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很讨厌听到别人说什么存在即合理这种话,奴隶制合理吗?灾害合理吗?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什么都不要去做了,反正都是合理的。然而这句话在高知群体很流行,所谓大学真是瞎掰。在一个科学论坛看到人们抱怨委员会的恶劣,他们担任委员会成员好像是莫大的恩赐,不好好指导,而是高高在上地将学生们虐杀一番。此时有个学生的建议是,看待这些事情不要用感情,就事论事就好,不论他们说什么都不要往心里去,生拉硬拽等到毕业那天。跑步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面对不公平时,强者根本不理会,因为不能杀死你的会让你变得更强。此刻我把他们看得很渺小,这几个小家伙想玩死我,没门!都怪我原以为他们会比较容易让我毕业,没想到看似最简单的路是最难的。
体面人都很礼貌,那是表示自己的修养,与你毫无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他可以优雅地跟你谈笑风生,半小时后雇个杀手杀掉你,当然还会给杀手很大方的小费,整个过程不会出现愤怒、怨恨、或者让人不舒服的语言。体面人的人生是要求每一秒钟都要幸福,因此不会出现负面的情绪、面孔或语言。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他们要么忽略你,要么隔离你,要么消灭你,当然用体面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人们会给自己贴标签,他们心里已经盘算好别人会怎么回应他们。最初的交往是中性的,慢慢地,他们就会迫使别人按照标签对待他们。我一直坚持尊重莱特教授,后来她大概感觉到哪里不对劲,于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我。现在我不尊重她了,她心里终于踏实了。因此我的教训是,就给别人他们想要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男人被甩很多次,很可能他享受被甩的感觉,如果你坚持跟他在一起,那么他很可能做出各种事迫使你甩掉他,不然他会感觉哪里不对劲。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反复做什么事,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给自己贴了什么标签呢?我经常标榜自己善良,其实善良有时是软弱和懒惰的借口。虽然莱特教授在我来之前接收了我,但是不能就意味着我必须一直跟着她,她自己的计划已经完成,曾经打算招我为帮手,现在成了负担。我却给自己完全没必要的道德绑架,坚持跟着她!真是愚不可及。
天蒙蒙亮我就醒了,头脑格外清晰。我希望传言中的世界末日是真的,这种冲动是这样强烈,我自己都被吓到了。我爱我的家人,父母、姐姐、哥哥还有其他人。我多希望我能挣些钱让他们生活得容易点。我不能告诉他们我拿不到学位。我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我父亲还问我下学期需不需要钱,我的心快爆炸了。我上学的资金基本由姐姐提供,最近她心情低落,理当帮她打开心结,但此时跟她说话是非常受罪的事,会影响我心情,也起不到帮助她得目的。其实,不管对方与你关系如何亲密,人都要管好自己,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不可爱的人都会让人敬而远之。所以心情低落的时候尽量减少人际接触,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没错,当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还要控制自己,不可以随性找别人,因为很有可能被伤害得更深。因为此时的你不清醒,很可能导致更多误解和问题。因此要独自强大,要自信,不要相信别人对你的评价。跌倒了,把自己扶起来继续前行,不用告诉别人你的困难。反过来,也不要擅自给人建议,很可能说的不对,徒添别人烦恼。我猜,落进下石是人类本性之一,不知道是不是来自于适者生存的原理。不要告诉别人你的不幸,只会让别人对你更差。因为潜意识中,听者会觉得你是一个失败者,得到这种不幸一定是你该得的,因此会不知觉地在脑海搜索甚至伪造各种你该受罪的原因。在少年派这部电影中,最先被吃掉的就是受伤了的厨师。处于逆境的中人是最好欺负的了,他们没有能量反击。
奋斗越苦、成就越大的人慈悲心越少,因为他们可以虐待自己照样可以虐待你。中国教授拒绝我的时候洋洋得意,就像我当初拒绝鞠然一样,人性都是类似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去求别人,被请求的人很可能会落进下石,以发泄他们对自己或对生活的不满。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的缺点迟早在某个时刻给我们带来灾难,在别人有灾难的时候留点怜悯之心,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轮到你自己。
单身的人在社会中挺弱势的,他们没有后盾,所以必须忍受一些事并且小心翼翼。相反,有家庭的人往往强势,因为他们有后盾。我单枪匹马应对委员会,过去形影不离的男朋友回国了,朋友们早就疏远了。现在我一个人看文献写论文,精神、感情都空虚。初中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姐姐的公寓过新年,高中的时候我一个人在高中寝室等大家回家,大学的时候,我仍然喜欢一个人在寝室。现在在美国,我一个人过感恩节。跟中国朋友的聚会只能是表面的热闹,越热闹越好,他们不谈论深层次的问题。为了填充精神空虚,我去网上找朋友,参加了一个冥想的聚会,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说我总想成功,很累,但是停不下来。有人推荐我看一本书,叫作,生命的重建。讲述的是接受自己,不要嫌弃自己不够好。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很大,它说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100%负责。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哥哥姐姐看,他们取笑我读书读傻了,他们更喜欢实在的东西比如金钱、服饰、房子。再一次,我放弃跟他们交流。
我还去了一个读书会,每人拿一本书去那里,换别人的一本书回来,每次聚会都有读书任务,谈话内容当然不限于读书。第一次聚会,印象最深的是,原来大家都有网上约会的经历,还有几对夫妻是网上遇到的,在美国网上约会是很受欢迎的方式,也许我也应该严肃对待网上约会了。他们还谈论了旅行,刚开始一个人说的时候觉得还新鲜,然后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旅行,好像是在攀比。从巴黎纽约到岩洞树洞,仿佛越偏僻越能显示出自己的品位。有个犹太人推荐我去一个综合的教会,很有意思,这个教会应该是起源于犹太教,然后很多新兴的思想添加了进来,我去了几次,感觉不纯粹,所以不去了。同时我发现,我不善于吸引注意力,每次人多的聚会,总是别人在说话,我在聆听,感觉等不到该说话的时机。于是我开始约会,一对一的男女约会。由于周围都是学生,所以一般都是喝个咖啡,吃个午餐,基本没有下文。在我对于一些人的贫乏不耐烦时,另一些人也对我的贫乏表示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