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一战,将赵国三十年内争霸天下的可能性彻底打消。
赵孝成王赵丹却没有追究太多责任,因为国家经不起折腾了。赵括的母亲因为前面的约定,而免于追究,可是儿子死了,家族也被牵累,面对谩骂之声只能默默忍受痛苦。据闻一部分赵括的族人改姓了,以此来划清界限。
平原君赵胜博有贤名,却因为力主接受上党而受牵累,好在人缘好,又是国之柱石,四面联络诸侯也用得着他,所以将功折罪。
人的悲哀能持续多久,也许一直存在,但最悲痛的时刻也只有刚得知消息的那几天,眼泪哭干了,就会想着继续过日子了。
此时的赵国男女比率大失衡,男少女多,男子结婚相对容易。而且秦国重压在侧,举国都在默默耕耘,娱乐少了徭役重了也不会提出意见。哀兵必胜,哀兵除了报仇,再难有其他念头。
在赵国的秦人可谓是受够了苦头,因为有一种罪过叫迁怒。
本身的力量不足,赵国把外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辞卑而礼厚,四面出嫁结姻,只为了多一个外援。
赵国所做的并非杞(qi)人忧天,两年后,缓过劲来的秦国再次进攻赵国。
赵王下令军队据守城池,妄言出战者斩。
赵国几乎发动了全国的力量,同样缓过劲的赵人心中对秦兵有畏惧,也有仇恨,征集这样一批人做事,甚至不用谈工钱,管吃管住就行。
赵人抵御住了秦兵,另一方面开始派使者请求援兵,魏国、楚国、齐国是重点,燕国、韩国也不要放弃。可是邯郸摇摇欲坠,这个时候敢来救援的着实不多。
比如魏安釐(li)王,派遣老将军晋鄙帅兵十万救援赵国。可是秦王随即命使者通报魏王,你要是敢坏我的事,我就打你。
魏王怕了,上一次坏秦王事的不就是赵国嘛,韩魏如今被戏称为秦国的东方藩国,寡人要是引火烧身,赵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又有谁来救寡人呢?
可是此事事关国体,已经答应赵国了,也不好反悔,只好使出缓兵之计,命将军晋鄙驻扎在秦赵边境,见机行事。
魏王在此事上很油条,一方面军队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击,可以应付赵国,随便找个理由就好,就说士兵新募,缺乏训练,需要先练兵再过去。而军队在魏国,我想怎么调动怎么调动,你秦国总不能不讲理吧,我又不打算出国,顶多是人民内部矛盾罢了。
战国不想发展的君主不是好君主,魏王并不是一味的害怕,也在静观其变,一旦出征的秦军处于劣势,魏军随时可以落井下石。而邯郸要是被攻下来了,魏国也可以趁机占领赵国的国土,就算秦国不爽,你又有什么办法,是赵国人给我的,又不是秦国给我的。
这是阳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秦国还是打赵国,而赵国依旧去魏国救援,都没办法。
平原君赵胜心中烦扰,魏王决心已定,不再是言辞能够说动的了,想要魏国发兵,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了,那便是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在战国四公子中排行第三,是贵族圈子中的后起之秀,同样也很仰慕孟尝君。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平原君赵胜,算是赵胜的小舅子。可是提起这位姐夫,魏无忌却是佩服不已的,人家招贤纳士,交友遍天下,那叫一个有面子。
谈起秦琼,有名的朋友八百,没名的不计其数,这是一种赞誉,说你人缘好。
于是魏无忌以姐夫为师,也开始尊贤重道,并且做的很出色。
魏无忌是魏王的弟弟,先王的儿子,地位尊贵,可是对待贤人却弯得下腰,态度很恭敬,博得好感。其实他也不知道谁是贤人,只是听说名气大就去拜访,带着礼物去说几句话,觉得有才华就多交往,觉得华而不实就定期送米送面意思一下。
凭着这手,魏无忌拉拢了很多人,建立了自己的组织。
一次与魏王哥哥下棋,有亲信送来情报,说赵军在赵魏边境集结,动向不明。魏王大惊,便要准备御敌,魏无忌却拉着哥哥坐下,说赵王不过是打猎而已,何必惊慌,下期下棋。
魏王坐下来,却心神不宁,过一会儿又有情报传来,说赵王在边境附近狩猎。
魏王大惊,问弟弟何以得知。
魏无忌解惑道,我有个门客是赵王心腹中人,赵王的一举一动他都会通报与我,所以事先知道。
魏王哈哈一笑,心中却有了猜忌之意,你在赵王身边有卧底,在我身边不会也有吧。
事实证明,确实有。
魏王不敢放手任用魏无忌做事,当然会找许多名义让此举合情合理。而魏无忌满不在乎,因为既然做事就不能畏畏缩缩,自己做的是大事,怕什么锋芒毕露,怕的是名声不够响罢了。
他听说魏国看大梁城门的老头侯赢是个贤人,于是亲自去拜见,给与馈赠。侯赢七十了,穷也穷过了,拒绝说,我修身养性了一辈子,终不能因为看门的日子不好过,就接受别人的礼物吧。
别人不要你的礼物,有的是真不想要,有的是不屑于要,侯赢大致属于后者。
魏无忌是上位者,家中门客也多,见多识广,知道有一种节操叫待价而沽,于是在家中做宴,邀请达官显贵来作客。
等人来的差不多的时候,魏无忌站起身来说,他要去请一位贵客,请来宾稍待片刻。以魏无忌的身份地位人望,诸人只能静候佳音了。
魏无忌坐车去请侯赢赴宴,古代以左为尊,魏无忌就把车上左边的位置留给侯赢。
侯赢大咧咧坐上主位,没有推辞谦让。而做戏做全套,魏无忌很有耐性的在旁帮他执辔(pei),没有一丝不满。
侯赢说,我有朋友在市场上卖肉,我们先坐车去看他吧。
魏无忌亲自驾车到了集市上,侯赢则下车和朋友屠夫朱亥聊天,越聊越起劲。一屋子宾客等着魏无忌来开宴,从人在旁都骂侯赢小人得志,集市上的人也都围在一旁看名满天下的信陵君为一个看门的老头驾车,真乃天下奇事。
侯赢见周边人都在议论纷纷,而魏无忌面容越发恭敬,不见丝毫不满,知道时机已到,辞别朱亥跟魏无忌到了宴会上。
到宴会之上,魏无忌起身为侯赢敬酒。
侯赢对魏无忌说,我不过是一看门人,足下驱车来请,设宴招待,着实给足了我面子。而我傲慢无礼,公子谦逊有节,大梁城内有目共睹,以后都会夸赞公子爱贤的美名,而骂我不知进退,是我所能给公子的一份薄礼。
魏无忌听后喜不自禁,对侯赢越发优渥。
战国那么多公子,魏无忌能脱颖而出,除了真才实学,少不了的是包装宣传,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其实都是如此。
曹操说,真英雄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其实不是不怒不惊,刘备都被吓得掉了筷子,可是随即面色如常的掩饰过去。
夸赞人城府深,形容词是喜怒不形于色,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曹操隐藏的不错,刘备也可以,面对夺走自己徐州的吕布依旧能心平气和,不发没有用的牢骚,而是把所有的积怨留到能制吕布于死地的一刻,勿怪吕布称之为大耳贼最叵信。
不仅漂亮的女人不可信,连貌似忠厚的男人也不可信。
魏无忌是政客,凡事讲求利弊。他去拜访侯赢,侯赢拒绝他的礼物,他明白是自己的诚意不够,而后马上提升标准。魏无忌如此做是想得到贤才,起码不错过一个贤才,也为自己博得爱贤的美名。
而侯赢也很识趣,前一次拒绝不知出何原因,但魏无忌拿出最大诚意之后果断出山,这是识时务。侯赢如果再次拒绝,魏无忌也无法拿出更高水准的礼物,只能放弃,心中自然郁闷,连带着对侯赢也会产生不识抬举的恨意。白起让秦王没面子,白起死了,侯赢让魏无忌没面子,有的是人能让侯赢死去。
所以侯赢出来了,既然出来就得拿出像样的东西作为回报,而才华这东西,总不能一见面就三分天下吧?侯赢抓住魏无忌最想要的名,干脆上演了一出戏。
开头好过程好结尾好,是为好电影;
开头一般过程平庸,结尾神来一笔,也是好电影;
开头神来一笔,后面平庸,骗钱的。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很有区别的。
以魏无忌之尊,为人驾车,还要忍受老家伙在旁叽叽歪歪的琐事,有怒气是应该的,不如问问,你为什么不生气。可是魏无忌忍下去了,而且面容越发恭敬,说明很有涵养,不会把不满流露在表面上。
魏无忌如果生气了,斥责一番而后离开,那么将一无所获,那是不足取的。所以要忍耐,而满脸不高兴的忍耐除了让对方知道自己不耐烦了,还有何益?
明知无益,魏无忌忍了下来,当然一个人的忍耐度是有限的。冯谖(xuan)虽说贪得无厌,却也适可而止,否则过犹不及。
认为自己比魏无忌厉害的,可以尝试跟朋友吃饭等个半小时,如果没有一点不耐烦,那么你绝对会有大成就。
姜小白和齐桓公,卫鞅和商鞅,田文和孟尝君,嬴政和秦始皇,一个人的两种称谓,也有成功前和成功后别人对待他们的态度。
姜小白当了君王,依旧是小白,可是把国政委以管仲,而后成为齐桓公,彪炳史册;卫鞅在秦国受重用,依旧是卫鞅,直到打败魏国,赐予封地,这才号商君,名商鞅。
魏无忌之前只是魏无忌,但他对待侯赢的这一态度,足以决定他为信陵君。
社会中最复杂要数关系了。魏无忌得到侯赢,侯赢就推荐了自己朋友,屠夫朱亥。魏无忌去找朱亥联络感情,朱亥谢绝了,其实也是聂政一样的人物。
侯赢自此成为魏无忌的幕僚成员,所谓兼听则明,可是总不能谁说的都听吧?魏无忌遇事肯定会采纳至少两个人的意见,而侯赢便是其一,可见重要性。
魏无忌虽说好贤,但要说无一遗漏那是不可能的,比如范雎。时间和精力都有其极限,人能处理好身边的事物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魏齐后来被范雎逼得无路可走,投奔魏无忌。魏无忌怕惹祸,不愿意见,于是向侯赢征求建议,最后被侯赢说服去见魏齐,魏齐却已经自杀了。
此事给天下人两个信息,其一是平原君很够意思,其二是信陵君虽然贤能,但还是比平原君差点。
信陵君因此很懊恼,名声是他一生事业所系,如今却丢了这么大的人,自然对侯赢越发尊重。资本虽然一样,可是找到对的人帮你出谋划策,你的成就一定不错。
再后来就是长平之战了。
战前,信陵君一心拉拢姐夫平原君,希望通过他能让赵国加入反秦联盟,帮助魏国抵抗秦国;战后,平原君一心拉拢信陵君,希望魏国能认清形势,帮助赵国抵御魏国。
坦白说,如今天下间对信陵君造成威胁的,不是各国的君主,而是平原君。
信陵君的出身决定他与王位距离很近,而本身又是个爱惜名声的人,谋逆的事做出来就是万劫不复,所以唯一的那条路很远很远。当然也有机会,比如秦武王暴卒,弟弟秦昭襄王上位,可是指望老天着实不知哪年。
而魏国的弱势也决定了,信陵君的出路在于抵御秦国。信陵君是鱼,魏国是水,如今魏国的一直被秦国围湖造田,信陵君在魏国算是一号人物,可是拿到天下的舞台,那就差出等级来了。
就算平原君不如他,凭着赵国的国力,大家依旧尊敬平原君过于信陵君。
当然信陵君也不要不满,就算有的人的品行超过信陵君,可是大家尊重信陵君依旧超过有的人。比如侯赢,老人家七十岁了,见多识广,多谋能断,是个人物,可惜时运不济,到老了也不过是看门的。
烛之武也是人才,可是老了不受重用,等到晋侯秦伯围郑,国家危在旦夕,郑文公这才礼贤下士,许以前途未来,不然烛之武这一生估计也就这么过去了。
既然魏国的池子小,那能否换个大池子呢?
哈哈,前辈孟尝君颠沛的遭遇告诉他,此路不通。
秦国和所有的大国,都不会重用自己,自己的身份决定了。
通过研习前辈孟尝君的人生经历,信陵君发现自己要做的是,招贤纳士、狡兔三窟和合纵攻秦。
招贤纳士,成为美名,这样才不枉这一生。
狡兔三窟,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合纵攻秦,既是从小的抱负,也是自己所能做的最大事业,苏秦一介布衣尚能如此,成就诺大名望,而孟尝君的顶点也不过是合纵攻秦取得上风,天下称颂。
信陵君对比一下自己和孟尝君的条件,发现惊人的类似,孟尝君当初能做到的事,自己为何不能做到?
所以面对魏王哥哥的猜忌,信陵君虽有不满却也并不收敛,只因他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平原君赵胜写信给信陵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天下大势说完了再谈感情,邯郸沦落了,你姐姐怎么办?
信陵君也在信中回复,自己一定竭尽全力说服魏王尽早出兵。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现如今赵国大衰,平原君的名望也跟着一落千丈,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反秦是终极目标,信陵君不怕和秦国反脸。合纵的事看起来难,其实很容易,只要六国里有一个国家肯站出来主持就好。
苏秦得到燕国的资助,就能拉起合纵的大旗;楚国愿意当盟主,也挑起过一次合纵;孟尝君依靠齐国,成功的攻入了函谷关;韩魏之后又是多次撑起抗秦的大旗。
信陵君相信,只要魏国出兵就赵国,以此为契机,那么下一个扛起合纵大旗的非自己莫属,所以这件事他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做。
奈何,魏王不答应。魏王的算盘已经打好了,而且不打算更改,所以任凭信陵君手段使尽,魏王也不松口,而掌军大将晋鄙是军中宿将,很有威望,又是魏王亲信,所以出兵这一步如何也迈不出去。
秦国发兵围邯郸,前前后后长达十七个月。期间平原君一而再的请求,信陵君也一而再的努力,全都付诸流水。
平原君怒了,感情你消遣我是吧!
于是平原君写了一封很决绝的信,表示我慕信陵君贤名久矣,以为是慷慨磊落的人物,可惜我有眼无珠。
当然,平原君这么发脾气,自然知道于事无补,不过也是有恃无恐,因为楚国答应发兵了。平原君心中的石头落地,世人不好雪中送炭,只好锦上添花,楚国肯动,齐国、燕国哪里本来离秦国就远,不害怕秦国,也很容易说动,魏国见风使舵,自然会跟上,赵国无忧矣。
平原君之前地位尊贵,却因为大败而处处赔小心,求救援,对信陵君更是寄以厚望,无奈这家伙信誓旦旦,却每每让自己失望,两三次后明白,对方不过是过过嘴瘾,千万不可信。
既然多等无益,平原君于是才下定决心,好好出出气,信中讽刺一番,今后休要再跟我提什么合纵抗秦,你有脸吗?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平原君这一怒,反倒得来了喜讯。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