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秦王为范雎报了仇,范雎自此肝脑涂地,十分感恩。
范雎是左丞相,提倡的是远交近攻,他所处理的事情,是以外交为主的。秦国在外是有自己的谍报系统的,这块区域负责人正是范雎,他也确实做的很出色。
魏国送来魏齐人头后,秦国的主攻目标便成了韩国。吸取三家分晋的教训,秦国不打算轮番占便宜,只打算欺负一个最弱的欺负到死。
秦王对公子他说,当初孟尝君组织联军攻秦,韩国是中军,出力最多,害得我割让三城,此仇我一直记在心中,正是报仇时机。
公子他昔日劝说秦王割城,也是形势使然,说我们攻打韩国,如今魏国刚刚折了威风,自然不会出头,赵国也不会下水,韩国肯定扛不住,扛不住只能求和,可以不战而得地。
于是秦国两路出击,一军临荥(xing)阳(距离郑州西15公里),一路兵出太行。
韩国的国都在新郑(今属于郑州市),而太行山则位于山西省和华北平原交界的地方,横跨河北、河南、山西。疆域的划分,通常以山脉和河流为区分,太行山真是天然疆界。
秦国在太行山外占据城池,以后就有稳固的基地用于争夺华北平原,而进攻荥阳在我看来则类似于牵制,让韩国无力派援兵到太行,除非你不要荥阳了。
韩国此时的国君是本国倒数第二位君位,韩桓惠王,谥号蛮不错的,可是依旧一筹莫展。他与公元前272年上位,那一年宣太后诱杀义渠国王,十年之后,秦国又来进攻韩国。
韩国已经吃过很多次亏了,每次合纵都是鼎力参加,从不甘心割地事秦,可是每次都是受辱罢了。
李鸿章曾说,每次跟国外打,最后都丧国辱权。于是乎在中法战争中,尽管中国占据上风,清廷依旧愿意于法国签订合约,算是见好就收,因为大家都觉得就当如此。
韩桓惠王毅然决定割地,既然决定割地,那么只好避重就轻。当时白起帅军攻下韩国的野王(地名),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割裂开来。韩王于是请纵横家的人做说客,找到应侯范雎(ju),表示我们情愿割地,上党地区十七座城割让给你如何。
范雎未必不知道韩国的用心,只是迟早有一天秦国会面对韩赵魏三家的,有了这种觉悟自然不怕,表示同意。而且攻城的话,自然有损伤,而今不用攻城了,城池也得到了,百姓也得到了,可谓一举两全,省的将来还要移民。
上党郡有十七座城,占韩国国土的四分之一,当地百姓世代居住于此自然不愿意。我们看历史,总是忽略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大一统的观念来看待当时的历史,很多地方想当然了。我们现如今历史分为民族英雄,国家英雄,岳飞、朱元璋自然是民族英雄,而戚继光、郑成功则是国家英雄,至于项羽、韩信、白起,自然是英雄,只是论功绩不论民族,因为汉民族是在汉朝才有的概念。
上党百姓们如此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他们世代是韩国百姓,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和货币,已经成为习惯,韩国律法相对宽松,百姓们做生意之类过得很滋润,那时候秦国百姓过得日子苦巴巴的,鬼才愿意去秦国做二等居民。
上党太守靳(jin)黈(tou,黄色,增添)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希望韩王倾国之力将支援自己,若是自己打败了那也没的说,可谓相当有种。
可是有种的事已经做过了,甘茂攻打韩国宜阳的时候,宜阳城是韩国第二大城,粮草充足,可谓举国抗衡,可是被斩首六万,无一来援,又能如何呢?
韩宣惠王于是派遣冯亭取代靳黈,不是不爱国,而是无奈。
冯亭也不愿意归降,他算是毒士,所谓毒士便是两败俱伤,谁也讨不到好,甚至只要让你难受,我宁可吃亏。
方今秦国的敌人太少了,合纵的核心是韩魏,赵国置身事外太久了,只有把赵国拉过来,那么韩国才能抗衡秦国。可是赵国又不傻,一直以来虽然也吃过亏,可是都敬而远之,如何才能让两国不死不休呢?
自然是利益纠纷。
冯亭于是对上党人说,与其归秦国,不如我们归顺赵国。
上党人一呼百应,因为同文同种,反正不能让秦国占便宜。
冯亭于是正式向赵国发出投靠声明,愿意归顺。
赵王大喜,喜从天降啊,不过欢喜后面的隐患自然也清楚,于是问自己的叔叔平阳君赵豹,要不要。
赵豹是赵惠文王的同母胞弟,算是赵王的亲叔叔,地位要比平原君这个叔叔要尊贵一些,故而也是赵王的首席参谋。
赵豹说,攻打韩国是秦国的国策,秦国不惜用耕牛运粮,用最好的战车进攻,若是我们得到上党,就会成为秦国的死仇,损失一定超过得到的。
赵王犹豫了,这种军机决策绝非是大家在一起开会,而是君王单独召见,以防对方说话有所顾忌,言而不尽,掌握好了对方心里想法之后,心中有了主意,而后再在朝堂上决策。
赵王于是又召问平原君赵胜和赵禹,两人都说,廉颇出动十万大军,花费一年时间也不过攻下一两座城,如今平白可得十七座城,纵然要和秦国翻脸,那也值得了。
平原君的意见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思,赵国虽然经常小败于秦国,但是本身势力强大,赵武灵王的骑射军团可谓灵活机动,不说挡者披靡,也是无人能制,怕你秦国不成。三家灭掉智伯分晋的事情如今都还记得,如今秦国欺负韩魏欺负上瘾,正好我们三家结盟,再分了秦国算了。
何况我们要是拒绝了,别人该怎么看赵国,先王在的时候可没有示弱于秦国,而今送上门的都不要,,以后又从哪里得到土地,干脆抱在一起等死好啦!
这是一道选择题,诸葛亮说,是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不战而亡,不如奋力一战。
没有一搏的勇气,终究站不到战国顶尖的位置上,曹操有官渡,刘备有汉中,孙权有赤壁和夷陵,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
不过,这一战推迟了三十年,公元前295年主父在的时候该打的,因为主父是英主,军队最强,大事由前线的主父临机决断就好,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或者在十五年前,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那时候廉颇、赵奢、平原君赵胜等环伺在侧,趁着齐国刚刚复起,秦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正式出关,跟秦国打一场正儿八经的国力之战。
或者在十五年后,公元前250年,赵王掌权多达二十年之久,对内政治已经成熟,并且完成了任内新旧班底交接的问题,对下属臣子有足够信任的时候。
又或者在三十年后,公元前230年,赵王将重任交给赵国不世出的名将李牧,由他和秦始皇麾下的王翦、王贲、蒙恬等人对决,不死不休。
唯独不该是现在。
坦白说现在赵王的资本,武有廉颇,廉颇虽老,可是经验更加丰富了,文有虞卿,不过战略家赵奢已死,蔺相如重病,新一代将领的佼佼者赵括还在成长期,是新一代势力和旧一代势力交接的时候,着实不是打仗的好时候。
但机会难得,哪能事事如你心意。
赵王敏锐的把握住了机会,召来廉颇、赵胜、赵括等人商议好作战计划之后,发兵五万去上党地区驻守,派平原君去接受上党地区。
平原君威名远播,善于待人接物,什么大场面没见过,也着实会说话,到了之后先是大肆封赏:太守封三万户,县令封千户,原有官爵一律晋升三级,百姓一户赏赐六金。古代一金的含义是指钱币数量,意思是十六两重(一斤)的布币。而秦和西汉时,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十七座城,以二十万户人家计算,那就是120万金,也就是310顿青铜币,着实不是小数目。
不过其实也是无本买卖,城池归了我,府库也要归我,韩国府库历来充实,城中粟米可支数年之久,那么多我自然有的分了。
益州城里粮草丰盈,刘焉刘璋父子二人数十年经营,绢匹银钱无数。刘备占据益州,大肆犒赏,皆大欢喜。电视中,关羽拿到礼物之后说,大哥是阔了。
冯亭谢绝了,韩王命我守此土,我拱手与人,不义一也;韩王命我将上党给秦国,我顺民意而不尊王命,不义二也;卖地求荣,不义三也。有此三点,我不能要。
冯亭谢绝挽留回到了韩国,对韩王说,可以告知秦国,上党已经被赵国发兵攻取。
韩王依计而行,秦王大怒。
这是自然的,范雎跟秦王说,地是人主所爱,我们攻打韩国,韩王自然会抵抗到底,臣子们则要为主尽忠,如此颇费周章。且不如围而不攻,然后让纵横家们做说客,分他们一部分。
纵横家自然卖力做事情,由他们劝说韩王,那么韩王权衡利弊自然认了,割地事秦,如此兵不顿而利可全。
秦王深以为然,策划战略,兵锋直指,将韩国上党地区割裂开来,而后兵锋攻打郑国荥阳,威逼新郑,就是等着你签城下之盟,割让上党。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军攻打荆州曹仁,用尽计谋这才击败曹仁,转眼间发现城头尽列刘备的旗帜,赵云说我家军师已经巧取荆州了,不劳都督费心。周瑜大怒,我等折兵马费钱粮,却容让诸葛亮便宜,诸君可与我再战。
也难怪都督生气,作战常有啃骨头和吃肉之说,都想吃肉,谁想啃骨头呢!譬如曾国藩攻打南京,湘军久攻难下,清廷发令让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湘军来助。李鸿章和左宗棠都表示我们如今也很吃力,无力援助,或是拖延时日。
不是两人不来帮忙,而是怕人记恨。
曾国藩的湘军号称结营寨,打呆仗,说白了就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吃了很多苦终于合围了南京,那可是天平军的首府,金银财富不计其数,所以湘军打的再惨也会坚持下去。
这时候有人说来帮忙,你说曾国藩答应吗?要是一不小心你破了南京,那头功岂不是你的了,先帝遗命,破南京者可称王啊。而且你来了城里的东西要分你一份,我们做起事情来也有顾忌了,自然不肯答应。
李鸿章和左宗棠心如明镜,清廷此举未尝没有让汉人领军大将起冲突的意思,都不肯上当,最后曾国藩独得南京。
得了南京,长毛军的青壮被留下当苦力搬运,什么乱七八糟的王的府邸全被瓜分,湘军连南京的木料都运回老家盖豪宅,而据说南京死伤百姓军民多达五十万人。湘军走前放了把大火焚烧罪证,算是知足了,纷纷表示愿意归家养老。
秦王费了老大力气,却被赵王如此轻取,估计鼻子都气歪了,有没有曹操大敌当前,也没有鲁肃做保人,自然发兵,派公孙起、王龁(he)出征,誓要报仇雪恨。
主不可怒而兴师,怒可以复喜,而亡者不可复存矣!
按兵法来算,秦王先失策了。
秦军和赵军在长平相遇,此处位置距离邯郸的距离要比咸阳近些,而且秦国过来要跋山涉水,相当不便。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受益者?
首先是韩国,因为上党本就是要是去的土地,给谁都是给,能够让秦赵相争,就算得不到心中也是爽的。
再次是纵横家,因为战争能给他们一切。
在此,已经没了苏家兄弟的踪迹,按照年代来说,已经是纵横派第三代掌门了,也可能名不经传,隐藏幕后,但绝对有的。
纵横家擅长无中生有,范雎能那么顺利的上位,包括秦王能够一举将太后势力搬到,中间怕是不无关系,因为范雎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走到今天,着实不可思议。
纵横家是不甘于安定的,总是要有大的战争来从中渔利。范雎建议秦王启用纵横家作为中介,纵横家们又设一个连环扣,将赵国一并拉来……
以上就推论到这里吧,多了就烦了,只见水面风平浪静,谁知地下暗流涌动。
之前其实就有过一场大规模的活动,各地的士人们齐聚赵国邯郸,想要联合起来攻打秦国。
秦王深为忧虑,招范雎问计。
范雎哈哈一笑,大王你养的狗平日里很安静,可是扔根骨头进去,立刻就斗了起来,那些人也是如此,待我丢根骨头进去。
范雎招来唐雎,给他五千金带着车马舞女去邯郸,让他放言邯郸人皆可来取。唐雎依计而行,散不到三千金,那些士人互相争斗,合纵攻秦一事也就烟消云散了。
江湖人才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苏秦、张仪可谓极矣!
秦军很快攻下了上党部分地区,赵军退守,其实也没有真的想守。
不妨看下,赵军发兵五万其实是接收上党地区,但是将上党里面的人封赏完了之后,就开始合力对抗秦军了。
其实上党并非赵军的主战场,他们只派遣五万的意思很明显,是要以上党的韩人为主来抵御秦军的,尽量迟滞和消耗秦军,而后在城池中不断地拖和耗,以此来抗衡秦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秦军人真的很多,后期达到了五十万之众,前期也有二十万人马。
利用上党消耗了一波秦军锐气之后,廉颇亲自率众二十万跟秦军对峙,所谓对峙就是仗着你攻我守,死守在城里不出来。
王龁(he)确实尽力了,廉颇的乌龟战术让人头疼不已,因为他们有城池可以依托,都说了下政攻城,主攻的一方着实不占便宜。
廉颇之所以这么稳妥,也是没办法的事,之前曾经打过一场,结果赵军败了一阵,还死了一个都尉。都尉相当于如今军长的高级将领,一般战役不会损失这么严重,可见出战的赵军应该是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而此战也让廉颇确实有点心怵。
武安君白起算是秦国战胜将领,不过随着穰侯的倒台,他也被闲置了,所以如此大战只能屈居幕后。赵国自然大喜,认为是好时机,可是谁知道秦国能人辈出,就连王龁都能拔取头筹,着实不是好兆头。
赵王也有些心忧,问虞卿和楼昌,如之奈何?
楼昌说,不如求和。
虞卿说,不如重金结交楚魏,让秦国以为我们要合纵,那么秦国自然会心生疑窦,如此再去趁势求和,秦国必然答允。
赵王心中忧虑,于是一面派平原君去秦国,去和平谈判,一方面派人去结盟楚魏,再一面命令廉颇相机后战,若是能够取得一些胜利,就算不是决定性的,也能给外交带来极大的优势。
打和谈其实一直都在进行,《建国大业》里中正说,边打边和,等到毛的军队打完了,也就不用谈和了。
赵王如此,倒也不是说怕了秦国,只是多方面出手,以打促和,最起码能够保持现状,上党由秦赵分了,要是能够在战场上取得优势,那么平原君底气自然足,条件也会开的严苛点。
于是长平之战,终于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