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这是我人生旅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年。
这两年,我结识了一位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老师,认识了地域不同、个性各异的五十一位同学,并产生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谊。
这两年,我们之间有过不快、有过误解、甚至有过争吵,不过这些小插曲的存在,反倒增进了我们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演变成一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
这两年,我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彷徨、一起振作,犹如血脉相邻的兄弟姐妹,彼此安慰、相互鼓励,跌跌撞撞地逐步走向成熟。
这两年,我们也爱过、恋过。校园里、大观河畔的卿卿我我,是一场美好却不哀伤的故事;埋藏在内心深处那份对她或他的思恋,是一段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
提起导游45班,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多元性。全班五十二名同学,男女生的比例是29:23,有无奈成为班上的“少数民族”的汉族,也有彝、苗、回、白、哈尼、傣、布朗、壮、傈僳、纳西(摩梭人)、蒙古、藏、瓦等十三种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班级。在这个多民族班级里,大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习性、性格脾气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由于大家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在学习和生活中碰撞出来的火花,显得多姿多彩。
关于导游45班,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多。不过,由于时光的流逝、个人记忆的衰退,关于青春的那些记忆或缺失或模糊,令人惋惜。幸运的是,我至今还珍藏着导游45班的同学纪念册,尽管它已经显得有些陈旧。正是这本册子,帮助我回想起了在导游45班发生的许多事情。翻看这本册子,看着上面的一篇篇留言、一张张照片,我恍若回到那个青涩的中专时代,仿佛又回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身边,和大家一起认真地学习着、和谐地生活着,一起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如果我在不经意间拾起的那些青春碎片,让导游45班的同学、甚至是读到这些文字的人,勾起曾经美好的青春记忆,那敢情很好。如果不小心让大家想起了一些伤心的往事,也请不要过于介怀。
当时年轻的我们,真的很希望,青春不散场。谁不希望,青春的小鸟永远站在校园内的那棵柳树上。我是如此,导游45班的同学们大概也是如此。
一厢情愿的青春不散场的梦想,终究敌不过时间这位智者。在或悲伤、或不舍、或遗憾的情绪中,导游45班的同学们挥手作别曾经同甘共苦的老师和同学,心事重重地走向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这个时间节点,就是2000年7月。这一晃,就是整整十六年。
刚毕业那会儿,我们或许悲观过、消沉过,对未知的前途和未来灰心丧气。
刚毕业那会儿,我们可能彷徨过、徘徊过,不知道自己明天要去哪里、未来在哪里。
刚毕业那会儿,我们可能踌躇过、激动过,给自己的未来描绘了一个个精彩的蓝图。
十六年过去了,在与命运的博弈中,我们可能被伤害得遍体鳞伤,但我们不轻言放弃,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向前冲刺。
十六年过去了,我们或从政、或经商、或为人师表、或干着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工作,也许小有所成,也许平平凡凡,但始终不忘初心、淡然前行。
十六年过去了,我们有的已为人夫(妻)、为人父(母),有的可能还孑然一身,但我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理解,已经更加成熟。
十六年过去了,已经取得联系的同学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偶尔也会回想起在省民专的那些岁月、分享当前工作中所思所想。
十六年过去了,尚未取得联系的那些同学,或许正在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地奋斗着。或许,他们也在寻找失去联系多年的同学。
十六年过去了,听说那所曾经留下我们许多青春记忆的校园、那所位于KM市环城西路上的母校,或将被拆迁,成为永久的记忆。
……
相识两年、相别十六年,恍惚之间,十八个春秋终成过去时。
人生真的没有几个十八年。十八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青葱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曾经青涩、甚至有些幼稚的我们逐渐长大、成熟。十八年来,我们这群70后或80后所经历的一切,或许就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或许,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我们就成了这段历史的记录者、参与者、见证者。
时光,又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只是希望,我和导游45班同学的下一次相聚,不要再错过十八年。
也许,文中所叙的有关情节或细节可能并不那么“真实”。即便如此,我想,这应该丝毫不会影响文中承载的那份沉甸甸的、纯真的师生情、同学谊。
回不去的省民专,忘不了的师生情!
回不去的导游45班,忘不了的同学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