不平的路面,尽量避开凹坑、凸起物、尖石、异物等,视有无来车、坑、物的大小等情况,采取绕行、骑行、低速单轮下坑、低速双轮下坑等方法平顺通过。不能车到坑前突然转动方向盘避让,以防发生侧滑、侧翻和对其他车辆造成危险。减速应提前,避免在下坑时使用紧急制动,防止载荷前移,损坏机件。通过连续凹凸不平路面或“搓板”路时,要适当降低车速,稳住油门,匀速行驶。
2.车速的控制
行驶速度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机件使用寿命,行车中必须合理地选择和控制。
速度选择要根据车型、环境、交通和气候条件,以及驾驶员的技术水平、生理、心理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地,只要道路条件、车辆状况和环境条件允许,在不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高速挡,以充分发挥车辆的机动性。
在不同的道路上行车,速度应与当时的环境、交通状况相适应,必须灵活、合理地加以控制。“十次事故九次快”,不合时宜地开快车,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车速过快,一是汽车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引起侧滑、翻车,驾驶失控;二是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视距)加长,视野窄。能看清的范围、距离减小,潜在的危险性就大;三是制动距离成倍增加,一旦遇有情况会来不及减速停车,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四是加剧了驾驶员的疲劳。
初学驾驶的学员,即使在良好的路面上,由于驾驶水平有限,车速一般不超过45千米/小时,以保证安全。
3.车距的控制
同向行驶的两车之间的纵向距离称为行车间距或叫跟车距离。车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速,车速越快,两车之间的距离应越大;车速慢时,距离可适当减小车距的控制判断跟车距离是否合适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通常情况下,当时车速的千米数就相当于最小跟车距离。如:以40千米/小时行驶,车距至少应保持40米。二是“三秒钟”法:在前方路边选一静止物,如标志牌、停止的汽车等;
当前车达到这一位置时,后车驾驶员开始默念秒钟、两秒钟、三秒钟”,如果念完时自己的车刚好到达(或尚未到达)这一位置,说明与前车之间的距离是合适的;如果未念完车就驶过了这一位置,那就是跟车太近了,应减慢车速,加大车距。
必须注意的是,以上方法都是在车况良好,道路条件、驾驶员的心理、生理条件良好的状况下运用。在雨、雪天路面湿滑,雾天、夜间视线不良,车况差、制动不灵,人疲劳、反应能力下降等情况下,跟车距离应适当加大,变为“四秒钟”或“五秒钟”法,以确保合适的安全距离。
三、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