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胡途是有想法的,他是要改变学校目前这种状况的,但不是现在,如他所言:“才来,不了解情况”,是的,作为一个领导,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掌握下面的思想动态。行政班子人员结构、教师思想状况、希望一种怎样的领导?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大环境——不了解大环境,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当然你还有一种例外:不想在那里混。
胡途以前见过许多下车伊始的领导,一来就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不了解具体情况盲目而动,说不定这把火就把自己烧了。当然也有成功的,但即使成功也没有循序渐进效果好,来得持久,来得稳妥。胡途是一个谨慎的人。
胡途觉得:从历史上来看,任何改革者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的是生命(如商鞅、王叔文、戊戌六君子)、有的是政治前途(如王安石),有的是······等等。“戊戌变法”的梁启超说:“大凡改革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其结论是:
1、触犯了一批人的既得利益,得罪既得利益者是危险的(商鞅在反对新法的太子老师脸上刺字,据说就是作死的节奏);
2、改变了业已形成的习惯(习惯这个东西,相当重要,好多即使错误的习惯,只要时间长了,大多数人也就认为理所当然了,再改变起来就困难了);
3、改革者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顾大环境,不知道搞搞和平演变什么的,想当年美国想弄翻苏联,如果硬来,不知是鱼死还是网破;但换一种思维——和平演变(把“锅儿头的粑翘糊”的脑壳洗一洗),轻松搞定,所以现在全世界只有一个世界警察。
还有一个故事:王安石变法时,反对新法的有两个人最突出,一个是保守派头目司马光,另外一个是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上台组阁,司马光想到了苏东坡也曾经因反对变法而遭贬,便觉得苏东坡理所当然和自己是一路人,便找到苏东坡,想让苏东坡入阁,殊不知苏东坡毫不客气的对司马光说:“我不会入阁的,我虽然反对王安石,但我不是反对变法本身,是反对他急于求成的方法,我主张循序渐进的实行改革,至于你的主张,我不但反对,更是深恶痛绝”。
当然,苏东坡再一次毫无疑问的遭贬,于是,苏东坡回家问夫人:“你觉得老爷肚子里装的什么?”夫人说:“当然是学问”苏东坡摇摇头,又去问丫鬟:“你说老爷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丫鬟的回答和夫人一样,苏东坡叹了一口气,去问爱妾王朝芸,王朝芸回答:“老爷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东坡哈哈大笑:“知我者,朝芸也”。
其实,或者改革的真理确实在苏东坡这个一贬再贬、不合时宜的人手里。(不要当历史故事看)
所以,很多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欲速则不达。
所以胡途的设想是:要做事,先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与老秦的打群架不一样,这个群众基础不是利益集团,而是基于一种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形成的凝聚力,是一种大众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觉就是太祖那一套,其实太祖那一套是有道理的,不然为什么别人老是赢啊)
胡途想起太祖说过的三句话(太祖好多话都是经典):
1、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2、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是能够在于发现海平面上隐隐约约现出桅杆顶端时就能预判行船的航向。
3、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
看看这三句话的效果:第一句指群众路线——淮海战役解放军60万,***军80万,歼灭和俘虏***军55万,为什么以少胜多?陈毅说过:“淮海战役是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近200万民工自发的送补给,你说这仗还打不赢就没有天理了。还有团结民主人士、土地改革等等。第二句指领导对事物的判断和预见——看看老人家的《论持久战》就什么都明白了。第三句指领导策略和指挥艺术——四次反围剿、遵义会议批军事路线肯定政治路线、CQ谈判等等多了去了。
我们的党(虽然胡途不是共产党员)能够取得一步一步的胜利,相信这三句话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C学校,虽然不是什么国家大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人去争夺,虽然有些是蝇头小利,但小人物追求的就是蝇头小利,蚊子虽小也是肉。
所以,胡途不急,也不能急。
胡途虽然不急,但还是要去做一些事。
胡途现在需要做什么事,用三句话来形容:
1、内部稳定压倒一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争取老师的普遍认同,刚来,这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绣花,如果这一次没有绣好,再改起来就事倍功半了,特别是把梁总管和苏主任这两个潜在的敌人在没有变成敌人之前变成朋友。
2、把敌人变成朋友,这也是一种境界。
于是,梁总管成了胡途形影不离的人,胡途和梁总管一起分享了C学校最核心的权利,并一起承担了义务和责任。
3、懂得分享才能获取更多。
胡途和梁总管在幕后,最核心的问题他们决定。
苏主任在前台,每周教师会苏主任主持,胡、梁补充。
日常事务苏主任处理,大事三人共同商量。三架马车开始形成。
苏主任乐翻了天,呵呵,感觉倍儿有面子,感觉倍儿有奔头。这新校长来了,权利不但没有被削弱,感觉还得到了加强。
和胡途一起,梁总管也感到心情舒畅,很多事只要老梁能够拍板的,胡途总让老师向老梁请示,对老梁的决定,胡途总是极力维护,反过来,老梁也很善于拿捏分寸,自己觉得搞不明白和不应该决定的事情,总让胡途决定,所以两人合作起来非常开心,老梁感觉胡途和秦德刚不一样,工作上生活上处处得到尊重,也没有被人抢了风头的感觉。
第一个真心实意给“胡校”唱赞歌的人出现了——苏主任,主事那么长时间,在学校的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之中是有影响力的。
第一个有资格在BO面前为胡途“点赞”的人出现了——梁总管
特别指出的是,梁总管也是一个懂得分享的人(不像他哥哥另外一个梁总管,下文会提到),在任何地方和场合,胡、梁都把尊重对方演绎得淋漓尽致,友情一点一滴的增长。
胡途放弃了部分权利,事实上在加强自己权利方面迈进了坚实的一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辩证法。
胡途的目标不是校长,而是这个团队的精神领袖。他能够成功么?
其实在他的心目中,他追逐的不是那一点权利,他是在体验那一个过程,是自己一句话可以改变某种进程,在别人最危险最困难时会第一时间想到的那个团队的“魂”。他能够做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