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路途有坎坷,
女生小便起风坡。
看似道德有问题,
却是关心和负责。
缺乏经验和认识、具有直观性是小学生的特点。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同时,常常运用英雄的榜样,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使学生在意识中产生情感所指向的鲜明形象。陈玉梅请王学奎协助编写了歌颂英雄人物的儿童歌剧《刘文学》,让张华担任英雄刘文学这一角色。演英雄就要学英雄,要体会英雄的思想感情。她联系张华的思想实际,一字一句地解释闪烁着英雄思想的台词,生动地讲述英雄成长的故事。
每次,张华总是瞪大眼睛,紧盯着老师的嘴唇,生怕漏掉了一句话。陈玉梅又针对张华经常破坏集体纪律的缺点,给他讲述什么是无产阶级英雄行为,使他认识到:在课堂上故意与老师顶嘴、逞能,在校内外欺负小同学,打架、闹事、称霸,这样的人根本算不上什么英雄。
为了让张华在实践中克服缺点,陈玉梅有意让他担任学校的文艺组长,要求他像英雄那样关心、爱护自己的战友,耐心、细致地做好同学的思想工作。陈玉梅特别嘱咐他要帮助小组员,一定要把他们带好。因此,每次外出演出,张华就像大哥哥似的体贴、关怀小同学,给他们拿衣裳,系鞋带,整理服装。这样日子长了,张华的粗暴脾气逐渐改掉了,拳头伸出去时也要掂掂分量了。
在这个基础上,陈玉梅又勉励他勤奋学习,给她讲了许多领袖、英雄、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还告诉他:优良成绩的取得,首先要有很好的课堂纪律作保证。渐渐地,张华在课堂上能够约束自己,专心听讲了。然后,就是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英雄形象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枯黄的幼苗得到春雨的滋润,发青了,拔节了,长高了。看着张华的成长与进步,老师高兴,家长高兴。可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你看,张华又出事了。
一天,办公室里就象一阵急旋风似地冲进了一个同学,她尖声地向陈玉梅报告:“老师,不得了,张华在教室里发疯了!”陈玉梅马上来到了教室,她看见张华手持一把竹扫帚,满脸怒气,一对眼睛瞪得像鼓眼鱼似的,似乎要冒出火星来了。这个不轻易掉泪的“硬汉子”,眼眶里却噙着泪花。像匹受了伤的烈性马,嘴里不停的吼叫着:“今天我非砸死你不可!”对方是一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女同学。
这时,陈玉梅在思忖:如果命令他放下扫帚,停止这种无礼的举动,估计他会服从的,可是这样能使他在心里服气吗?她清楚地知道,对待学生产生的激情与冲动,做老师的更要注意态度,头脑一定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只会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师生“顶牛”的尴尬局面。因为小学生在产生激情时,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显著降低,有时明知不对,也不肯当场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冷处理”。
于是,陈玉梅朝他轻轻地点了一下头,又用手做了一个让他出来的手势。张华稍一犹豫,就放下了扫帚从教室里走出来,跟随老师进了办公室。刚才十几个同学都牵不动的“野马”,陈玉梅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就结束了他的脾气。
到了办公室,陈玉梅在脸盆里倒上了一些水,让他洗洗脸上的鼻涕和眼泪。
然后让他坐下来安定一下情绪,再让他谈谈情况。
原来,那个女同学说他在放学以后,在桥上看一个女同学在桥底下小便。这使他的“野性”大发,因为这件事关系到他的声誉。如果是不弄个水落石出,等他长大了找个对象也成了污点。
陈玉梅亲自来到现场,在桥上看桥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也是看不到桥底的。又经过更加深入的调查,才弄明白:
放学以后,大家排着队往家走。
到了桥上,有个女同学说:“张华,俺想小便。”
张华是路长,就批准了她。这个女同学到桥下去解手,张华就让大家在桥上等着,直到那个同学回来他才让大家一块儿走。
可能是这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女同学有意见,随便一发挥,就成了张华在桥上看那个女同学小便。核实之后,陈玉梅在课上当众宣布了事情的真相。表扬了张华工作负责、关心同学的思想,同时也对无中生有、造谣中伤、说话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当然,对张华的过火行为也作了透彻的分析,指出了其严重的危害性。
张华的行为得到了昭雪,一身清白。又受到了应有的公正评价,激动地眼含热泪,衷心向老师致谢。他表示以后要好好听老师的话,遇事要冷静,不要冲动,做一个合格的学生。
对学生的过错,教师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关系重大。切忌在情况不明时就武断地下结论,轻率地批评学生。否则,就不但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而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甚至造成严重的师生对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结语:
教育很到位,雨露润枯苗。
小便起风波,扬眉剑出鞘。
临阵冷处理,点头把手招。
深入作调查,昭雪评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