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字伯安,是东海郯(今SD郯城)人。刘虞是汉室宗亲。曾经担任过幽州刺史,由于宅心仁厚,管理有方,在鲜卑、乌桓、夫余、秽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在其担任幽州刺史期间,鲜卑、乌桓、夫余、秽貊等部族都能按时朝贡,没有骚扰边境,受到当地百姓歌颂,后因公事(史书没记载,原因不明)被免官。
中平初年,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朝廷任刘虞为甘陵相,负责安抚灾荒后生活困顿的百姓,刘虞以身作则,本人又非常俭朴,逐渐成为下属学习的榜样。后升任宗正。
边章、韩遂反叛后,朝廷曾派车骑将军张温出兵讨伐,张温遂下令征调幽州三千乌桓骑兵出征,但因军粮供应不上,三千人都私自逃回到幽州乌桓。此时朝廷内忧外患,也无力追究,这件事让乌桓人觉得朝廷已无力管理幽州,影响很坏。
就东汉末年的幽州而论,乌桓是各种胡人之中力量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上谷(治今HB怀来东南)、渔阳(治今BJ密云西南)、右北平(今NMG宁城西南)、辽西(治今LNY县西)、辽东(治今LN辽阳北)五郡。
乌桓两字,有时也被写作乌丸。为了加强对乌桓的管理,东汉朝廷按西汉惯例设置了“护乌桓校尉”一职。
当时的“护乌桓校尉”姓箕名稠,也有说他不姓箕而姓綦。总之他不但不曾管护住乌恒,而且连自已的命都没有保住。
幽州境内有两个极有野心的官员:一个是泰山郡太守张举;另一个是中山国国相张纯。两人觉得时局动荡,朝廷已无力控制境内少数民族。有机可乘,就有了自立为王的贪念。
张纯说动了张举,推张举为天子,他则自称“弥天将军安汉王”。
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张举、张纯联合乌桓的一个领袖丘力居,举兵造反,他们大肆招兵买马,杀掉了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郡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劫掠青、徐、幽、冀四个州的不少郡县、村庄。
张举、张纯主要根据地在肥如(今HBLL县西北三十里)。为扩大影响,张纯、张举还向各州郡传送文书,扬言张举将取代汉朝,让天子退位,命公卿来迎接。
驻守幽州的武将名叫公孙瓒,作战勇敢,屡破鲜卑等叛军,但却没法平息这场叛乱,于是朝廷又想起了在鲜卑、乌桓、夫余、秽貊等族中有崇高威望的刘虞,188年,任命刘虞为幽州牧来管理幽州。
刘虞在处理政务上却是把好手。他没有公孙瓒驰骋疆场的能耐,但他有自已的一套办法。
到蓟城后,刘虞立即裁减驻军,广布恩德。并派遣使者告之乌桓另一个首领峭王等人:朝廷将宽大处理,可以免除他们犯下的罪责,为他们开辟光明正道。但同时悬赏通缉张举、张纯二人。
刘虞的高明之处就是只通缉张举、张纯二个人,而宽恕其他乌桓部众。分化瓦解,恩威并施,极好地离间了张举、张纯和乌桓人的关系。
本来乌桓等族民就很信任刘虞,再加上战争除了令本族民死伤外,并没有战胜公孙瓒等人的把握,所以纷纷脱离张举、张纯等人的控制,投靠刘虞。
很快张举、张纯就成了孤家寡人,只得被迫逃出塞外,其余的人都投降或四散逃走。
张纯为了活命就抛弃妻儿逃到鲜卑人居住区,别人却不愿和他一样逃命,张纯的门客王政就把他杀了,把首级送到刘虞那里领赏,刘虞也赏罚分明,表奏朝廷封王政为列候。
刘虞平息张纯、张举的叛乱之后,又做了一件大事:开放上谷市场,允许自由交易。刘虞的举措很快收到了成效,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又增加了官府的收入。
原来在刘虞来幽州之前,幽州的官务开支极为吃紧,主要因幽州地处东北,为贫寒之地,一向需要青、冀两州补贴,但当时因战乱,交通断绝,无法调度钱资。刘虞开放上谷市场之后,本族百姓可与外族交易,另外官府开采渔阳的盐铁矿取得了不错的收入,不久令百余万青州、徐州流民,安居乐业。为表彰刘虞的功绩,汉灵帝特派使者升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董卓掌控朝政后,曾封刘虞为大司马,此次袁绍欲推刘虞为主,大概也是看中了刘虞的身份及金字招牌。但是刘虞有自已的考虑,一是自已的儿子在皇帝身边;另一方面他很注重自已的名声,并不想争夺皇位,何况拥戴他的只有韩馥和袁绍,这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可不是好当的。
刘虞坚决不同意。袁绍、韩馥也没办法。袁绍又劝刘虞领尚书事,根据制度进行封侯拜官。刘虞还是没有答应。董卓也不知是否得知了这个消息,想把刘虞调回京城控制起来,就征召刘虞为太傅,但由于道路阻隔,符信命令不能送达而作罢。同时董卓为拉拢公孙瓒也封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为蓟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