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在信中发泄一通,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才得知信陵君的真面目,只是信口雌黄之辈罢了。
听闻人说,酒桌上称兄道弟,事情顺利的话你好我好,事情一旦有变,也是最容易起争执的。信陵君在平原君心中,不过是酒友吧,说几句凡事有我,遇事的时候却一点忙都帮不上。
信陵君收到信,大受刺激。很好理解,给他这种评语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声名地位都在自己之上的平原君,此事一旦传出去,那么在天下人心中自己成了轻浮背信的小人,以后还怎么出去闯荡。
事到如今,信陵君一筹莫展,干脆一咬牙,召集所有门客,要去邯郸那里救援。
明知道是飞蛾扑火,信陵君却依旧做此选择,只是为了保住辛苦挣下的名声罢了,同时也有逼魏王就范的意思。
然而不管信陵君的声势闹的多大,魏王哪里却不阻止。信陵君和魏王的兄弟之情,很微妙啊。
公元前257年,一切就绪了。信陵君骑虎难下,望一眼王宫,咬咬牙。他是聪明人,明白凶多吉少,什么合纵抗秦,威加海内,也都要随着此次出征烟消云散了,但依旧要走。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信陵君率众出征,到了城门口看见侯赢。
信陵君对侯赢说,此一去可能再也见不到先生了,先生不知有什么教导我的吗?
侯赢说,我老了,不能随公子前去了,公子多保重吧。
信陵君怏怏不快的离开,我以国士待你,如今捐躯赴难,你何不以国士报我。
翩翩君子魏无忌,为侯赢设宴,为侯赢驾车,神色恭敬耐心十足,这一刻终于浮躁起来。我为何如此善待于你,是期望你能报答我。
受人恩惠是要报答的。
不过,孟尝君很久之后才明白,先以国士待人,而后才有国士相报的道理,信陵君却早早明白,也无怪乎能得到诺大声名。
飞蛾团出城数里后,信陵君忽的领悟,我对侯赢有知遇之恩,其人定然不会如此薄情,难不成是我做错什么,他在等着我回头。
信陵君下令飞蛾团就地安营,自己骑马而回,丢人是丢人了点,不管了,此事不搞清楚自己死不瞑目。
这是一个优点:敢于丢人,只为了弄明白事实。
信陵君回见侯赢,侯赢大笑,我固知公子要回来见我。
信陵君大喜,那先生何以教我。
侯赢:唯有魏军可救赵国,你率门客去不过送死罢了。
信陵君:我自然知道,只是无计可施,大丈夫但求问心无愧。
侯赢:送死的不过是匹夫,大丈夫是做大事的。如今公子穷途末路,行事心存顾忌,如何能够做大事。
见信陵君不解,侯赢说,魏王的爱妾如姬父亲被杀,如姬重金寻人报仇,三年报不了,是公子派人帮如姬报了仇。公子让如姬替你去偷魏王的兵符,如姬定然答应。只要兵符到手,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领兵救赵了。
信陵君目瞪口呆,此举太过大胆了,一个不好就是灭门之祸。因为偷窃兵符,如同造反,想想以自己的人望,再带着十万兵马,足可以杀回大梁,取而代之了,魏王对自己本就猜忌……
信陵君摇摇头,晋鄙是军中元老,行事谨慎,我救赵之事闹得沸沸扬扬,恐怕魏王早就对晋鄙有了叮嘱,我就算拿到兵符过去,晋鄙也不会将兵权给我。
侯赢说,我朋友屠夫朱亥乃是一壮士,他随公子前去,如若晋鄙不听,即可除之。
信陵君闻言流泪。
侯赢一笑,公子若是怕了,就当我没说。
信陵君摇头,晋鄙有功于国,受命于王,举止无错,我今却要杀之,心中不忍,故而哭啼罢了。
到了退无可退的时候,信陵君也抛下了顾虑,富贵险中求,没想到连自己这样天生富贵的都要行险,没办法,人若向更进一步,总得付出努力,承担风险。
如姬这颗暗棋安插在魏王身边多年,信陵君有如姬相助,一旦有异心,可谓抢占了先机,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理想要更崇高。
如姬偷来兵符,其实也意味着她和信陵君两清了。如姬也算是女中豪杰吧,魏王爱姬,大好前程,儿子说不定还能成为魏王,却都因为此举而荡然无存,自己轻则被冷落,重则人头落地。
这种赔本买卖如姬做了,她和信陵君是同一类人,信陵君敢于抛弃一切去送死,如姬也敢于抛弃一切报恩。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看来信陵君帮人很有原则,看人也很准,否则如姬反水,那万事皆休。
一切的发生都在一两天内,信陵君估计得连夜出发,否则魏王发现兵符丢失那就糟糕了。
信陵君去请朱亥,以前得势的时候去请他,朱亥都不答应,如今冒着灭族之罪去请,心中忧心忡忡,他要是不答应怎么办。
朱亥一笑,以前公子请我,我因为没什么可以报答公子的,所以不敢答应。如今既然用的着我,那么朱亥甘愿随公子前行。
壮士啊!
信陵君感慨着,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豪杰。
信陵君又向侯赢辞别,其实是想他和自己并肩作战,一同去前线,在旁帮自己出谋划策。
侯赢拒绝了,他说我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我在这里算着日子,公子到晋鄙军中的时候,我也会伏剑自杀,以报公子知遇之恩。
侯赢年轻的时候一定很有雄心,只是一辈子都没有提携自己的人,只能看着魏国一点点衰败,而自己苦无用武之地。想想,很多跟自己一样的人都做了别人的垫脚石,而自己终将沦落的默默无名。
信陵君的出现,给了他展现才华的机会。太晚了,他没办法陪他走到最后,只能送你到这里了,你离开魏国后恐怕再也不能返回魏国,你离开了,我又成为以前的侯赢,又有什么意义,等你离开的那天,我也将随你而去。
我一生只是想要一个机会而已。
信陵君也是,他一生遇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于是他抛下了所有的东西,妻子儿女,财富地位,只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种人是非常狠辣的,认准了一个东西,就会抛下所有的东西。他留在魏国的家属会被诛杀,随他而来的门客家属会被牵连,报恩的如姬会被杀,但这都是他认为值得的代价。
这是一场豪赌,而信陵君下了这种赌注,可以说他的目标若是魏王,魏王的落败是大概率事件,对魏王而言,所幸他志不在此。
《寻秦记》里的信陵君,为达目的不惜一切,其外是君子,其内是一个城府极深的政客,在赵国安插卧底刺探虚实,非常的有野心,这才是真实的信陵君。
在信陵君心中,魏王做事太过保守,眼光不够长远。如今秦国势大,赵国危若累卵,赵国一失,接踵而来的便是韩魏,如今的情形跟智伯的时候类似。
不管怎么想,魏军一定要出兵救赵。而魏王虽然看到这点,但魏军在边境十七个月都没行动,坐山观虎斗,还指望从中渔利,颇有些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对于魏王想要自保等考虑,信陵君也想过,只是凡事皆有利弊,最主要的是你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赵国在一二十年内休想恢复元气,魏国成为韩赵魏三家中的最强者,正要趁此掌握主动,跟秦国对垒,不再受秦国欺负。
秦国欺压魏国近百年了,从商鞅耍诈开始,魏国从第一强国沦落至今,秦国作恶最多,仇恨最大。有志向的魏国,都在向往吴起据守西河时的威风,什么时候把秦国赶出西河,魏国就算伟大复兴了,这也是埋藏在信陵君坚持抗秦的根源。
信陵君带着朱亥等人到了晋鄙营帐,拿出了兵符。兵符一对,左右符合,可是晋鄙依旧心存疑虑。
其实兵符的符合是象征,真正手持兵符的使者往往还有暗语。
据传杨坚在位时,担心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被人矫诏除去,和杨谅私下约定:如果用玺书召你回京,会在‘敕’字旁加一个点。不然就是假的,你可不应召,保护自己为重。
杨广即位,用杨坚的诏书宣召杨谅回长安。杨谅一看诏书没暗号就知道有变,起兵要清君侧,兵败被囚禁至死。
晋鄙和魏王也许有甚约定,见信陵君没按规矩办,知道定有内情,迟疑不想交兵权,估计找些封坛拜将之类的借口想要拖延,等你们回去休息之后,再连夜派亲信将信陵君等人抓起来,而后派使节去大梁城内向魏王请示,真的自己负荆请罪,量他不会杀了自己,假的那就请王命再做决断。
信陵君久在政坛,自然知道迟则有变,一做暗示,身边的朱亥立刻从袖中掏出大锤,一锤子将晋鄙打死。
朱亥该是盛年的勇士,而晋鄙则是廉颇老矣,身体素质下降,可怜他忠心为国,行事有无差错,可是终究沦落成亡魂。
信陵君此举大逆不道,于国而言是谋逆,可是他自己认为,此举才是救国之道,不到最后谁也难说正义。晋鄙死的冤,但是正如之前所说,信陵君认为这是值得的代价。
有了兵符在手,又有魏王弟弟主持,手下将领就算不满还能怎样,何况人家又不是让军队开拔往大梁城,而是去邯郸。晋鄙将军在,还有主事人跟信陵君争一争,如今晋鄙将军都死了,那个不开眼的还敢说话,就是真要进攻大梁,那也只好先到大梁再看形势如何了。
领兵的时候终于到来,说来惭愧,信陵君在国内虽是厚禄却并非高官,就魏王对他的猜忌而言,怎么会让他领军呢。不过信陵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手下的门客中不乏在领军将领,也不乏筹谋之士,自己只要统筹好诸君,做好决断,让他们并肩协力就好,并不一定要多会打仗。
信陵君召集大军,父兄皆在军中的,父亲归国,兄弟皆在军中的,兄长回国,剩下的跟我一同出征。
魏军在赵魏边境待了快一年,秦王认定魏王是怕了,秦兵监督魏军的也都懈怠了,反正每天都在那里不动窝,有啥好汇报的,时间一长,秦军上下都有些忽略了。
秦国虽大,可是八百里来攻邯郸,军资又要运输,远征军的规模不会超过十万,不然后勤就崩盘了,何况围了十七个月,早就疲惫了。之前又是失利,又是郑安平投降的,秦军可谓强弩之末。
而魏军出现了,生龙活虎,作战意识很强,彻底打乱了秦军的节奏。更惨的是,魏军一动,楚军前来的速度也快了,赵国在齐国的使者也被齐王紧急召见,表示愿意给些援助,军队可能慢点,但我们愿意先借点粮食什么的。
面对如此形势,秦军果断撤退,可是身在泥淖,吃了不少暗亏,邯郸之围自然解了。
看准时机再出手,是很讲技术的活。魏军早些出,秦军尚且有余力,魏军晚些出,楚军就抢了先。时机竟然这么巧,我都有些怀疑是信陵君和魏王唱的双簧了,而晋鄙被杀则是苦肉计,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魏王的智商和手段绝不在信陵君之下,魄力犹有过之。
久旱逢甘霖,魏军从锦上添花变成了雪中送炭,邯郸城内感激之声不绝于耳。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出迎,以示尊重。赵王夸赞信陵君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
平原君更是学习先贤,身负箭囊向信陵君请罪,表示我之前得罪公子,不知道公子高义,着实有眼无珠,亲自为信陵君引路,彻底的甘拜下风。
《史记》说,平原君自此不敢自比于人。
也就是说,以后有人再拿平原君和信陵君相提,平原君一定会果断地说,信陵君是贤人,我怎么敢和他比。
一山不容二虎,战国的风云中,终于出现另一位独领风骚的核心人物,能够在众多的势力中脱颖而出,成为各方都认可的精神领袖。
彻底赚了!
信陵君用一场豪赌,迎来了事业的新生,真正开展自己合纵的事业。
此事使得魏王极为恼火,信陵君有自知之明,于是命将军率魏军回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赵王心中过意不去,商议要把赵国五座城封给信陵君,用来答谢人家的恩情。
信陵君得知后,意有骄态,很容易理解,一下子成为英雄与侠义的化身,成为交口称赞的第一人,很容易迷失在光环下。
侯赢如约自杀,无法在劝诫信陵君了。然而得势的时候,身边总是不乏告诉你该如何做的。
有门客对信陵君说,公子此举实在高义,然而却是用魏国安危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于赵有恩,于魏有过,若然不知自谦,天下人必定非议公子,赵人也会轻视公子的。
信陵君如梦初醒,自此谨小慎微,又变回大梁城内那个谦虚爱贤的魏无忌。古今成名不易,有人说是装,确实是装的,守礼懂节之类都是在约束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算真的得意也不能骄傲,要谦虚。
有人装的彬彬有礼,两车擦碰后能心平气和的聊聊赔偿事宜,有的坦率路人却因为在议论两车谁的责任大的时候起了争执,打起架来,搞的两个车主还需要劝架。
你是喜欢一个很生气但装着心平气和跟你谈论事宜的人,还是喜欢跟一个一下车就骂骂咧咧“瞎了眼”“会不会开车”“敢报警弄死你”的人打交道。
赵王邀请信陵君参加典礼,亲自拿着扫帚在门口迎接,执主人礼,让信陵君从西阶而上。
夏朝以东阶为尊,商朝以两柱之间为尊,周朝以西阶为尊。赵王此举,可谓恩宠备至,想来除了邹衍、孔孟、墨子等大贤,不会有其他人享受国君的这种礼节了。
信陵君自谦,一定要从东阶上去,而后谈起话来就是我是罪臣,有罪于魏,无功于赵,非常的低调。
《鹿鼎记》里有言,韦小宝在宫中知道主子们最怕奴才们恃宠而骄,恃功而傲,所以奴才们一定要谨小慎微,越是有大功,姿态越要放低,这样主子们才会满意,对你加以恩赏。
也正是因此,满人在皇帝面前自谦为奴才,在外却趾高气昂,而汉人称臣,在外却处处被压一头,以至于某些人想要称奴才而不可得。
道理推广开来,你对人家有恩就不要一直提,否则人家也会烦的,反而会想,你的恩情能有多大,大不了还你好了,真是的。
信陵君自傲,赵王会想,你只是来捡现成的,论功劳还是我们赵人自己的,如今形势所迫不得不对你好点,可也太不知道好歹了。
而信陵君自谦,表示我没什么功劳,还有罪。赵王心中就越发愧疚,人家本来什么都有,都是为了赵国,这才有家不能回,流落在赵,别说魏军前来使得秦军撤兵,就算无功而来,寡人也要善待人家,好给天下人知道寡人也是讲义气的。
宴席吃了一天,信陵君谦逊了一天,赵王甚至找不到由头说封赏五座城的事,宴会后极为内疚。
赵王于是以汤(shang)沐邑的名义将鄗(hao)赐给信陵君。所谓汤沐邑,是指诸侯觐见周天子,需要沐浴更衣住宿,天子会在都城附近给他一块地供作此用,后来便成为王子公主的食邑代称。
魏王对秦王表示,弟弟无知,我也很愤怒,可是也没有办法,不管秦王接受不接受,算是给了交代。而如姬没有下文,我想是惩戒了,应该是杀了,我想魏王一定后怕的要死,肯定不会临幸如姬了。
不过出于国际形势的改变,信陵君此举虽然违法却在外有着诺大名声,魏王没有惩处信陵君,依旧留下了他的封号和封地,表示渡尽劫波兄弟在,我在家等着你,你目前先不要回来了,后面气消了用得着你再说。
赌局有了终点。
秦王过于自负,以为掐准了魏王,却不料信陵君来着手,大为失算,恼羞成怒,自此将目标定为了魏国。
魏王谨小慎微,奈何弟弟玩的太绝,惹祸上身,不过也知道终究难免,何况此举还算有恩于赵,只好默认。
赵王酿成大错,而后知错能改,虽亡者不可复存,然待人接物终于趋于成熟,以后谨小慎微,没有大功,亦足以自保。
信陵君投资成功,一跃成为战国第一人,前途无量,后劲十足。为人心狠手辣,敢于取舍,定成大器。
平原君身价猛跌,随着赵国大败而无缘争夺战国第一人的位置,甘居幕后,虽然不能再创功业,但地位稳固,富贵长存,宾友如云,也算足矣。
如姬为报恩情,前途尽毁,香消玉殒。
侯赢年老体迈,出此决策却不能从中盈利,自刎报恩,算是精神受益者。
朱亥知进退,有担当,一举成为信陵君麾下首席门客,精神财富双丰收,值得膜拜。
晋鄙有功于国,为人谨慎,却落得身死,而且无人报仇的地步,可叹为国之人,不知进退犹有杀身之祸。
人有旦夕祸福,诚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