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自项梁死后,在楚军中的地位扶摇直上,成为了一只较大的地方势力。他在楚国将领中,年纪大,脾气好,又讲义气,还是有口皆碑的。
到赵国求援的时候,楚王采纳意见,决定兵发两路:
一路由宋义率领,救援赵国,是楚军主力五万人,其中项羽的核心力量八千,骨干成员是叔父项伯、族弟项它、项庄、发小龙且(ju),外围力量是钟离昧、季布等人。英布、蒲将军军两万原本是一直独立的力量,据说之前还和项梁交战,被龙且率军击败,自此归顺。
一路西征秦国,牵制秦军,属于围魏救赵的一类。
当时都知道赵国是主战场,西征一路只是佯动,于是有资格去的人多不愿意去。于是大家认为刘邦好说话,就让他去西征了。
楚王为了激励部下,还提出了一个要命的口号——先入关者称王。
那时候,称王就代表着割据一方,传承后代,很有吸引力。刘邦手下的军队,战斗力确实差点,麾下主要将领曹参、曹无伤、樊哙、灌婴、周勃、王陵等人,也确实多是半路出家,作战水平也是通过实战一点点积累的。
既然是杂牌,那就有杂牌的觉悟。刘邦很开心的领了这一任务,毕竟救援赵国,看起来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不过秦军四十万人都在,估计是道送命题,还是算了吧。
刘邦率军西征,一路上遇见了不少小股军队,都是趁势而起,而秦军又没空搭理的人。这帮人有的占城称王,有的则想投奔有名望的起义军,奔个前程。刘邦于是以楚王的名义,将这些军队收编,有的几百,有的上千,自己的队伍也逐渐扩大。
有一则故事:
当时有个人趁势起义,占据了一城,得意不已。他母亲对他说,你们家祖祖辈辈都没什么出息,今天你忽然占据一城,将来有事自己怎么应付得了,还不如投奔一个有名望的,在他旗帜之下,也好享有富贵。那人深以为然,于是先投项梁,后投项羽,再投刘邦,终于得享富贵。
要知道,起义军虽多,想当皇帝的也多,但是大多数还是很识趣的,知道自己实力不足,威望也不高,还是跟人打工实际些。纵观历史,造反成功的,几乎都是先跟着人家的旗号走,瞅准时机独立单干,到了大浪淘沙之后,再举起自己的旗帜。
刘邦先投奔项梁,后追随楚王,但是一直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和地盘,随时可以独立。朱元璋跟着明教、红巾军做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于是在草头大王多如牛毛的起义军中,成功的避开了元朝的吸引力,以至于占据南京之后,元朝都没有主动进攻过朱元璋。
在李自成、张献忠之前,农民军中草头大王满天飞,纷纷倒在了明朝的枪口下。而后明军势力一点点消融,李自成则从闯将成为闯王,张献忠也得以聚拢自己的势力,趁着明朝虚弱,补了一刀。
在当时,有这种远见的人着实不少,彭越就是其中之一。
彭越在山东打渔为生,渐渐地成为当地一霸,聚集了百多人的队伍。陈胜起兵的时候,属下想跟着起哄,彭越就说,水中两条鱼打斗,尚且要花些时间,咱们还是等等吧。
随着各地声势越来越大,前来投奔彭越的人越来越多,希望彭越带他们做一番大事。彭越于是勉为其难,将部召集起来,约定明天起兵,诸位不要迟到啊。结果第二天,迟到的有上百人。
彭越说,迟到的人那么多,不能都杀,那就只杀最后一个到的吧。
还没起事先杀人,下面人都劝彭越别那么较真。
彭越于是说,我老了,你们既然不听,那就另谋高就吧。
属下当即傻眼,终于认同了彭越的方案。最后一名的生死也被决定了,成为了刀下亡魂。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因为出头的椽子先烂,可也不能为最后,因为垫底的总是被拉过来当靶子。
彭越由此取得威信,在当地活动。刘邦过来后,和彭越胜利会师,合作攻打昌邑,两次都没攻下来。
碰见这种要命的题,刘邦当机立断,这分我不要了,先把能拿的分拿到手再说,于是离开彭越,继续西征。
刘邦西征路上并不顺利,自己也郁闷不已,然而关键时候,来了一个人,彻底的扭转了这种不利的局面。
郦食(yi)其(ji)是陈留县看门小吏,好读书,行为狂放,当地人称之为狂生。他听闻刘邦率军过来,便委托刘邦军中的同乡帮自己介绍一下。
同乡很为为难,说刘邦这个人傲慢无礼,最讨厌儒生,上一次把一个儒生的帽子拿下来当夜壶,你还是算了吧。
郦食其不以为意,反而有点臭味相投,坚持要见,同乡只要为他引荐。
贵族公子见士人,总是穿戴好衣冠恭恭敬敬的等候,言语谦下。而刘邦则浑不在意,一百让侍女给他洗脚,一边接见士人,很是随便。
郦食其见了刘邦,拱拱手,并不参拜。
刘邦大怒,这摆明了是看不起自己,骂道你这家伙,怎么一点规矩都不懂。
郦食其说,沛公是想帮诸侯打秦国,还是相帮秦国打诸侯。
刘邦说,我起兵这么久,当然是打秦国了。
郦食其说,那为什么有人来帮你打秦国,你却这么傲慢,难道是想让打算帮你的人,去帮秦国吗?
刘邦听后,哈哈一笑,起身道歉。
其实出来混的,最重要的是面子。唯唯诺诺的人,刘邦是看不起的,他看重的是那种有骨气,不怕你人多,敢于叫板的人。
《大染坊》里,陈六子被土匪给绑了票。土匪说,你们家布卖的太便宜了,只要你答应回去之后提价,那我就放你走,不然就在关二爷面前给你上柱香。
陈六子于是拿起了一把香,一咬牙往自己的胸口烫过去,而后面不改色问土匪头子,你要是说不够,我再来一下。土匪头子立刻招呼手下给陈六子伤口抹上香油,上了药,而后送回了他家。
二当家提着礼物对陈六子家人说,我们大当家打听了下六哥的为人,佩服不已,知道自己绑错了人,没脸见六哥,派我前来看望六哥,以后有什么事您招呼。
江湖绿林上面混,崇拜的义气,所以对那种有担当的人很是敬佩,对那些唯唯诺诺的人,反而没什么好感,也是性格使然。
刘邦就是那种性格的人,能前一天捅你刀子,第二天就对你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兄弟之前得罪了,还望大人不记小人过,咱们从头再来。
电视里面有一幕,朱德去见阎锡山,命人通报。阎锡山正在练剑,听闻副官说朱德来了,哼了声说,不见。
结果正巧有人陪朱德进了后院,两人听后相视而笑。
阎锡山忽然看见朱德,立刻将剑抛给副官,摆出一副笑脸哈哈笑道,朱老哥,我在这里可是望穿秋水啊,等的你好苦啊,来来来,请请请,不动声色就将此事揭了过去。
郦食其告诉刘邦,自己跟陈留县令关系好,可以帮你说服他归降。
刘邦自然大喜,这种没本钱的买卖,简直有赚无赔啊,于是很开心的给了郦食其一个官,表示你说服了陈留,我给你什么什么。
说客的本质于是出现了。
说客自身其实没什么势力,但是擅长于借力打力,空手套白狼。
刘邦率军攻打陈留,陈留抵抗刘邦,原本双方是不死不休的战斗,又肯能刘邦攻下陈留,也可能攻不下,这是概率事件,双方都没有把握。
郦食其有两个方案,其一对陈留县令说,我可以为你说服刘邦退兵,只要如何如何。
但是此举捞得少,而且风险大,从长远看,起义军才是有前途的职业,毕竟有可能当诸侯。陈留县令就算保住了陈留,他也不过是一个县令,能给自己什么?
于是郦食其采用了方案二:帮刘邦说服陈留县令,这样刘邦平白得到了陈留,必然器重自己,给自己官位、金钱,然后自己飞黄腾达。
刘邦也喜欢这种方案,毕竟他平白得到一座县城,分些给郦食其也是应当的,这种好事越多越好。
郦食其于是去劝说陈留县令,结果陈留县令死活不听,毕竟刘邦全部手下一万人,乌合之众罢了,就算投降,也要找个名气大的,这样捞的才多。
不过陈留县令虽然拒绝了郦食其的提议,还是邀请他留下来吃饭,喝多了还在一起休息,估计是周瑜、蒋干一样的同学之谊。
郦食其睡不着觉了,在远大前途和友谊面前,他选择了前途,倒也没偷书,而是把县令的脑袋割下来带走了。
郦食其连夜求见刘邦,然后将县令的脑袋让刘邦看。
刘邦顿时发觉,眼前这人还真是个人才,真是捡到宝了,第二天发兵,一举攻破陈留县城,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就这样,刘邦利用郦食其等人做说客,西征路上开始劝降各处的县令,表示前面的人很识趣如何如何,你如果识趣如何如何。
就这样,刘邦打到了韩国境界,和韩王胜利会师,从而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韩相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年出生。张家在韩国可谓是名门望族,五代为相国,当初郑国渠的阴谋,很可能出自张良的先祖。
然而一切荣耀都被秦国终结了,张良二十岁的时候,韩国灭亡。韩国没了,张良身负亡国之恨,可是想尽了办法也没办法抗衡如日中天的秦国,于是只好兵行险招——刺杀。
当然,千金之躯,不坐危堂。张良这种富家公子,自然不会自己去行刺,一方面自己也确实不够条件。
司马迁曾说,他以为张良是奇男子,必然长得很英武,结果看了张良的画像,感觉秀气的跟女人一样,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
张良散尽家财,四处寻访奇人异士,为刺杀秦始皇做准备,连自己弟弟丧事都无心操办,可见报复之心。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张良足足等了十年,等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巡游,于是和大力士躲在暗处想要伏击。秦始皇的车马众多,卫士也不少,是不能近战的,于是张良命人赶制了一个六十公斤的大铁锤,让一个大力士当投掷手,以此远程干掉秦始皇。
结果那天出行的马车极多,秦始皇也为防备遇刺做了很多准备,于是张良看花眼了,挑错了马车。大力士抡圆了锤子扔过去,将目标砸烂。
张良迅速逃脱,大力士极有可能被发现并杀死。奥运会有个项目,是投掷链球,男子的重7公斤,抡圆了投掷也只能投70米。大力士要投掷铁锤,考虑到可能是从上往下扔,还要考虑准确率,距离车队不可能超过100米。
发生了这种案子,牵连的人着实不少,张良只有四处躲藏。
据说,张良在桥上遇见了黄石公,帮人家捡鞋子,而后黄石公考验了他三次,见他儒子可教,于是给了他一本《太公兵法》。因为秦始皇焚书,这类书已经很少见了,故而张良看到后,喜不自胜,研习兵法,有了很多心得体会。
苏轼后来发表看法,表示黄石公其实没有传授什么兵法,只是让张良学会了忍耐,不要冲动的去行刺,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不过此事是司马迁记述的,在当时很有市场,很可能是真实故事。
张良后来说服项梁,帮助韩王复国。不过韩国靠近秦国,此时已经统治二十年之久,秦国势力强大,韩国军队只能到处游走,算不上复国。
刘邦见到张良后,两人聊的很是投机。
张良大喜,出来后说,我学得兵书后,跟人谈论,他们总是不能理解我的话,而沛公没读过书,但我说的他都能懂,沛公殆天授。
郭靖也说,我学得《武穆遗书》知道战法,那毫不稀奇。大汗没读过书,却能想到,那是天纵的英明。
《大唐双龙传》里,徐子陵听真言大师说佛家的身口密,心有所悟。真言大师说,施主真有悟性,旁人听后云里雾里,或者以为明白了其实不明白,而施主一听就懂。
徐子陵说,大师怎么知道我明白了呢,说不定我也在装懂。
大师说,我说的时候,施主的手指不住的跳动,可见心有所悟。
真正明白的人,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感觉之前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而不懂得人,则疑惑不已,好像明白,其实还是不理解。
张良因为和刘邦聊得来,故而刘邦也在很多地方询问他的建议。
刘邦急着前进入关,绕过宛城不攻而去。张良告诉他,现在秦军据守关隘,你若是只顾前行,那么身后的秦军就会趁机截断你的归路,这样就有覆灭的危险。
刘邦于是让军队返回,趁夜围住宛城,而后派遣陈恢说服了南阳太守投降,就此打通了一帆风顺的道路,攻到了秦国腹地。
刘邦进攻肴(yao)关,张良说,守将是屠夫的儿子,必然重利,只要派遣说客给予金钱,守将一定会投降。
刘邦派遣郦食其去做说客,守将也确实投降,愿意单独领军,和刘邦一同攻入咸阳。
刘邦正欲同意,张良告诉他,守军全是秦军,未必肯听守将的,不如攻其不备,趁势攻打秦军,这样就没有后患了。
刘邦于是率兵攻打,在蓝田击败这只秦军。当初秦楚争霸,楚国攻打到蓝田,而后功亏一篑。蓝田现属于陕西省西安市,距离咸阳也只有百里之遥了。
张良如范增一样,适时做出谋划,让刘邦既能巧取,又不至于留有后患,故而得以笑到最后。
其实刘邦是沾了项羽的光。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开始攻城略地的往咸阳进发。
项羽刚坑杀了二十万降军,县令们畏之如虎,即便是用人格担保县令们都不敢投降,顶多弃城而走,有骨气的就拼死一战,反正就是不投降。
项羽性好杀戮,你越抵抗,我越要打得你五体投地,顺带还要屠城,让人知道跟我作对的下场。而项羽越是下手狠,县令们越害怕,百姓们也害怕,动不动就屠城,你说你怕不怕。
于是项羽进军的一路,是血淋淋的一路。楚军决然不是替天行道的义军形象,反而是杀人如麻、恶贯满盈的匪军。
刘邦率军,则表示给大家个活路。你投靠我,我封你个官职,然后你就可以打着我的旗号做事,也不会有人攻打你了,还可以趁机一起谋求富贵。
于是投靠刘邦的县令越来越多,刘邦的人马越来越多,等攻打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已经聚众十万了。
这时候秦国已经没有可以调动的兵马了,子婴倒是不知道是谁的儿子,秦二世的可能性并不高,很可能也不是秦始皇的儿子,而是嬴氏的旁支。
秦国大臣们收到各地的战报,一致认为刘邦还算靠点谱的,项羽则太残暴,于是劝诫子婴投降刘邦,起码待遇好点。
子婴即位四十六天,杀了赵高之后,朝政算是分崩离析,也没有军队可以调派,无奈只好认输,将自己的妻子儿女绑起来,自己跪在通往咸阳城的车道上,向刘邦请降。
刘邦进入咸阳,手下还是以各地的头目为主,到了咸阳后开始抢占各个王宫府邸,收罗金钱美女珍宝玉器。
然而,此时刘邦手下一人,率领部下赶往了咸阳的丞相府、御史府、太尉府,将各地的户口籍册、关隘图纸、律令图书收集一空,大为开心的带了回去。
这人就是被称为,天生宰相之才的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