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提到,我和吴光亮都是昭通人,同是“彝家人”。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老乡这层关系,我们两人还算谈得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情的递增,我们两个慢慢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因为我们两个平时都喜欢“舞文弄墨”,经常写写诗歌、散文、小论文什么的,就成了同学们口中的“诗人”。
也许,有的同学会纳闷:吴光亮比较喜欢写旧体诗、谈吐幽默风趣、不想当班干部,我则爱整些新诗、寡言少语、还偏偏混过宣传委员和团支部书记的差事。性格不合、处于“敌对”的两个“阶级”,按道理,不该属于和和气气的同一战线。我想,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同为“乌蒙山下同乡人”(吴光亮语),才让两个懵懂的青年,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关于这一点,吴光亮似乎也很认可。在当年他写来送给我的一幅对联中,是这样证明我们之间的默契与友情的。那幅对联是这样写的:
两载有苦乐,舞文弄墨存知己;千古无远近,走南闯北如比邻。
在省民专期间,我和吴光亮在教室里是邻座、在宿舍里是邻居、在校外是同伴。我们一起上课讲小话,一起被老师惩罚性提问,一起跟杨向梅、和文春、徐长兴、谭绍明逗趣打闹,一起分享两人之间的关于感情的那点小秘密……当然,也会常常在一起讨论诗和远方。
上课的时候虽然有点走神,尤其是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但考前的复习我俩却一点都没有马虎。否则,一旦考不及格,脸可就丢大了。让老师们,特别是让教语文的马勇鹏老师郁闷的是,两个家伙的语文考试成绩居然还不赖。几年之后,当我也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后,我才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讲小话,对讲台上的老师是多么的不敬!在这里,真诚地向马老师及各位老师说声对不起!
在省民专期间,在张老师的鼓励下,在班长陈旦史、副班长李红的带领下,吴光亮和我负责文稿,爱画画的郝齐平当起了美编,五个人齐心协力地编印了一本叫《探索》的文学刊物。嘿嘿,光看名字,是不是觉得像一本科技刊物?当然了,按自己现在的欣赏水平来看,这本薄薄的刊物,无论是封面设计、内容编排,还是稿件内容,都有些青涩、幼稚。不过,这不要紧。至少,它真实地见证了我们几个人办刊物时的梦想与激情。至少,它记录下许多同学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现在,这本好像只出了一两期的《探索》,我手里还珍藏着一本。再次翻开已经发黄的封面,首先看到的是吴光亮写的卷首语。文中,他这样写道:
忘不掉虎年的九月。
香格里拉目送,风花雪月簇拥,我们在金风送喜中上路。踏着五尺道,越过狮子山,从小米轨走来,从玉龙雪山走来,从一个个平坝沟谷走来。
走进“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城市。
走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旅途。
走进对现实的考验和未来的希冀。
也走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和水样的离愁。
时而高歌奏凯,时而浅唱低吟,在风中,在雨中。纵使离谱,仍然执着;明白不能独领风骚,依然一往情深。把心掏出来,和你交交心,在文学的百花园中享甜乐、受酸苦。希望从太平洋东岸投进的石子,能有微波传到西岸去,我们的目的,不过如此。
我们期待着,留给你的,那怕是擦肩而过的身影。我们期待着,留给岁月的,那怕是小如质子的印痕。
再次拜读完这篇文章,我不得不佩服吴光亮的写作能力和水平。看似简单的文字,却准确地写出了当时我们的心声,写出了创办这个小刊物的目的。
写着粗糙、幼稚的诗歌,聊着未知的远方,两年的时光偷偷从我们的身旁溜走。
临近毕业时,吴光亮在我的同学纪念册上写下两首七绝:
“春城两载欲停墨,觅得知音又笔耕。写诗作文办刊物,浅唱低吟伴人生。”
“赤水源头寻梦人,乌蒙山下老乡亲。离别自是情难舍,腾达之日传佳音。”
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永善的吴光亮,像我一样,当了一段时间的“待业青年”后才找到工作。关于这一段经历,吴光亮在他的散文《在伍寨的日子》中是这样描述的:
“二〇〇〇年七月从YN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导游专业毕业,按当时的毕业生分配政策,我被安排回生源地永善就业。到人事局报到后,我就回家等待统一分配。等了两个多月,还没有丁点儿消息。这时,社会上的传言不绝于耳,有说从今年起大中专毕业生不再统一分配的,也有说即使要统一分配也要等到明年的。听到这些传言,想着因供我和妹妹读书已债台高筑一贫困如洗的家庭,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我第一个毕业,果真不再分配,那我今后的路怎么走,怎么面对含辛茹苦的父母,便只有暗地流泪。
五个月后的十二月二十日,召开了全县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会议,我被分在伍寨土地管理所。得到分配通知,父母、其他亲人和我,都高兴得范进中举一般。
十二月二十八日,碧空万里无云,阳光普照着还在冬眠中的大地,没有一丝寒意,显得格外明媚而暖和。父亲和我背着被子、衣服等行李,从大兴徒步百里到伍寨去报到。到伍寨的第三天,父亲走了,留下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
在这里,我一呆就是三年。”
在YS县伍寨乡土管所(后来叫国土所)工作期间,凭着一股子干劲和一手好文笔,当学生时对班干部不感冒的吴光亮,先后当过伍寨乡国土所所长、伍寨乡党政办公室主任等重要而又锻炼人的职务,把一项项领导交办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不久,吴光亮成了家,夫人是当地的一名普通医生。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刚好是吴光亮到伍寨报到三周年的日子。请假在县城办事的吴光亮,突然接到一位领导的电话,通知他已被调到县国土局,安排的具体工作是参加溪洛渡水电站对外公路征地和拆迁。随后,工作勤奋的吴光亮成了该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再后来,工作能力得到上级领导认可的吴光亮,被提拔为YS县国土局副局长,成了一名副科级干部。围绕自己分管的工作,吴光亮经常下乡、出差,体型居然也像我一样,一天比一天的“丰满”起来。
繁忙的工作之余,吴光亮仍会提起笔或敲打着电脑键盘,用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散文抒发感情,并通过各种方式,将他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发给我欣赏。这些文章中,有行文优美、情感真挚的游记《神奇美丽的泸沽湖》《春风二月滇西行》,有回忆基层生活的散文《在伍寨的日子》……他写的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昭通日报》《永善报》等报刊上。在《在伍寨的日子》这篇文章中,吴光亮提到了他毕业后在《永善报》上发表过的《伍寨感春二首》。在这两首古体诗中,他是这样描绘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这个地方的:
“伍寨时节自流迟,欲寻春光待夏日。地换新颜山着彩,万紫千红正当时。”
“踏遍伍寨屐未穿,春日作客酒方阑。夜半山歌冲宵汉,情系彝乡各醉酣。”
作为溪洛渡水电站建设的一名参与者,吴光亮的笔下肯定少不了对全国第二大水电站的赞美,《溪洛渡之歌》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歌:
你把泪水洒向流金淌银的金沙江
独自在国人百年萦绕的梦境里抽泣
在风雨沧桑日月轮换里长叹
你用盘古开天地的激情
吻出古渡高峡出平湖的呐喊
和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溪洛渡啊
终于搭上二十一世纪的特快
在天堑般的河流上辟地开天
溪洛渡啊
沐浴在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里
把水电X县的誓言写成创世名篇
而我,并没有像吴光亮那样,成为一名在乡镇大院内工作的干部职工。在等待了一年之后,通过培训、考试、选岗等环节后,2001年9月,几经辗转,我成为一名山村小学教师。我工作的地方叫花朗乡,当地人习惯把“朗”读成轻声,这个字有瘦小、弱小之意,就像我教过的一个个普普通的山村孩子。环岩小学是我工作过的第一所山村小学,在那里呆了一年之后,我来到莲花小学。在莲花小学教了四年的书后,我被调到马道小学(现在,这所非完小点已经被拆并了)当了一年半的孩子王。屈指一算,就是七年半左右的时间。
在与山村孩子们的亲密交往中,我和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分享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过,在当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眼中,我算得上一个“崴货”(有后进者的意思):教书虽然还算尽责,可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一般般,偶尔还要垫底。在当地群众的眼中,我是一个怪人:平时不会跑到农户家去打麻将玩扑克,只知道在宿舍里鼓捣电脑、提着个小相机到处乱拍。
说句心里话,一旦走上讲台,谁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成绩就算不是数一数二,至少也要整个中间偏上嘛。很显然,我也不例外。虽然我想尽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但学生的成绩却没什么大的起色。这让我很是苦恼,也因此被乡镇中心学校惩罚性地换了工作地点。从这点来讲,我的教书生涯真是挺失败的。如今,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提起自己当过老师这一茬。
不过,从后来有个班的学生经常和我联系来看,我似乎又不那么失败。按这帮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们的话来说,我当时对他们很好,他们还挺喜欢我的。这,或许算得上是学生们对我的原谅和一点点的安慰吧?
不断的苦恼与纠结中,2008年来了。
元旦一过,期末考试的时间一天天逼近,教学工作一下子紧张起来。指导学生复习、监考、评卷,结束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后,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学生,背上简单的行装,我踏上了熟悉的返乡旅途。
从学校到家的公路依旧坑洼不平,经常乘坐的客车照样颠得厉害。在与早已熟悉的售票员聊天的过程中,挥动着铁臂的挖土机、忙忙碌碌的修路工人,很快地从车窗两侧闪过。我突然意识到,变化正在熟悉的家乡慢慢发生。
回到一年难得回去几趟的老家,日益苍老的父母非常高兴。做的依旧是我爱吃的菜,问的还是工作、生活怎么样的老问题。我不知道,一次次嘘寒问暖的背后,承载了父母的多少牵挂?无数个我和弟妹们不在身边的日日夜夜,想白了父母的多少根头发?
像往年一样,一到农历腊月,家乡的天空就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只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镇雄人都没想到,那年的雪下得竟是那样漫长!昨天的雪还来不及融化,今天又铺上了一层。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肆虐的雪魔将全县变成了冰封雪飘的世界。由于停电、路阻、通信不畅,我取消了许多走亲访友的行程,只有窝在家中,百无聊奈地打发着时间。在摇曳的烛光中,与父母度过了2008年春节。
看到公路上的冰雪有所融化,我乘车来到2月14日的县城。在光滑的街面上,摔了几个趔趄之后,我巧遇了一个要去昆明工作的朋友。当晚,几个好友相约来到一个叫“昨日重现”的地方,喝着茶,谈着心,直到头顶明亮的电灯光变成桌上昏暗的烛光后依然意犹未尽。正要起身告别时,我接到了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电话——县新闻宣传中心通知我去他们单位报到。突然的喜讯让我喜出望外,以致几天后坐在新单位的办公室里,我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后来,经过4个多月的试用期,我被正式调入县新闻宣传中心。
就这样,我完成了从小学教师到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变,开始了我新的人生旅程。
由于我县遭受的雪凌灾害牵动着省、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心,多方救援力量相继赶到我县。根据单位的安排,怀着些许忐忑和兴奋,我跟随支援我县抗冰保电的150余名官兵,抵到五德镇干沟村,开始了我记者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
元宵节那天,来自GZ毕节的年轻战士刘勋第一次在灾区度过自己的生日;风雪中,部队官兵徒步行走路程10公里,往山顶来回运送了总量达9.7吨的塔材;冒着雨雪寒风,官兵们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帮助住在救灾帐篷里的王维秀老人建盖起一栋40平米新房……回想起这些感人场面,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钢铁劲旅战冰雪,英雄精神留镇雄。”随着我县隆重欢送抢险救灾官兵仪式的结束,我与最可爱的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跟着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
当天下午两点过,我跟随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及市、县的相关领导,前往长征时期哲庄坝战役贺龙指挥所旧址——场坝镇巴溜村的路上。汽车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盘旋,坐在车里的我们被颠得够呛。昏昏沉沉中,我所乘坐的越野车跟着前面的车子停了下来,一位正在打电话的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领导下车后,告诉了大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SC汶川发生大地震,昆明震感强烈!随后,我的手机频频响起,家人、同学和朋友告诉我的都是同一个信息:镇雄地震了!紧接着,10086发来的一条新华短讯,验证了这个消息是那样的准确和残酷!
结束采访任务后,当晚,我们回到了县城。县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对下午发生的地震仍然心有余悸。幸好,我县仅仅是被地震波及,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的损失。为灾区祈福、捐款捐物、交纳“特殊党费”、奔赴灾区进行医疗救助,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闻了我县广大干群对灾区人民的牵挂与支持。
激动的心情还来不及平息,桌上的日历就翻到了期待已久的BJ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在那些让整个中华民族热血沸腾的日子里,我这个很少体育锻炼的人,也迷上了看赛事直播和体育新闻,为冠军的成功欢呼,替落后选手扼腕叹息。也正是那段时间,让我真正明白:什么是顽强拼搏,什么叫重在参与。
“奔三”,不是电脑名词,而是我的年龄增长趋向。在我的“爱情号”列车还没启程的日子,家人、亲戚,同事和朋友热心地为我张罗着。一次、两次……缘分一次次和我擦肩而过。不过,我始终相信,我生命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迟早会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含情脉脉地向我走来……
2009年元旦即将来临的时候,我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2010年7月21日,折腾了妻子差不多24个小时后,伴随着一声啼哭,女儿降生了!
一岁、两岁……四岁、五岁,在女儿跌跌撞撞的成长历程中,我坚持用一首首诗歌记录下她的萌言萌语,用一张张相片留下她成长的点滴。
伴随着女儿的不断成长,我一次次地行走在镇雄大地,用一篇篇新闻稿件,记录下家乡的每一个变化,也见证了我的这一段人生旅程。
当老师也好,干记者也罢,离开省民专十六年来,我的文学梦尚未碎、诗歌梦也未醒。工作之余,我也写写诗歌、散文等文字,偶尔还有些在市、县级刊物发表,尽管没当成同学们眼中的“作家”“诗人”,也算是对我的一些鼓励和鞭策吧。2010年,我第一次在市级刊物《昭通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名为《生活不能没有诗》的诗歌。在这首诗中,我虽然感叹“工作总是很忙\经济压力还大\种种迹象向我暗示\生活渐渐远离诗歌”,但最后发现“多彩的生活从未离开过诗”。
2015年6月,我发表在《昭通日报》上的诗歌《石墙上的那抹绿》,这样记录了我这几年来的心路里程:
形状不一的青石被垒成历史
城市的喧嚣一瞬间割裂
一堵石墙和另一堵砖墙
数十载无语相对
沧桑了一条幽深的小巷
上一次路过
阳光有些火辣
再上一次
城郊的桃花开得正艳
不是每天的必经之路
我跟小巷有些生疏
一天下午我路过小巷
头上有风吹过
簌簌作响
一株野草
在石墙的某段皱纹处
穿过厚厚的镜片
染绿了我仰视的双眼
我停下脚步
让时间
慢慢静止
追溯这抹绿的前世今生
对野草的行为一脸诧异
随风摇曳
野草抖落身上的浮尘
簌簌作响
惊讶着我的诧异
嘲笑着客厅里那些盆花的娇贵
毕业后,由于工作忙等原因,我和吴光亮虽然都在ZT市但见面的时间并不多。第一次是2003年,“非典”的余威还在,我利用暑假,去了一趟YS县在他当时工作过的伍寨乡吃过手抓羊肉,在他老丈人家做过客,站在晃晃悠悠的溪洛渡大桥看过奔腾的金沙江。如今,溪洛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了,不知道我只走到中间的那座钢板吊桥还在不在。第二次是2011年的同学聚会,见了他和另外9个同学。第三次是在2012年在昆明偶遇,他见到了我老婆和两岁多的女儿。
而下一次相见,不知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