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昆明的同学,首先得扒拉一些昆明这座城市。
作为YN的省会城市,昆明不仅享有“春城”之美誉,还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昆明灵秀而迷人、开放而时尚。当然,由于历史、经济、区位等方面的原因,昆明人似乎更喜欢慢节奏的悠闲生活。
在导游45班,也有四位来自昆明不同区县的同学,他们个性各异,给同学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不过,从地域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东道主,他们有义务领着我们去到处逛逛。
哈哈,关于这一点,不管是XS区的杨洁、DC区的李霞,还是石林县的陈辉宇、禄劝县的李文武,这四位同学似乎都做得还不够到位哦。
经常戴着一副眼镜的杨洁是MGZ不太擅长于歌舞,一直很淑女的样子。不过,杨洁可是我们班女子篮球队、排球队的主力之一。老实说,作为一名篮球盲、排球盲,我觉得杨洁在球场上也挺淑女。哈哈,不知道杨洁看到这句话时,是不是瞬间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提起杨洁同学,不得不提她满嘴的昆明腔。“太板扎啦”“给整的成啊”“买买三三”“马谱”“你太吃得成伙食了嘛”“毛憨嘎”“冒挨我鬼扯十扯呢”“潮赖”……刚入学那会儿,当这些浓重的昆明方言从她的嘴里蹦出来时,往往引得其他地州的同学先是哄笑,后又禁不住模仿起来。往往这时,班上就是笑声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其他地州的同学也将昆明话说得有模有样。当然,语言天赋极差的我除外。
毕业十多年来,我去昆明的次数其实也挺多的,在XS区晃悠的时间也不少,可就是没能在那个街(gāi该)头巷(hàng)尾遇到她。我好像听刘静说过,刚毕业的那几年她还去过杨洁家,由于昆明城市发展太快,她后来也记不清她家的具体位置了,加上当初大家都没手机,就这样和杨洁失去联系了。
虽然昆明这座省会城市并不是太大,但真要去找一个人,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不过,我相信,既然相识是缘,重逢也应该是缘分。说不一定在某时某地,当我们不期而遇时,激动地看着对方,轻轻地互道一声:“嗨,你还好吗?”
李霞同学来自铜都东川,是导游45班的两名汉族同学之一。没错,另一位就是JH市的杞秀娟。
这是一个性格内向、有内涵的女生。在导游45班的那会儿,她的话并不多,跟谁交流都是轻言轻语的,笑眯眯的表情挺讨人喜欢。这是一个心细如发、责任心强的女生,作为班上的生活委员,她把班上的每一笔经费都管理得井井有条,从未出现过一丝失误,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这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女生。2011年的那次同学聚会,有一次聚餐原本要从集体经费中开支的,可她偏要抢着付钱,说要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2012年,几位同学在昆明小聚,在苏有学的餐馆聚餐完后,她又盛情邀请大家去KTV唱歌。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感动的。
跟在学校时有点不一样的时,原本有点婴儿肥的李霞瘦了、更漂亮了,以至于多年后第一次见面,我差点没认出她来。
现在,李霞和丈夫一起在昆明经商,好像是经营消防器材,已有房有车,生活过得轻松自在。
陈辉宇这位阿黑哥的昆明口音,其实也蛮重的,只不过大家特别是男生没多大的兴趣学他说话。哈哈,这或许是同性相斥的缘故吧。
这应该算得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班上,他和岳小福、杨臣的关系不错,几个人经常约起出去潇洒。前不久,去昆明不知是办事还是旅游的岳小福,就跟我要过他的手机号码。不过,在导游45班的两年,我和陈辉宇同学几乎没有多少交流。
陈辉宇在我的同学纪念册中写的一段话,我其实蛮赞同的。他认为:一个集体就是要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几年的学生生活才会精彩、丰富。
就像在学校一样,毕业后,我和陈辉宇也基本没什么联系。只知道他,现在在昆明发展,具体从事什么职业,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他应该是在自己创业,平时工作挺忙的。其实,如果有空的话,我觉得陈辉宇同学还是应该多与同学们交流谈心。
李文武也是一位彝族同胞。在班上,他属于那种话不多、做事不张扬的人。他自己承认,自己有三大爱好:睡觉、喝酒、弹吉他。睡觉和喝酒属于物质需求,弹吉他属于精神需求,如此看来,这样的人精神不会空虚。
说起弹吉他,我才想起来。在李文武和另外几个男生的影响下,我这个至今连简谱都不会的音乐盲,当时竟然能用单弦断断续续地弹出了陈星的《流浪歌》的旋律。
李文武和我的关系还算不错的,属于直言不讳地建议我减肥的那种。如果今天他看到我如此“丰满”的体型,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毕业之后的几年,应该是我在YN师范大学本部读函授的那几年,我和李文武是见过几次面的。当时,他跟杨臣一样,也是从事图书批发的工作。记得当时,他就住在大观河边的一栋小区里,距省民专第二教学区和大观楼公园都不远。
再后来,由于我不小心弄丢了手机以及里面的电话号码,我又和李文武失去了联系。关于他的近况,也就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