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距离玄武星区数千光年之外的白虎星区前线。
帝国军和联邦军胶着半年之久的战况,在帝国方面失陷3座关键星门要塞和两个边境星系部分领土后,已然由原来的互有攻守,变成了现在各自主力暂时后撤调整,形成战略上相持对峙的局面。
此次轰动河系,发生在第一强国和第二强国边境的“白虎会战”,主要在五个星系的范围内展开,帝国一方是沦陷过半的圣东星系和苏尔金星系,联邦方面则是仙女座的华顿、勒冈两大星系,以及曾经因为当年“雅典娜血色事件”而名动宇宙的雅典娜星系。
就所在星域位置而言,帝国方的圣东星系和联邦的华顿星系连成一体,且均和北方的河系第三强国凯恩公国接壤,而帝国的苏尔金星系和联邦的雅典娜星系,则在著名的两国间天然屏障——“白虎暗黑回廊”的顶层有部分接壤。至于夹在华顿和雅典娜星系之间的勒冈星系,则是联邦驻有重兵的前线主要阵地,直接与帝国方的边境堡垒香格里拉要塞相对。
由于地域的特殊性,所以历史上两国间几次一较高下的全面战争,主要战事均在此片星域发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
换言之,不论是帝国还是联邦一方,只要彻底控制住这夹在白虎暗黑回廊和凯恩公国之间的五大要冲星系,便在战略上拥有了大举入侵对方腹地星域的桥头堡和跳板。
这便是为何天威帝唐炽在6月前听闻美特欧联邦在勒冈星系有异动后,立马决定大举发动第四次东征的原因,也是联邦方面在如今战局对己方有利的情况下,还不断增兵前线的主要动机。
毕竟双方的精英上层都十分清楚,今后河系第一强国的名头花落谁家,只怕在此次白虎会战结束后,便会决定性的一锤定音了。
但就目前的战局而言,联邦一方在顺利占领了帝国原三大边境星门要塞圣东要塞、香格里拉要塞以及苏尔金要塞后,显然已经获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和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以人类进入星海大殖民的新纪元为起点,宇宙战争的展开方式与旧时代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分别。
简要概括,便是一句话:占领星球为次,消灭生力军为主。
这倒不是因为资源星或者宜居星球对征伐方没有吸引力,而是因为宇宙的军事斗争现状所决定。
河系各国的行政版图扩大至动辄以星系定论的广袤范围后,历代军事家在宇宙战争的形式方面,都投入大量心血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要知道,宇宙太空战和星球内陆战最大的区别在于,宇宙战是极难形成绝对包围圈的立体空间战,星球战却多是大气层内的平面化战争。
因此不论在战略部署还是战术执行上,宇宙战和星球战,根本就不可相提并论。
不过对于战争进程的内核而言,亘古至今的执行精髓,却不外乎四个字:防守、攻击!
宇宙战自然延续了攻防一体的战争原则。
在防御方面,由于正反空间的发现及实际运用,当今河系各国自然也把防御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正空间内的防御,一个是反空间内的防御。
正空间内,各个河系大国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不断建造,基本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自动警戒反击系统,这种涵盖版图所有星域航道关键要冲的防反体系,基本可以彻底防止任何敌国舰队在正空间内毫无预警长驱直入的可能。
而这种由成百上千战略要塞和深空感应器汇成密集防御网的正空间国家防御体系,帝国方面的称谓是“哨兵”,联邦方面的称谓则是“灯塔”。
但由于宇宙大融合时代并不会存在十分明显的科技代差,因此就正空间内的防御能力而言,“哨兵”系统和“灯塔”系统,基本上是五五开持平。
相对于正空间内防御体系的复杂和高投入,至今为止人类知之甚少的反空间内防御,却要简单的多。
这是因为,人类虽然侥幸掌握了通过反空间可大幅提升跃迁速度的技术,但由于反空间的特殊构成,人类并不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甚至为了避免高速跃迁对大脑造成的伤害,所有进行反空间航行的人类,都必须全程呆在特制的宇眠舱内沉睡。基于这一点,反空间内基本上不大可能爆发人类舰队之间进行对抗的战争。
所以,反空间对人类舰队的最大用处,无非是进行两个固定点之间的快速兵力转移和投送而已。
两个固定点,自然便是指两个功率接近的星门要塞了。
为何一定要强调固定点和固定功率呢?这是一个说起来十分无奈的选择。
就物质概念而言,几乎空无一物的反空间内,并不存在什么航道的观念,只要喜欢,任何方向都可以放心地前行。问题在于,反空间内的一小时路程,就达到了正空间内的10光年之遥,若是没有正空间内对应的星门要塞作为航标进行终点引导,那么,哪怕是反空间航道出现1度的偏差,最后从正空间内弹出时,也是在数百乃至数千光年之外了!
而且正空间各处,遍布危险的星体,若是舰队十分倒霉地随机弹出点刚好撞在红巨星或者白矮星,亦或是黑洞附近...
只怕分分钟就要上演舰毁人亡的太空惨剧。
基于以上原因,所谓的反空间防御,主要就是守卫住拥有大型星门引擎的要塞堡垒。只要对应节点作为入口和出口的星门要塞完好,那么反空间内的己方舰队,便不会有安全之虞。
了解了现今宇宙的防御体系之后,便不难理解宇宙战的攻击体系了。
对河系各国的作战舰队而言,最终战术目的通常来说只有两个:第一,消灭对方正空间内的戍守机动舰队,夺取或破坏敌国正空间内的星海防守系统。第二,进行要塞攻略战,夺取敌国拥有反空间输送能力的星门要塞,阻止敌国的高效率增兵并改装成己方的增兵通道。
正因为星门要塞在宇宙战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帝国方在失陷前方三座星门要塞后,天威帝唐炽才会那般暴跳如雷。毕竟联邦一旦将三座星门要塞成功改造,则联邦国内的支援舰队,就可源源不断的通过反空间直接跃迁到帝国境内,那帝国方本土作战的增兵优势,将荡然无存。
皆因正空间内搭载粒子引擎的星舰,最高移动速度不过才1光年/时,但通过星门进行的反空间跃迁航行,却可达到10光年/时的恐怖高速,试想同一位置的舰队若是用正反空间不同的方式调动,速度简直有若天差地别。
好在星门的建造和改装,都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联邦想要彻底将占领的三座要塞星门变成己方通路,尚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可完成。
也就是说,若在这2个月的有限时间内,帝国方不能将三座失陷要塞夺回,那么,这三座要塞,则真可能会永久陷入联邦之手。
这对帝国而言,将会是与联邦开战后最大的噩梦。
不过鉴于帝国在前线仍旧有两座重兵把守的大型星门堡垒“龙胆要塞”和“青龙要塞”,所以只要增兵一到,以这两座最后防线要塞为凭靠,展开大规模夺还反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若论现今河系各国主流星门要塞的确切叫法,其实形容为“星门要塞行星”更为贴切。
以帝国苏尔金星系后方的“青云要塞”为例,在改装成大型反空间出入口的星门堡垒之前,它原本是一颗直径约4000公里的二等宜居星球。
但自从帝国几十年之前为战略需要将其进行改装后,现在的青龙星要塞,已经是帝国前线缺一不可的固定要塞据点。
在星门要塞的概念提出之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人类科学家一直在探讨固定要塞和机动要塞谁优谁劣的问题。
显而易见的是,以行星为基础的固定要塞体型巨大,拥有巨大的内部空间,在战时补给和舰船停靠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与其对应,预设为最大直径不超过100公里的机动要塞虽然体型小,但单是机动性和威力巨大的要塞支援炮这两大优势,便会令不少舰队将领趋之若鹜。
不过问题在于,机动要塞要想成型,首先必须要有十分坚硬的物质材料作为骨架和外壳,其次,需要研发出最大推重比的超巨型引擎作为动力,再者,堪称吞噬能源怪物的移动要塞表层防护罩,也是个一时难以逾越的大问题。
以现今河系各国的经济实力,若想强行实现以上三点,一个直径几十公里的机动要塞,其费用只怕会达到等同于满员列装10万艘左右汉唐级星舰的可怕成本,而且在现有技术下,机动要塞还不见得拥有可靠的实战性能,极有可能刚一上战场,便成为敌方舰队集火的活靶子。
鉴于这些原因,目前为止,河系各国军备研发部门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机动要塞设计构想,但付诸实施的,却都以将现有行星改成固定要塞为主。
现在帝国方前线仅存的两座要塞,驻守星舰总兵力大约在17万艘左右,其中4万艘部署在苏尔金星系后方的“青云要塞”,13万艘主力则集结在圣东星系后方的“龙胆要塞”。
“青云要塞”的舰队集群司令由年轻的帝国三皇子,白虎都督唐仲羽担任,而作为帝国前线主力聚集点的“龙胆要塞”各大舰队集群,自然由御驾亲征的天威帝唐炽亲自统领。
若从星图来看,现在帝国两座仅存的要塞互为倚重,与联邦方面占领的圣东、香格里拉、苏尔金三座要塞隔者星海对峙,五个要塞点若用线条连接,几乎形成了一个左窄右宽的完美对等梯形。
但从该片星域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青云要塞航道狭窄还靠近星况复杂的白虎暗黑回廊,所以两国间的下次决战,定然会在星域开阔的“龙胆要塞”附近展开,这也是为何帝国一方将主要兵力集结在龙胆要塞的原因。
此时的青云要塞内,弥漫着黑云压城般紧张而凝重的氛围。
毕竟虽然帝国与联邦双方暂时休战,但若是联邦军想搞什么奇袭骚扰,定然会拿目前兵力略显单薄的青云要塞开刀。
不过青云要塞内的将兵士气,相较而言,却是如今帝国军一方各大舰队中最旺盛的。
须知尽管开战后帝国方面接连败退,但唯一打出大胜仗,还击毙了联邦方面前线四大精锐之一“剑士”集群指挥官卡尔·冯·伦德施泰特一级上将的舰队,便是出自此时的青云要塞总司令,白虎都督唐仲羽的麾下。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时在“白虎会战”的前线战场,会令联邦士兵怀有胆怯和敬畏之心的,只怕还轮不到皇帝陛下的旗舰“伏羲”号,而是三皇子唐仲羽的旗舰“后土”号。
在神圣华夏帝国流传自旧地球时代的上古传说当中,“后土”乃是掌握阴司的死神,想必在联邦部分吃过唐仲羽闷亏的将领眼中,这名如其主的旗舰之号真是再恰当不过。
青云要塞的舰队参谋部内,一个阴冷的声音,正在有条不紊地下达着唐仲羽要求执行的各项战备命令。这挂着帝国中将军衔的参谋官,年龄在五十岁上下,黑发黄面身形干瘦,但军帽下一对如雪的白眉和眉下精光四射的灰色瞳仁,却是令人不寒而栗。
若是乔沛儿此刻就在这参谋的旁边,只怕会立即愤怒地喷出火来,皆因为这白眉参谋的阴冷声线,若是经过加工和深度还原处理后,便同那在杜鹃号内,与红剑卫队指挥官霍英通话的神秘幕后者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