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李安也吃完了早饭。丫鬟把餐具收拾完毕,端来清茶、漱具,大家漱口后,丫鬟撤下漱具、清茶,又端来一杯新茶。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开始闲聊。
李孝恭道:“父亲,怎么没看见我那几个兄弟来吃早饭呀?”
李安道:“你可能忘了,他们每天都要早起,去国子监学习,早就吃过了。”
李孝恭道:“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不记得了。”
李安道:“没事。”然后接着说道:“孝恭,今天去祭奠启民可汗,本来应该穿官服的,但你还没有朝廷的正式任命,就算了,你就穿今天这件素色的衣服就行。不过,你等我一下,我去换上官服。”
李孝恭道:“好的,那我等您。”
之后,李安有吩咐小厮准备马车,自己同“母亲”回后堂去换衣服了。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李安穿着官服从后堂走出来。只见他身着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乌靴,戴三梁进贤冠。外穿穿紫色的官服,佩十三銙[kuǎ]金玉带。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李孝恭还是第一次看到隋朝的官服,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不由得感叹道:“父亲,您穿这身官服果真很具威仪!”
李安也笑道:“今天这是怎么了?以前你可是很看不惯这官服的,还叫它‘昆仑紫瓜’服。”
这里先普及一下,这“昆仑紫瓜”就是我们今天的茄子。据史籍记载,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杨广接受外国朝贡,其中就有一种蔬菜无论圆形、卵形,抑或条形,都是紫色,并且味道鲜美,原产于印度,于是杨广就将这种菜命名为“昆仑紫瓜”。此后,整个隋代都将茄子称为昆仑瓜或“昆味”了。
其实,茄子一名早在汉代《水经》中就已有记载,南北朝时期的我国第一部农业专著《齐民要术》中还有一道酱烧茄子的菜谱(“缹[fǒu]茄子法:用子未成者,子成则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铁则渝黑。汤炸去腥气。细切葱白,熬油令香;苏弥好。香酱清、擘葱白与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姜末”)。但直到唐代,茄子都没有普遍种植,仍属于十分金贵的“进口蔬菜”,一般普通百姓根本吃不到。据唐代《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记载:他年轻时,随父亲段文昌去四川赴任剑南节度使时,才第一次见到茄子,但他不知这个叫什么?所以特意请教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张周封告诉他,这叫落苏。因为汉魏六朝时期,随着僧人将佛教从西天(中国古代泛指指印度和西域多国)传入的同时,也引进了茄子,后来又从暹罗(泰国)传入较为罕见的白茄,色泽很像佛经上说的:乳生酪、酪成酥(酪酥即乳的精制品),而且烧熟后更像酥状的乳制品,所以中国僧尼们把它比作酪酥。之后,又被口口相传,“酪酥”就被传为“酪苏”或“落苏”。最后,人们又把紫色、绿色、白色的各色茄子都统一称为“落苏”了。
李孝恭自然知道这“昆仑紫瓜”就是茄子,所以也知道拿茄子比喻官服,在那个封建王朝,是多么的大不敬。可见,原来那个李孝恭是多么讨厌当官的。于是,只好无奈的背起了这口黑锅,尴尬的笑道:“以前是孩儿不懂事,父亲莫怪。”
李安也不在意,一摆手道:“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接着又说道:“孝恭,咱们准备走吧,到启民可汗府后,你少说话,跟着我就行了。”
李孝恭道:“是,孩儿知道了。”
于是,父子两人向门外走去……